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 : 2014-08-05
分享到:
永遠的張天翼
彭偉平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2010年4月27日至28日,陪譚談主席率領的“湖湘文藝名人故居考察團”來到湘鄉市東山辦事處雙泉村尋訪張天翼故居,日出東方,隔著一口水面寬闊的池塘,幾間老宅被簇擁在新式的樓房群里,雙泉村村支書杜海秋熱情地給我們當起了講解員,“這三間是馬欄屋,和那四間共一個天井的橫屋都是當年留下的老屋,其它的在上世紀70年代陸續被拆掉了。”張天翼家原來是大戶人家。當地人稱張天翼的父親為張五舉人,據他們回憶,當年的張家宅院有很高的槽門和圍墻,槽門兩邊各有一根旗桿,還有兩個麻石雕塑,這是家族身份的象征。“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涉江》),4月28日,適逢張天翼逝世25周年,駐足張天翼故居,沐浴暖暖的春光,我的思緒飛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火紅年代,追尋張天翼這位無產階級革命作家走過的戰斗歷程,沉醉于他創造的藝術世界所蘊含的巨大精神力量……。
“中國的契訶夫”
1928年底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是人們公認的左翼十年。在這十年里,張天翼結交了一批左翼進步作家,如魯迅、瞿秋白、馮乃堅、丁玲、葉圣陶、馮雪峰等。特別是魯迅,可以說是發現張天翼的伯樂。張天翼還是在北大讀書時,就很欣賞魯迅的小說,喜歡閱讀《狂人日記》、《阿Q正傳》。自1929年1月張天翼收到魯迅的第一封信后,兩人便經常通信往來。張天翼寫的第一篇現實主義小說《三天半的夢》曾被退稿,在感到灰心的情況下寄給魯迅,魯迅看了以后立即回信,說作品雖然有些方面不很成熟,但可以發表,并鼓勵他以后多寫,后來根據魯迅的意見認為這篇小說署名“某漢”破壞了作品的嚴肅性而改署“張天翼”,于1929年4月在魯迅和郁達夫主編的《奔流》第一卷十期發表,給張天翼以極大鼓舞,立即引起中國文壇的注意。文藝批評家胡風說:“天翼的處女作《三天半的夢》在1929年的出現,給讀者嗅到一種新鮮的氣息。”
由于張天翼讀過大量中外名著和古典文學作品,文學修養很深,又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有很厚的生活積累,再加上他非常的勤奮,他的創作猶如長期蘊藏地底下的油脈找到了突破口,井噴般地涌騰出來,一發不可收拾。在短短十年里,寫下了他大部分傳世的小說。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從空虛到充實》、《小彼得》、《蜜蜂》、《反攻》、《移行》、《團圓》、《萬仞約》、《追》、《春風》、《畸人集》等十部;中篇小說《清明時節》;長篇小說《鬼土日記》、《齒輪》、《一年》、《洋涇浜奇俠》、《在城市里》,還發表了《大林和小林》(《兩林的故事》)、《禿禿大王》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童話和文學論文。他采取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廣泛地直面社會矛盾,對揭露國民黨的黑暗統治,鼓舞人們的斗志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在這一時期被國民黨以“普羅文藝”、“鼓吹階級斗爭”的罪名查禁的就有《齒輪》、《從空虛到充實》、《鬼土日記》、《一年》等六種。“他的作品能在較為廣闊的范圍內反映舊中國的社會生活,并塑造出不少性格比較鮮明的人物形象……文筆洗練明快,潑刺新鮮,往往只用很少筆墨,就能勾勒出一個人物的性格面貌。他是一個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的作家。”(《中國現代文學史》,唐弢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張天翼寫得最多的是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部分知識分子的庸俗虛偽、矛盾可笑的心理狀態。如《從空虛到充實》里的荊野、《豬腸子的悲哀》里的“豬腸子”,《移行》里的桑華,都是這類人物的代表。幽默而不失嚴肅,滑稽而不落輕佻是張天翼創作的特色和長處。
