來源: 時間 : 2013-11-25
分享到:
蕭三之路
楚 子
少年才俊
蕭三,原名植蕃,號子暲,派名克森,排行第三,1896年10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湘鄉縣蕭家沖桃塢塘。
蕭三出生在世代書香門第。蕭三從小受著父母及舅父們的熏陶和影響,對詩歌產生了濃厚興趣。蕭三發蒙早,4歲時就跟著族兄等在父親家館中就讀。他自幼好學,上進心強,讀了不少古書,十歲便能吟詩作對。1907年,蕭三以優異成績考入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
蕭三的的國文老師周遭,是清末秀才,才華橫溢,擅長寫詩,經常用詩評點作文,十分欣賞蕭三的文才。一次蕭三寫了作文《春》,每一句都嵌了“春”字。周先生看后欣然批道:“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又一次,蕭三寫了首《思親》的詩,其中有“更衣猶見折衣痕”之句,周先生批道:“孝子才人,如是如是。”這些,都激發了蕭三對詩的濃厚興趣,他將所見所感皆寫成詩,在東山學校畢業前,已集成一冊,可惜后來遺失了。
毛澤東的少年知己
蕭三在東山學校學習兩年之后,毛澤東也于1909年秋考入該校,不久,他們就成為了知已。一次毛澤東得知蕭三有一本介紹華盛頓、林肯、拿破侖、彼得大帝等名人的書《世界英雄豪杰傳》,十分高興,向他借閱。蕭三出身較富裕,又是本籍人,起初對毛澤東還不甚了解,也和其他同學一樣,瞧不起這位外地來的“鄉巴佬”。
“書倒有一本,但我借書給別人,向來有點講究。”蕭三笑嘻嘻地說。“我出聯而不能答者不借。”
毛澤東微微一笑說:“小弟不敢自命才高博學,但閱書心切,那就請仁兄出上聯吧!”
蕭三見毛澤東借書心切,便道:“我這書里講的可都是英雄豪杰呀,你聽著,上聯是這樣的:‘目旁是貴,瞆眼不會識貴人。’快對,快對!”
毛澤東略一沉吟,從容答道:“我就冒昧對一聯,并將此聯贈仁兄。請聽:‘門內有才,閉門豈能納才子?’”
蕭三聽罷,立即拿出書來,雙手捧到毛澤東眼前。
從此,毛澤東與蕭三成了好朋友。他們常在一起散步、游玩,交談學習心得,評論詩文,暢談時事,無話不說。蕭三還經常邀毛澤東到家里做客,小聚。兩人誠懇相待,結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誼。
后來,他們又能一同就讀于一師,由于志趣相投,交往更密切了。
探尋革命真諦
蕭三在一師求學及附小工作期間,目睹國家內憂外患,軍閥分裂割據,加之水災不斷,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便立志強國救民。他同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何叔衡、張昆弟、羅學瓚、陳紹休等人經常討論求學為人的道理,也探討個人與社會和國家的前途問題。1915年,《新青年》傳到長沙,楊昌濟把它介紹給他們閱讀,使他們的眼界為之一開,都認為要聯絡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一個牢固的團體,才能有所作為。
經過醞釀和籌備,1918年4月14日,蕭三興奮地同毛澤東等人渡過湘江,到岳麓山下蔡和森家在劉家臺子租住的“為癡寄廬”里,同蔡和森、鄒彝鼎、蕭子升等13位朋友一起開會,成立“新民學會”,討論通過了由毛澤東、鄒彝鼎起草的章程。
當晚回到學校,蕭三激動地在日記本上記錄了這個重要事件。新民學會成立不久,就發展了一批會員,并發起了湖南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不久,蔡和森到北京同蔡元培、李石曾及李大釗等接洽,回信告訴會友,留法勤工儉學頗有可為。于是,毛澤東、蕭子升及蕭三等邀集志愿留法之士25人,由湘到京。
1919年1月,蕭三和毛澤東到上海送別了一批赴法學友后,毛澤東回湘,蕭三仍返回北京繼續學習,并發表了通訊報道——《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之近況》。
1920年1月,蕭三受毛澤東和新民學會及湖南華法教育分會的委派,先期赴滬籌備留法勤工儉學學生赴法事宜。
赴法求學
1920年5月9日,蕭三同陳紹休等126名留法勤工儉學學生,乘坐法國郵輪阿爾芒勃西號,由上海啟程赴法。毛澤東等到碼頭送行。歷時38天,行程3萬里,途經香港、西貢、新加坡、吉布堤、蘇伊士、地中海、馬賽等地,于6月16日抵達法國巴黎。
蕭三到法國后即入楓丹白露公學補習法語。同年8月,蕭三在蒙達爾尼同蔡和森、李維漢、向警予等在法新民學會會員,聯絡其他留法學生進步團體,發起創建了以“實行社會革命,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宗旨的“工學世界社”,并在會員中發起學習法文版的《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初步確立了馬列主義認識觀。
