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 : 2014-08-27
分享到:
蕭三在一師求學及附小工作期間,目睹國家內憂外患,軍閥分裂割據,加之水災不斷,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便立志強國救民。他同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何叔衡、張昆弟、羅學瓚、陳紹休等人經常討論求學為人的道理,也探討個人與社會和國家的前途問題。1915年,《新青年》傳到長沙,楊昌濟把它介紹給他們閱讀,使他們的眼界為之一開,都認為要聯絡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一個牢固的團體,才能有所作為。
經過醞釀和籌備,1918年4月14日,蕭三興奮地同毛澤東等人渡過湘江,到岳麓山下蔡和森家在劉家臺子租住的“為癡寄廬”里,同蔡和森、鄒彝鼎、蕭子升等13位朋友一起開會,成立“新民學會”,討論通過了由毛澤東、鄒彝鼎起草的章程。
當晚回到學校,蕭三激動地在日記本上記錄了這個重要事件。新民學會成立不久,就發展了一批會員,并發起了湖南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不久,蔡和森到北京同蔡元培、李石曾及李大釗等接洽,回信告訴會友,留法勤工儉學頗有可為。于是,毛澤東、蕭子升及蕭三等邀集志愿留法之士25人,由湘到京。
1919年1月,蕭三和毛澤東到上海送別了一批赴法學友后,毛澤東回湘,蕭三仍返回北京繼續學習,并發表了通訊報道——《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之近況》。
1920年1月,蕭三受毛澤東和新民學會及湖南華法教育分會的委派,先期赴滬籌備留法勤工儉學學生赴法事宜。
蕭三除寫了大量的散文、特寫、報告文學、通訊外,創作了《延安送別》、《禮物》等數十首詩。還寫了許多介紹蘇聯及外國文學動態、著名作家的文章,翻譯了高爾基、普希金、馬雅可夫斯基、羅曼·羅蘭、沃爾夫等人的作品。這些作品,對當時的抗日戰爭和延安文化運動,起到了積極的宣傳鼓動作用。
蕭三學識淵博,文化修養很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不僅漢語造詣很深,而且精通英語、俄語、德語、法語等多種語言文字,是天才的語言大師和著名的文學翻譯家,是溝通中外文化的橋梁。
蕭三寫了大量的人物傳記和報告文學、新聞通訊,都是為了宣傳和謳歌中國革命,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世界關注中國。同時,他還寫了許多介紹蘇聯和歐洲革命領袖和進步作家的文章,他也在極力做著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中國了解歐洲和世界革命,了解歐洲和世界的革命文化。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