這個時期,張天翼從南京來到上海,與左翼青年作家胡風、歐陽山、草明、尹庚、白曙等人共同創辦了《現實文學》期刊,刊名由張天翼書寫,選擇在1936年7月1日出第一期,魯迅為該刊親自撰寫了《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可是,這個時候,托派乘機向魯迅挑戰,誣蔑共產黨,挑撥魯迅與黨的關系。魯迅在重病期間,寫了《答托洛茨基派的信》,用火一般的熱情歌頌剛經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的中國共產黨,也以無比的憤慨怒斥托派配合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這篇檄文大報不敢登,其它進步報刊也怕冒風險,于是《現實文學》承擔了這個光榮的任務。果然,文章發表后影響很強烈,當即被國民黨查封,這篇文章成了魯迅的封筆之作。魯迅不幸病逝后,張天翼書寫了“魯迅先生殯儀”橫副,與歐陽山、蔣牧良等青年作家一起扶柩入葬。
張天翼創作的實績,為左翼文學擴大了影響,壯大了聲勢,以無可辯駁的創作實踐粉碎了國民黨御用文人所謂左翼文學“崩潰”之說。他的作品受到了左翼著名作家的高度評價。瞿秋白稱他的作品“很有自己的風格,能在短篇的創作里,很緊張地表現人生。”茅盾說他“意識上是一位前進的作家,形式上他有新奇的作風”、“有別人沒有的文學才能——巧妙的諷刺和新的文體。”魯迅推他為與茅盾、丁玲、郭沫若、沙汀等齊名的最優秀的左翼作家。文學評論界則評論為“繼魯迅之后,張天翼和老舍在中國現代諷刺小說領域里堪稱‘雙壁’”,他是“中國的契訶夫”。確實,張天翼是一位獨具一格的優秀作家,夏志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譽其為現代文學第二個十年中“最富才華的短篇小說家”。在魯迅文學院里永久鑄立的八尊塑像中有一尊屬于張天翼。
“中國的安徒生”
張天翼畢生保持著鮮活的童心。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張天翼就開始了兒童文學創作,是緊隨著葉圣陶、冰心之后出現的杰出兒童文學作家,他一直是從現實中抓住政治方面或是教育方面,他認為有趣的問題焦點去設計主題和形式,巧妙地運用兒童語言和心理來創作兒童文學。他的兒童文學作品直面社會、直面人生,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批判意識。張天翼的兒童文學不僅在中國三、四十年代左翼兒童文學中是先導,更標志著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在思想上、藝術上的進一步成熟和突破性的發展,是推動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發展的奠基人之一,標志著一個兒童文學的新時代的到來。
他主張兒童文學要告訴孩子們“真的人”、“真的世界”、“真的道理”,兒童文學要對兒童“有益又有趣”。張天翼在《給孩子們》的序言里說:“至于為孩子們寫下來的東西,我想應該努力辦到兩件事或者說兩個標準,一是要讓孩子們得到一些益處,例如使孩子們能在思想方面和情感方面受到好的影響和教育,在他們的行為和習慣方面或性格品質的發展和形成方面受到好的影響和教育;二是要讓孩子們愛看,看得進,能夠領會。”20世紀30年代,為幫助孩子們認清殘酷的現實,鼓舞他們反抗的斗志,培養他們向往光明的熱情,總之,懷著對下一代的熱切的矚望和“救救孩子”的使命感,張天翼寫作了《團圓》、《奇怪的地方》、《奇遇》、《失題的故事》、《大林和小林》、《禿禿大王》、《金鴨帝國》等著名童話。新中國成立后,張天翼忙于編輯文學刊物,培養青年作家,負責中國作協的日常事務,工作非常繁忙,但他還是專心致志地從事兒童文學創作。1951年至1956年他發表了兒童小說《去看電影》、《羅文應的故事》、《他們和我們》、《不動腦筋的故事》;童話《寶葫蘆的秘密》;劇本《蓉生在家里》、《大灰狼》等。這些作品反映了新中國兒童在中國共產黨教育培養下的成長過程,成為教育祖國花朵的好教材。
張天翼的童話作品幻想奇特,充滿夸張、諷刺與幽默,同時善于把握兒童心理,語言簡潔明快,機智俏皮。他為中國兒童文學留下了眾多鮮活生動的兒童形象,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兒童文學的人物譜系。
《大林和小林》堪稱張天翼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作品以一對兄弟大林和小林的不同命運為線索展開故事,通過兄弟倆傳奇色彩的經歷,表達了以兒童的興趣和理解力為基礎的社會批判內容。新奇的想象、極度的夸張、漫畫的手法、荒誕不經的情節以及兒童化的語言,令作品具備了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而產生最廣泛影響則是繼《大林和小林》之后的長篇童話《寶葫蘆的秘密》。故事敘述的是一個富有想象力的孩子王葆無意之中得到了一個寶葫蘆,從此他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故事現實和幻想交錯,讓孩子的愿望得以實現。
《寶葫蘆的秘密》問世之后的數十年間,一再重印、再版,各種版本層出不窮,累計印量數以百萬。張天翼的兒童文學創作不僅為國內少年兒童所喜愛;還先后被翻譯成英、俄、法、德、日、西班牙、朝鮮、越南等多國文字,在海外出版,深受歡迎,被譽為“中國的安徒生”。