1921年,蕭三同留法勤工儉學學生一起,投入了3次大規模的群眾斗爭。2月28日,參加了以蔡和森為首,以新民學會和工學世界社為核心的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為求生存權和求學權而發起的“二·八”運動。8月,參加了中國留學生反對北洋政府秘密向法國政府貸款的“拒款”愛國運動。9月,參加了中國留學生進占里昂中法大學的斗爭。蕭三和李維漢、向警予分別負責在巴黎的聯絡工作。這次斗爭,招致中法兩國反動當局強迫押送104名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回國的強暴行動。蕭三和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受到極大震動。
是年秋末冬初,蕭三準備轉赴蘇聯,由巴黎到了柏林,寫了長篇通訊《遣回勤工儉學學生的真相》,通過大量事實,揭露了中法反動當局陰謀迫害中國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的事實真相,署名天光。
蕭三經過一番奔波,謀赴蘇未成,便于同年初夏由柏林返回巴黎,并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的組建和日常工作。
在莫斯科沐浴陽光
1922年冬,蕭三懷著對十月革命圣地的向往,迎著北國的酷寒,只身從柏林抵莫斯科。到達莫斯科后,蕭三在共產國際大會代表們的住所“柳克思旅館”,見到了陳獨秀、瞿秋白,向他們作了匯報,陳獨秀和瞿秋白決定安排他到東方大學學習,并主張留法同志都到東方大學學習。
“東大”是“東方勞動者和共產主義大學”的簡稱,主要招收中國等遠東各國的學生及蘇聯遠東區少數民族學員,斯大林是名譽校長,曾到校進行多次講演。蕭三同土耳其詩人希克梅特在法文班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從此,兩人建立了終身友誼。不久,蕭三轉到了中國班,同謝文錦、蕭勁光、楊超、彭述之等一起學習十月革命史、俄共(布)黨史、世界革命史、工人運動史等。1923年4月,趙世炎、王若飛、陳延年、陳喬年等也來到東方大學,成為蕭三的同學。
1923年,“二·七慘案”的消息傳到莫斯科,東大學生非常氣憤,決定組織紀念晚會。蕭三接受同學們的安排,根據林祥謙烈士的事跡趕寫出一部話劇,歌頌烈士的革命精神,并在劇中扮演了一個女工。晚會在東方大學俱樂部舉行,當晚座無虛席。晚會上,他還為任弼時、蕭勁光的舞蹈作手風琴伴奏。
1923年盛夏,蕭三同東方大學學生到距莫斯科70公里的瓦西欽諾村別墅進行野營活動。在這里,蕭三同陳喬年決定把早在法國時就震撼了他們心靈的《國際歌》譯成中文。他們根據法文版,參照俄文版動手翻譯。一邊譯,一邊教東大同學唱。以后東大同學把他們翻譯的《國際歌》帶回國內,從此在國內傳唱。
蹈浪革命洪流
1924年8月,蕭三奉調回國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斗爭。
1925年1月,蕭三代表青年團湖南區委赴上海,出席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5月,蕭三專程到韶山會見回家度春節的毛澤東。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湖南工人、學生立即行動,舉行“三罷”(罷工、罷課、罷市)聲援上海人民的反帝運動。蕭三參加了這一運動的組織領導工作。這期間,他還根據在蘇聯做的社會調查,寫了兩萬多字的題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合之研究》的論文,發表在1925年6月1日的《新青年》雜志上。
是年夏,蕭三調到北方區,任中共張家口地委書記,在這里建立和發展黨的組織。10月,蕭三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中共第四屆中央執委第二次擴大會議,會議決定建立中共北方區委和共青團執行委員會。李大釗任中共北方區委書記,陳喬年任組織部長,趙世炎任宣傳部長,蕭三被任命為共青團北方區委書記。
11月28日,蕭三與趙世炎、陳喬年等聯合國民革命軍,舉行“首都革命”,發動工農學商界大規模示威活動,聲勢浩大,震驚全國,得到上海、南京、長沙、漢口等地的響應。
1926年夏秋之交,蕭三由北京調往上海,任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長和代理團中央書記,主持團中央的工作。與趙世炎、羅亦農、王若飛等一起組織領導工人運動,并于1926年10月24日和1927年2月23日舉行兩次武裝起義,均因準備不足遭鎮壓而失敗。
