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 : 2014-11-20
分享到:
張天翼,原名張元定,號一之。筆名除張天翼外有張無諍、鐵池翰等。湖南湘鄉東山鄉(現東山辦事處)雙泉村人。1906年9月26日出生于一個士大夫家庭。祖父張南鑑在清同治年間任過浙江嚴州知府。伯父張通典為光緒年間舉人,曾入曾國荃幕府,戊戌變法時與譚嗣同、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倡辦南學會、時務學堂、湘報、時務報于長沙,主張變法維新。辛亥革命時曾輔佐孫中山,被南京政府聘為內務司司長、總統府秘書。父親張通謨亦是光緒年間舉人,又參加過清末“經濟特科”考試,被選為江蘇江寧知事。母親魏茂先出身書香門第,能說會寫。而她的堂兄堂姐也大都有功名,有的當上了國民黨軍隊的中將廳長,有的當上了國大代表、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職務小的也是縣長、校級官佐,有的擔任教授。張天翼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士大夫的世家旺族里。
他的家庭到了他父親時已開始破落。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他的父親和大哥都到臨時大總統府謀職。可是不久,他的大哥病故。后來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臨時政府遷往北京,他的父親隨之失業,帶領全家離開南京,最后定居杭州,晚年生活潦倒,靠賣字潤筆為生。抗日烽火中,客死浙江嵊縣。張天翼從小隨父親漂泊流轉,生活在社會底層,做過店員、職員、教員、記者,廣泛地接觸小商人、小手工業者、小學教師、工人、車夫、女工、學徒、失業者,非常同情這些社會底層的人們。同時,他疾惡如仇,對官場的黑暗腐敗恨之入骨。他在自述中說:“……我小時候,從我父母口中得知我的伯父是做官、發財的人,曾欺壓我家,我要對伯父那一流做官的、發財的人進行報復。”而且在思想上不斷有新的探索,覺得要革命就要消滅一切貧富差別。因此,在第一次國內革命高潮到來時,他支持北伐,對國民黨右翼行為不滿,開始閱讀馬列主義書報,接觸進步同學。1927年進入北大學習時,他開始接觸共產主義的學說,信仰共產主義,并在這一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他的思想有了新的飛躍的時候,他便決心以文學為武器為實現自己信仰的事業服務,為被壓迫者大聲吶喊。
新中國成立后,張天翼歷任中央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協理事、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全國文聯委員,參加第二至四次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主席團成員,任第一至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打成“走資派”、“執行文藝黑線的干將”,下放湖北咸寧“勞動”。病至半身不遂、失語,基本治愈后仍頑強堅持工作近十年,1985年在北京病逝。他平生發表各類作品370余種,其中長、中篇小說7部,短篇小說逾百篇,長篇童話4部,劇本近10個,寓言數十篇,文藝論文及雜文逾百篇,文藝論著2部。他的作品分別選入建國后小學、中學、大學課本。除有各種專書、結集本、別集本、選集本及收入叢書種類的版本外,有《張天翼文集》行世。他的名字選入英國《東方文學詞典》、日本《世界大百科詞典》、蘇聯《文學百科全書》。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