2006年,北京、長沙分別舉行了紀念張天翼誕辰百周年系列活動,時任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金炳華強調:我們紀念張天翼先生,就是要學習他熱愛祖國和人民,深入生活,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努力攀登文學藝術高峰。張天翼通過童話將想象力傳染給讀者,讓他們日后靠想象力造福社會。他的童話中所表現出來的蔑視強權、熱愛自由的精神,頑皮而智慧的藝術光彩,足以使當下少兒教育深刻反思。
令人遺憾的是,2005年安徒生200年誕辰受到國內媒體瘋狂追逐,而緊隨其后的張天翼百年誕辰,卻遭遇了“冰火兩重天”的待遇。讓人稍感欣慰的是當代“童話大王”鄭淵潔發出了異響:“在我眼中,張天翼是比安徒生更偉大的童話作家。我在小學二年級時看張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和《寶葫蘆的秘密》,如醉如癡。《大林和小林》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三本書之一。如果我兒時沒有看到《大林和小林》,我今天不可能靠寫童話謀生……,在我心中,你才是貨真價實的童話大王。在你誕辰100周年的時候,請允許我將童話大王的桂冠戴在你的頭上,并對你頂禮膜拜、五體投地。”
無獨有偶,創造了米老鼠、唐老鴨、維尼熊、獅子王等享譽全球卡通明星的大名鼎鼎的迪斯尼也認識到了張天翼的價值,2007年將《寶葫蘆的秘密》改編成真人動畫電影,“土葫蘆”借助洋卡通的威力,進入全球主流院線。中方制作負責人表示,《寶葫蘆的秘密》是誰都能看懂的故事,而其中蘊含的簡單道理既透著十分傳統的中國文化,又讓全世界的觀眾都能一目了然。迪斯尼電影制片廠主席也表示:“這個故事展現了家庭的溫情,朋友間的真摯友誼以及主人公自我發現的奇妙旅程,我們感覺這恰恰是迪斯尼長久以來所鐘愛的故事類型。”據悉,《大林和小林》的改編權也被迪斯尼買下。
為了搞好兒童文學創作,張天翼經常深入學校和孩子們中間體驗生活。如深入到北京鮑家街小學、北師大女附中初二班,與孩子們交朋友,對兒童的生活作細致的觀察和了解。張天翼充滿了想象力、現代意識和游戲精神的作品,包容了童話創作最豐富的元素、技巧和經驗,具有強勁的時空穿透力。“太陽躲到山后面睡覺去了。月亮帶著星星出來向他們眨眼。”這是《大林和小林》中的句子,明麗而清澈,多么希望現在的孩子們能夠重溫張天翼的兒童文學作品,走入這座瑰麗的寶庫,分享奇妙的故事,追求自己的夢想,發現自己的潛能。
投身抗日戰爭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天翼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現實主義大作家、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抗日愛國戰士。
“九·一八”以后,張天翼在上海加入了“中國作翼作家聯盟”。這年12月,他與夏丐尊、胡愈之、葉圣陶、丁玲等30余人發起成立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聯盟”。這時,上海民眾紛紛反抗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掀起抗日民主運動,張天翼與丁玲等人參加過“左聯”的游行隊伍,曾舉著“左聯”的旗幟包圍過張群的住宅。武漢失陷后,張天翼與羅蓀、陳白塵、宋之的等人在重慶的《抗戰文藝》、《文學月報》、《大公報》、《新蜀報》等連續發表文章,指出在抗日戰爭中,“作為時代號角,反映現實的文學藝術,更其不能例外的要為祖國的抗戰服務”,不可能與抗戰無關。至于公式化傾向的產生,并非因為寫了與抗戰有關的題材,而是由于作家“與抗戰有關的程度還不夠深”,恰好說明作家必須更好地深入抗日的現實斗爭。以后,張天翼與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21位文藝家聯名發表《文藝界同人為團結御侮與言論自由的宣言》,并任《救亡日報》編委。“七·七”事變后,張天翼離開上海,經南昌回到湖南,在湖南文化界開展統一戰線和抗日宣傳工作,任湖南抗敵總會宣傳委員會委員、湖南文抗會理事。1939年奉調邵陽《觀察日報》編副刊,任湖南文抗會邵陽通訊處宣傳組副組長。他積極參加當地一些文藝團體舉辦的抗日座談會,并獻出創作原稿,與人鬻字,參加義賣活動,為抗日募捐。