之后,時任中央軍委書記的周恩來到上海組織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蕭三、趙世炎、羅亦農、王若飛等協助工作。蕭三日夜奔波在工廠、鐵路,宣傳動員、調查分析,并秘密舉辦軍事訓練班。3月21日上午12點,上海80萬工人舉行總同盟罷工,下午1點開始軍事行動,蕭三親自持槍指揮,參加戰斗,最后取得了勝利。結果被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搶奪了勝利果實。
1927年3月底,團中央機關由上海遷往武漢。蕭三、任弼時、王若飛等相隨去武漢。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蕭三作為與會的80名代表之一,并提名選舉為中央委員,因事先蕭三被決定安排去蘇聯又身患重病,便主動提議將名額讓給了他人。在會上,他與周恩來、蔡和森等反對陳獨秀排斥毛澤東,極力爭取毛澤東為中央候補委員。
重赴莫斯科
5月10日至16日,團中央在武漢召開了共青團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蕭三帶病參加。會后,蕭三病情加重,被安排去蘇聯治療,從上海乘坐赴蘇留學生的海輪,經海參崴去莫斯科。7月14日,蕭三到達海參崴,第二天準備換乘火車去莫斯科,這天,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并于10月14日宣布同蘇俄絕交。由于水陸交通斷絕,蕭三進退兩難,被困海參崴。
不久,蕭三得知“八一”南昌起義,和在黨的“八七”會議上糾正和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選出以瞿秋白為首的新的中央臨時政治局,決定在湘、鄂、贛、粵四省發動秋收起義等消息。蕭三迫切希望回國,投身到革命運動中去,他多次找共產國際的代表談話請求回國,遭到拒絕。于是蕭三攜妻子瓦薩便留在海參崴,在遠東大學任教。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7日,中共在莫斯科近郊的塞列布若耶鄉間別墅召開了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前,蕭三在海參崴被滑雪車撞傷腦袋,多日昏迷不醒,當地的華工誤傳“蕭三被滑雪車撞死”。因此,瞿秋白等專門為蕭三召開了“追悼會”。會上,瞿秋白被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成員,留在共產國際總部工作。瞿秋白得知蕭三“死而復生”后,設法與他取得聯系,要他盡快去莫斯科療養。1928年初冬,蕭三攜妻瓦薩及兒子阿郎,離開海參崴去了莫斯科。
國際文壇的新星
1930年夏,蕭三到莫斯科東方大學任文學教授后,除了教學外,積極參加蘇聯的文學研究活動,接觸了一些蘇聯和旅蘇的外國作家。蕭三還代表中國“左聯”出席了國際革命作家大會,以后幾年,他一直是“左聯”常駐莫斯科的代表。大會于當年11月在蘇聯哈爾科夫舉行,共有20多個國家的作家代表參加。蕭三代表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大會上發言,介紹了“左聯”的情況,并建議:今后要注重宣傳中國的文學藝術推介中國的革命作家。會后,成立了“國際革命作家聯盟”,蕭三被選為書記處書記,任《世界革命文學》中文版編輯,積極宣傳中國革命,紅軍長征及中國的革命作家。
作為《世界革命文學》中文版編輯,因為很難得到國內作家的稿件,蕭三決定自己寫詩。他用民歌體創作的第一首詩是《命該如此》,用埃米·蕭的筆名發表。從此蕭三的創作一發不可收拾,不久,他的第一本俄文詩集《幾首詩——紀念死難的同志們》由莫斯科《星火》雜志出版發行。后來,蕭三又寫了許多反映國內工農革命斗爭運動和歌頌中國工農紅軍的戰斗詩篇。如《南京路上》、《棉花》、《血書》、《瓦西慶樂》、《獻給高爾基》等,接著,他的第二本詩集、第三本詩集……相繼出版發行。這些作品,先后被譯成俄、英、德、西、法、保等世界多種文字,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其中《三個搖籃歌》、《南京路上》等詩作,被蘇維埃教育委員會編入中小學教科書。從此,埃米·蕭馳名世界詩壇,被譽為“中國革命詩人”和“世界無產階級偉大詩人之一”。
這一時期,蕭三一直同魯迅、瞿秋白、茅盾等,保持著密切的通信往來。1933年,蕭三和瓦薩離婚。
