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 : 2014-12-15
分享到:
周揚對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建設,對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三十年代在上海,周揚主編左聯機關刊物,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周揚學的是英語,他能讀馬恩著作英文版,常從英文報刊書籍中了解國際共運動態,探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理論問題。他對傳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特別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了具有啟蒙性、開拓性、基礎性意義的工作。四十年代在延安,周揚系統地介紹、闡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延安文藝座談會后,他編輯出版了《馬克思主義與文藝》,寫了一篇很長的序言,宣傳毛澤東文藝思想;他還創造性地提出民族形式論,積極組織根據地新秧歌運動。建國后十七年,他為制定黨的文藝政策,推動文藝創作和戲曲改革,組織大學文科教材編寫付出了努力。新時期周揚更是站在思想解放潮流的前列,提出了許多理論見解,為撥亂反正作出了貢獻。
一貫主張文藝大眾化的周揚認為,戲曲與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有密切關系。作為文化戰線黨的領導者,他花了很大力氣抓戲曲改革。在延安時,他看到了時任晉察冀邊區教育科長兼《晉察冀日報》記者李滿天1942年在河北平山縣西部山區采訪,寫成的一篇一萬多字的小說《白毛女》。周揚看后愛不釋手,認為這個故事的主題是:“舊社會把人變為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有深刻的教育意義,適合改寫為歌劇,為黨的“七大”獻禮,便把稿子交給魯藝音樂系主任張庚,要求加緊投入改編。一稿由詩人邵子南執筆,彩排幾場,大家認為詩的風格較重,不適宜舞臺演出。二稿由賀敬之、丁毅執筆,年僅二十歲的賀敬之,自身有過財主逼債,父親去世,弟弟夭折的痛苦經歷,奮筆疾書,苦戰八天完成了劇本。音樂家張魯用河北民歌《小白菜》為基調,寫出了“北風吹”。女主角王昆扮演,黃世仁由陳強扮演,兩人都是河北人。1945年4月28日晚上,《白毛女》在延安中央黨校禮堂首演。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和“七大”代表,社會名流共一千多人觀看演出,臺下反應熱烈,掌聲如潮。1949年5月,東北電影制片廠將歌劇《白毛女》改編成電影。1951年中秋節,電影《白毛女》在全國25大城市,155家電影院同時上演,一天觀眾竟達478000人之多。1952年影片在東歐各國和一些西方國家上演,受到好評。
新中國剛成立,文化部建立了戲曲改進局,1950年改為戲曲改進委員會,在周揚主持的第一次會議上,確立了“提倡有益、允許無害、反對有害”的原則,討論了舊劇劇目的審定標準。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0日,周揚主持召開了全國戲曲工作會議。他在大會報告中肯定了戲曲工作的成績,提出了戲曲表現現實生活的任務。文化部根據周揚報告,起草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經周恩來總理審定,于1951年5月5日的簽發,即有名的“五·五”指示。“五·五”指示的核心內容是改戲、改人、改制。“五·五”指示提出:“鼓勵各種戲曲形式的自由競賽,促成各種戲曲藝術的百花齊放”。“百花齊放”是第一次在“五·五”指示中出現的一個新提法,是一個老藝人提出來的,周揚非常贊賞,并向毛主席作了匯報,得到毛主席的贊同。1951年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時,梅蘭芳請毛主席題詞,毛主席提寫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八個大字,從此作為戲曲工作的指導方針。文化部剛成立就建立了戲曲改進局,1950年改為文化部戲曲改進委員會。
粉碎“四人幫”后,周揚重新恢復工作,70高齡的老人還像年輕時一樣勤奮,熱情一直很高,每天的日程排得滿滿的。連星期天也不休息,不是處理公文,就是接待客人。在繁忙的工作中,他最重視的是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建設,他認為要貫徹好十一屆三中全會方針政策,理論上必須深入撥亂反正。
周揚逝世后,1989年9月5日在北京八寶山舉行吊唁大會,備極哀榮。吊唁大廳上懸掛著一幅挽聯:文苑鷹揚、一世忠勤擔道義,霜天月落、百年功過付春秋。“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無產階級革命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黨在文藝戰線的卓越領導人周揚同志,長期臥病,久治無效,于1989年7月31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給周揚一生的評價。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