這一時期,張天翼投身火熱的抗日戰爭,最主要的還是拿起手中的筆,以筆作武器喚醒民眾,為抗日吶喊。他寫的《洋涇浜奇俠》和《齒輪》兩部長篇小說,就以“九·一八”事變和上海“一·二八”事變前后動蕩不安的中國社會為背景,展開了一幕幕人間話劇,寫出了在如火如荼的年代各階層人物的眾生相,開了抗日文學的先河。他還與艾蕪、沙汀集體創作了《蘆溝橋演義》這部章回體通俗小說。張天翼的《華威先生》是最早揭露國統區抗日運動陰暗面的著名小說。這個短篇于1938年4月發表在《文藝陣地》創刊號上,后來收入作者抗戰時期小說集《速寫三篇》中。作品選取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幾個生活片斷,通過生動的細節和個性化的語言,反復地、富于變化地揭示了華威先生自命不凡、剛愎貪婪而又貧乏空虛的內心世界。辛辣的筆觸揭露了華威先生一類人物冠冕堂皇的外表與卑劣虛弱的內心的矛盾,猛烈的諷刺火焰燒毀掉他們身上的抗日的畫皮,喚起人們的警惕,這樣,作者以他擅長的夸張諷刺手法,突出刻劃了華威先生——一個混在抗日文化陣營中的國民黨官僚、黨棍的形象。
1937年冬,張天翼在蔣牧良的陪同下,回到老家湘鄉,在湘鄉兩個月的時間里,除了參加抗戰救亡活動外,他以湘鄉縣城為背景創作了《譚九先生的工作》,刊在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上,這篇小說大量使用了湘鄉土話,這一作品與前期發表的《新生》和《華威先生》被稱為抗戰“速寫三篇”,成為張天翼抗戰時期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張天翼還寫過數篇宣傳抗戰,反對投降主義的雜文、評論文章等。他的這些作品都洋溢著滿腔的愛國熱情。
張天翼長期為革命奔波勞累,忘我地寫作,終于積勞成疾,于抗戰后期突發肺結核病,吐血不止,生命垂危。1943年4月,重慶《新民晚報》和《新華日報》都發表了關于張天翼病危的消息,呼吁民眾掀起救援募捐活動。有一篇文章動情地說:我們忍心看著這么一位優秀作家,因為健康的水準的不能維持而窮死于湘西的山叢中嗎?募捐活動迅速從學校擴大到社會。工人、農民、藝徒、工程師甚至患者紛紛捐款。《新華日報》僅十來天便收到捐款10689元。病危的張天翼得到救治。1944年因病回湘鄉休養,年底赴重慶“文協”總會帶病工作。以后病情反復不定,1948年赴上海后忽又轉危,由組織護送澳門鏡湖醫院治療。
選擇文學道路
張天翼,原名張元定,號一之。筆名除張天翼外有張無諍、鐵池翰等。湖南湘鄉東山鄉(現東山辦事處)雙泉村人。1906年9月26日出生于一個士大夫家庭。祖父張南鑑在清同治年間任過浙江嚴州知府。伯父張通典為光緒年間舉人,曾入曾國荃幕府,戊戌變法時與譚嗣同、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倡辦南學會、時務學堂、湘報、時務報于長沙,主張變法維新。辛亥革命時曾輔佐孫中山,被南京政府聘為內務司司長、總統府秘書。父親張通謨亦是光緒年間舉人,又參加過清末“經濟特科”考試,被選為江蘇江寧知事。母親魏茂先出身書香門第,能說會寫。而她的堂兄堂姐也大都有功名,有的當上了國民黨軍隊的中將廳長,有的當上了國大代表、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職務小的也是縣長、校級官佐,有的擔任教授。張天翼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士大夫的世家旺族里。
他的家庭到了他父親時已開始破落。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他的父親和大哥都到臨時大總統府謀職。可是不久,他的大哥病故。后來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臨時政府遷往北京,他的父親隨之失業,帶領全家離開南京,最后定居杭州,晚年生活潦倒,靠賣字潤筆為生。抗日烽火中,客死浙江嵊縣。張天翼從小隨父親漂泊流轉,生活在社會底層,做過店員、職員、教員、記者,廣泛地接觸小商人、小手工業者、小學教師、工人、車夫、女工、學徒、失業者,非常同情這些社會底層的人們。同時,他疾惡如仇,對官場的黑暗腐敗恨之入骨。他在自述中說:“……我小時候,從我父母口中得知我的伯父是做官、發財的人,曾欺壓我家,我要對伯父那一流做官的、發財的人進行報復。”而且在思想上不斷有新的探索,覺得要革命就要消滅一切貧富差別。因此,在第一次國內革命高潮到來時,他支持北伐,對國民黨右翼行為不滿,開始閱讀馬列主義書報,接觸進步同學。1927年進入北大學習時,他開始接觸共產主義的學說,信仰共產主義,并在這一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他的思想有了新的飛躍的時候,他便決心以文學為武器為實現自己信仰的事業服務,為被壓迫者大聲吶喊。