1934年5月10日,蕭三應邀出席了在伯力舉行的蘇聯遠東部隊太平洋先進新聞工作者代表大會,蕭三在大會上用俄語作了長篇報告。介紹了中國蘇區建設,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軍閥的革命斗爭事跡。有媒體稱:“偉大的中國革命通過埃米·蕭,對于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群眾走向勝利的艱苦道路,有了清晰的反映。”6月5日,在遠東地區作家代表大會上,蕭三作了題為《跟上時代步伐》的報告。談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黨性問題和革命斗爭的作用,還著重介紹了魯迅等中國“左聯”作家在革命中的作用。會后,蘇聯出版界,又出版了蕭三的俄文詩集和報告文學集,在遠東乃至全蘇聯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蕭三這次遠東之行的另一個任務,就是參加在這里舉行的漢語文字改革工作會。
同年8月,蕭三在莫斯科與中國著名新聞記者、政治家、出版家鄒韜奮會晤,結下深厚友誼。10月,蕭三腦病復發,去了黑海之濱的蘇聯作協療養,一個月后健康得到恢復。這時結識了23歲的德國姑娘埃娃,兩人一見鐘情,埃娃(葉華)最終成為蕭三的終生伴侶。
與魯迅的道義之交
蕭三曾這樣歌頌魯迅:“大哉魯迅,中國一等圣人。”可見魯迅在蕭三心目中何等高大。早在30年代初,蕭三登上國際文壇后,就把宣傳魯迅作為最大的任務之一,并把“畢生學習魯迅”當作座右銘。從1930年的國際革命作家代表大會,到1943年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蕭三冒著王明、康生的政治壓力,利用各種機會,積極宣傳魯迅的事跡,介紹魯迅的作品。后來,蕭三回憶說:“我在國際革命作家聯盟和《國際文學》時,所做的最大的工作之一,就是宣傳魯迅……”1935年,蕭三寫了一篇題為《魯迅》的論文,發表在《真理報》上,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魯迅的平生事跡和創作情況。其間,蕭三不僅利用各種集會活動,報紙雜志宣傳魯迅,而且還翻譯出版了魯迅的多部作品。魯迅也由此馳名蘇聯和國際文壇。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逝世。噩耗傳到莫斯科后,蕭三悲痛萬分。他立即寫了一則消息發表于《真理報》,同時,他又用英文寫了痛悼魯迅的文章發表在一家英文報紙。引起轟動,蘇聯的著名作家紛紛給蕭三打電話表示哀悼,并請他轉達對中國的革命作家和魯迅先生家屬的深切同情和慰問。10月25日,蕭三在悲痛之中撰寫了題為《魯迅與中國文壇》的紀念文章,高度評價了魯迅在中國文壇的巨大影響和不朽的功績。他評價說:“魯迅先生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個拓荒者。他是現代中國最杰出的、最原本的作家。”之后,蕭三在蘇聯作協的支持和幫助下,為魯迅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參加追悼會的有蘇聯各界知名人士,世界各國旅蘇作家等。蕭三還在蘇聯作家俱樂部大廳旁室,舉辦了魯迅作品和中國文學作品展覽會。
蕭三一生并沒有與魯迅見過面,他們的交往是純粹的道義之交。初步統計,蕭三公開發表的關于魯迅的文章有:《魯迅先生與中國文壇》、《反對對魯迅的污辱》、《紀念魯迅逝世一周年》等十余篇。這些文章,凝聚著蕭三的一腔熱血,充滿了他對魯迅的深厚情誼和無限敬仰,這種感情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同時,蕭三與不少世界文學大師們也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如馬雅可夫斯基、高爾基、法捷耶夫、綏拉菲莫維奇、史沫特萊、羅曼·羅蘭、沃爾夫、阿·托爾斯泰等。
寶塔山下放歌
1939年4月29日下午,蕭三到達延安,見到了王若飛、李富春、蕭勁光等許多老朋友。5月10日,蕭三參加“魯藝”成立一周年紀念大會。會后,蕭三被任命為“魯藝”文學系主任兼編譯部部長,創辦并主編了《中國報導》和《新詩歌》。蕭三在此工作一年多后,因遭人排擠,離開窯洞學院,去主持延安文協和創辦俱樂部工作。
熱情、正直的蕭三在延安同許多藝術家和中共領導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其中蕭三和音樂家洗星海的友誼,可謂傾蓋如故。他們相識于1939年“五·四”青年節晚會上。蕭三聽了由光未然作詞、洗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后,深為感動,他們便成為了至友和同事。之后,兩人合作了《打倒汪精衛》、《三八大合唱》、《抗戰劇團團歌》等。
毛澤東和蕭三是同學又是同“新民學會”的創始人,一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延安時期,毛澤東和蕭三經常在一起暢談相敘,“翻古”。毛澤東把蕭瑜、蕭三兄弟和魯迅、周作人兄弟相提并論。
蕭三和周恩來也經常相敘話舊談工作和文藝觀。他們在旅法勤工儉學時相識而成為終生摯友。1939年6月底,蕭三到楊家嶺專程拜訪了周恩來,蕭三還把魯藝編的叢書——《獨幕劇選集》、《合唱集》、《漫畫集》、《木刻集》、《歌劇集》、《新歌曲選集》等送給了周恩來。
1939年5月14日蕭三在延安觀看演出時相識蘇聯知名的年輕攝影師羅曼·卡門爾,在蘇聯他們就相互知名,也算是故友重逢。
蕭三還多次拜訪賀龍將軍、陳毅將軍和朱德總司令,并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蕭三寫了《賀龍將軍》、《朱總司令的故事》、《朱總司令在延安》等大量的報告文學和通訊。
1940年10月20日,蕭三夫人葉華幾經波折來到延安,夫妻久別重逢,分外驚喜。1941年12月9日,葉華又生了一個男孩,取名維加。葉華在延安與蕭三生活三年后,于1943年11月,因生活工作中的誤會,帶著兩個兒子離開了延安回到蘇聯。直到1949年4月,蕭三和葉華分別5年多后,他們又在莫斯科相會。當葉華再次來到中國后,蕭三與她生活了5年并生下兩個兒子的甘露離婚,破鏡重圓,從此他們成了終生伴侶。
1942年12月,延安文藝座談會議前夕,毛澤東把蕭三約到窯洞,商討文藝問題,蕭三分析了延安文藝界的一些情況,又介紹了蘇共對文藝術的政策,對毛澤東講話稿中幾項內容,提出了具體意見。延安文藝座談會結束后,陜甘寧邊區的文藝團體紛紛召開聯席會議,成立了“文委”。大家推舉吳玉章,蕭三、羅峰、塞克、周揚等14人組成常務工作委員會,負責“文委”的領導工作。
轉戰華北大地
重慶談判后,為了鞏固抗戰的勝利成果,作好解放戰爭的準備,根據中央提出的“向南防御,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按中央部署,延安黨政軍干部和文藝界人士,分批陸續北上,開辟新的根據地。1945年秋,蕭三、丁玲、柯仲平、朱子奇等肩負著開辟新的文化陣地的使命,組成先遣隊,來到敵前塞北要鎮——張家口。
中央機關由延安遷至冀中平原后,蕭三被調中央宣傳部工作。1946年10月,蕭三參加了中央召開的“土地改革工作會議”和“文藝工作座談會”。按照中央有關領導的囑托,蕭三要集中精力放在繼續撰寫《毛澤東傳》和民歌集《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的編輯工作上。1948年毛澤東來到西柏坡后,征得他本人同意,決定先出版《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和初期革命活動》一書。
其間,蕭三還與一直在南方領導新四軍的陳毅,和一直在鄂豫皖領導抗日的劉少奇有過許多面對面的交流和訪談。1948年4月19日晚,中央局為歡迎新到阜平的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同志,舉行會餐,蕭三應邀參加。不久,毛澤東搬到西柏坡。之后,他們經常一同散步聊天。
1948年8月12日,文藝工作者大會在石家莊神社正式開幕。蕭三作為主席團成員之一,在大會上發言。會上,蕭三被選為華北文協常務理事。8月21日,在華北文協常務理事會上,蕭三被推舉為主任理事,主持華北文協工作,并創辦《華北文藝》雜志。
在共和國旗幟下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9日到15日,蕭三參加了中共在西柏坡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3月21日,蕭三參加在北京飯店召開的全國文協代表大會,以及華北文協、學術界、科學界和新聞界,為響應擁護世界和平大會在巴黎召開的聯席會議。確定蕭三等31人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大會籌備委員會人選,確定蕭三、郭沫若等12人組成的文藝界人士代表,出席巴黎世界保衛和平大會代表。
1949年3月29日,蕭三以中國出席世界和平代表團組織干事和文藝組組長的雙重身份,作為由40人組成的中國代表團之一,啟程前往巴黎,參加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49年6月6月,蕭三應邀參加偉大的俄羅斯詩人普希金誕辰150周年紀念活動,并在大會上激情發言,引起轟動。在參加完系列其他文化活動后,蕭三攜葉華回國。
1949年7月2日至7月19日,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平舉行。蕭三作為籌備委員,被大會選為主席團成員之一。