新中國成立后,張天翼歷任中央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協理事、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全國文聯委員,參加第二至四次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主席團成員,任第一至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打成“走資派”、“執行文藝黑線的干將”,下放湖北咸寧“勞動”。病至半身不遂、失語,基本治愈后仍頑強堅持工作近十年,1985年在北京病逝。他平生發表各類作品370余種,其中長、中篇小說7部,短篇小說逾百篇,長篇童話4部,劇本近10個,寓言數十篇,文藝論文及雜文逾百篇,文藝論著2部。他的作品分別選入建國后小學、中學、大學課本。除有各種專書、結集本、別集本、選集本及收入叢書種類的版本外,有《張天翼文集》行世。他的名字選入英國《東方文學詞典》、日本《世界大百科詞典》、蘇聯《文學百科全書》。
2010年7月18日
張天翼主要著作目錄
從空虛到充實 (短篇小說集)現代書局1931年第1版
鬼土日記 (長篇小說)上海正午書局1931年第1版
小彼得 (短篇小說集)上海春光書店1931年第1版
齒輪 (長篇小說,署名鐵池翰)湖風書局1932年第1版
一年 (長篇小說)良友書局1933年第1版
蜜蜂 (短篇小說集)現代書局1933年第1版
脊背與奶子 (短篇小說)良友書局1933年第1版
大林和小林 (童話)現代書局1933年第1版
反攻 (短篇小說集)生活書店1934年第1版
移行 (短篇小說集)良友書局1934年第1版
團圓 (短篇小說集)文生書店1935年第1版
人集 (小說、劇本合集)良友書局1936年第1版
清明時節 (中篇小說)上海文學出版社1936年第1版
萬仞約 (短篇小說集)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1版
禿禿大王 (童話)文生書店1936年第1版
洋奇俠 (長篇小說)上海新鐘書局1936年第1版
追 (短篇小說集)開明書店1936年第1版
春風 (短篇小說集)文生書店1936年第1版
奇怪的地方 (中篇小說)文生書店1937年第1版
在城市里 (長篇小說)良友書局1937年第1版
同鄉們 (短篇小說集)文生書店1939年第1版
談人物描寫 (理論)作家書屋1942年第1版
速寫三篇 (短篇小說集)文生書店1943年第1版;校訂本,人文出版社1963年出版
張天翼選集 開明書局1951年第1版
羅文應的故事 (短篇小說集)中國青年出版社1952年第1版
蓉生在家里 (劇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3年第1版
大灰狼 (劇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4年第1版
不動腦筋的故事 (童話)少兒出版社1956年第1版
寶葫蘆的秘密 (童話)少兒出版社1958年第1版
文學雜評 (評論)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1版
給孩子們 (小說、劇本合集)人文出版社1959年第1版
去看電影 (小說)文學改革出版社1960年第1版
張天翼小說選集 人文出版社1979年第1版
張天翼作品選 (小說、童話、劇本合集)少兒出版社1980年第1版
金鴨帝國 (童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張天翼短篇小說選集 (上下冊)文化藝術出版社1981年第1版
張天翼小說選 (上下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張天翼童話選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張天翼兒童文學作品選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二十一個 及其他(短篇小說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張天翼論創作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第1版
張天翼作品選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張天翼文學評論集 人文出版社1984年第1版
張天翼文集 (1—7卷)1985—1989,上海文藝出版社(未出齊)
張天翼寓言 安徽少兒出版社1986年第1版
包氏父子 (短篇小說集)百花文藝出版社1986年第1版
張天翼作品集 (童話集)明天出版社1987年第1版
張天翼研究資料 (沈承寬、黃侯興、吳福輝編)社科出版社1982年第1版
張天翼小說論稿 (杜元明)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張天翼論 (沈承寬、張大明、吳福輝、黃侯興編)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第1版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