1949年8月7日,由蕭三同吳玉章、徐特立等發起組織的“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召開發起人會議。10月10日,在北平召開了中國文字改革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蕭三、胡喬木、吳玉章等78人被選為理事。
1949年10月5日,經蕭三等人多方籌備,中蘇友協總會正式成立,蕭三被選為副總干事,主持日常工作。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在北平召開了首屆新政協籌備會議。作為新政協籌委會成員,蕭三訪蘇回國后立即投入工作,并具體參與國歌歌詞和共和國國旗的選定工作。經過3個月的籌備,于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蕭三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根據中央指示,中蘇友協總會籌備會決定,在開國大典之前邀請蘇聯和平代表團和藝術代表團來華訪問,并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9月23日,蕭三同宋慶齡商量后,主持召開了籌備會,討論接待工作,會議推舉蕭三為總負責。
世界人民的和平使者
1950年3月,蕭三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和書記處書記。同年11月16日至22日,蕭三以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和中國和平代表團成員的雙重身份,赴波蘭首都華沙,參加了第二屆世界和平大會。為了加強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聯系,中國和平委員會根據第二屆世界和平大會,關于加強世界和平理事會工作的決議,決定委任蕭三為常駐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和中國書記。為擴大宣傳,中國新華通訊社委派蕭三夫人葉華為駐世界和平理事會特派記者。蕭三攜葉華,于1951年初離開北京,到世界和平理事會——捷克首都布拉格赴任。
蕭三用自己杰出的外交才能和不懈的戰斗精神,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作為國際文化戰士和中國人民的和平使者,他就像一只和平鴿,飛到哪里在哪里深受歡迎,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得了國際聲譽。蕭三熱情正直,也為中國人民喚來了許多朋友,他和約里奧·居里、愛倫堡、蘇爾科夫、聶魯達、安德爾遜·聶克修、亞馬多、萬徒勒里、伊文思等世界上幾十個國家,數以百計的國際著名政治活動家、文學藝術家、詩人、科學家和學者,都有著密切的友好往來。他代表世界和平理事會,同時也代表中國人民,出席過歷屆世界保衛和平會議和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1951年冬,蕭三由布拉格到布加勒斯特,代表世界種平理事會向羅馬尼亞著名作家薩多維亞努頒發世界和平理事會獎狀。12月又出席了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和平大會,在大會辯論中,他用中文、俄語、法語三和語言同時提出聲討“筆頭戰犯”的建議書,獲得熱烈贊同,被一致采納。會后,原子物理學之父約里奧·居里特邀蕭三去他的故鄉作客。1956年1月,蕭三參加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我國著名國畫家齊百石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的授獎大會等等。蕭三兩次出席亞非作家會議,訪問過許多國家,他的足跡遍布全球,為國際文化交流,為保衛世界和平做出了卓越貢獻。
杰出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
十年動亂中,蕭三全家遭受林彪、江青、康生一伙的誣陷和迫害,他和夫人葉華被非法關押達7年之久,被迫停止了寫作和他一生都堅持寫的日記。但他不失一個老革命家、老文化戰士的氣節,在獄中同“四人幫”及其爪牙進行了堅決的斗爭。1979年9月,蕭三和葉華的冤案才得到平反。之后,他出席第四屆全國文代會,當選為中國作協理事,國際筆會中國筆會中心副會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蕭三恢復工作后,不顧年老體弱,在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的同時,還堅持創作。從1979年到1981年3年時間里,他經常抱病寫作,除整理詩文稿準備出版詩文集外,還寫了許多詩作和回憶錄。
1983年2月4日9時55分,蕭三與世長辭,終年86歲。
法國著名作家馬爾洛評價蕭三說:“埃米·蕭是我們大家都已經熟悉了的,他不僅是中國勞苦大眾的歌手,革命的宣傳家、鼓動家和卓越的戰士,而且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忠實朋友。”蕭三的終生伴侶埃娃(葉華)年輕時評價說:“我認識的蕭三,他是共產黨人和革命家,是中國革命的歌手,蘇維埃的中國詩人。”
蕭三自踏入詩壇,就主張詩歌形式的大眾化、民族化和通俗化,內容的革命性、戰斗性和群眾性。回到延安后,他按照自己的主張倡議發起了“詩歌運動——街頭詩運動和詩歌朗誦運動——開全國之風。”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他在延安擔任了許多行政領導工作。始初,任“魯藝”編譯部主任、文學系主任。后又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陜甘寧邊區和延安文協常委、文化俱樂部主任、中央宣傳部文委委員、國際宣傳委員會委員、新文字運動委員會常委、世界語協會常委、魯迅研究會常委等職。主編刊物《大眾文藝》、《中國報導》(外文版)、《新詩歌》等。工作繁忙,但他仍然忙里偷閑創作了不少作品。
從1939年到1945年,蕭三除寫了大量的散文、特寫、報告文學、通訊外,創作了《延安送別》、《禮物》等數十首詩。還寫了許多介紹蘇聯及外國文學動態、著名作家的文章,翻譯了高爾基、普希金、馬雅可夫斯基、羅曼·羅蘭、沃爾夫等人的作品。這些作品,對當時的抗日戰爭和延安文化運動,起到了積極的宣傳鼓動作用。
蕭三學識淵博,文化修養很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不僅漢語造詣很深,而且精通英語、俄語、德語、法語等多種語言文字,是天才的語言大師和著名的文學翻譯家,是溝通中外文化的橋梁。
蕭三寫了大量的人物傳記和報告文學、新聞通訊,都是為了宣傳和謳歌中國革命,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世界關注中國。同時,他還寫了許多介紹蘇聯和歐洲革命領袖和進步作家的文章,他也在極力做著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中國了解歐洲和世界革命,了解歐洲和世界的革命文化。
蕭三主要中文著作目錄
高爾基的美學觀 (文論)華北出版社1943年第1版
朱總司令的故事 (報告文學)蘇南出版社1949年第1版
人物與紀念 (傳記)三聯書店1951年第1版
和平之路 (詩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第1版
友誼之歌 (詩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1版
打斷侵略者的脊骨 (詩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1版
蕭三詩選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第1版
亞非拉人民團結起來 (歌詞)音樂出版社1963年第1版
伏櫪集 (詩集)作家出版社1967年第1版
毛澤的青少年時代和初期革命活動 (傳記)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年第1版
毛澤東青少年時期的故事 (傳記)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我沒有閑心 (詩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珍貴的紀念 (傳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蕭三文集 新華出版社1983年第1版
革命民歌集 中國青年出版社1959年第1版
革命烈士詩抄 中國青年出版社1959年第1版
蕭三主要俄文著作目錄
《湘笛集》
《我們的命運是這樣的》
《埃彌·蕭詩集》
《蕭三詩選》
《詩歌》
《擁護蘇維埃中國》
蕭三主要翻譯著作目錄
馬門教授 (話劇)德國沃爾夫著,重慶文林出版社1942年第1版
新木馬計 (話劇)德國沃爾夫著,重慶文林出版社1942年第1版
光榮 (話劇)蘇聯古舍夫著,中蘇文化協會編譯委員會1942年出版
列寧論文化與藝術 (評論)東北書店1947年第1版
偉大的導師馬克思 (傳記)中國青年出版社1949年第1版
前線 (話劇)蘇聯亞·柯涅楚克著,新華書店1949年第1版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