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作家網 時間 : 2015-02-05
分享到:
梁瑞郴,1954年1月出生,男,漢族,湖南永興人,中共黨員,文創一級。1972年參加工作,曾在永興縣“五七干校”當知青。1977年畢業于湖南師范學院中文系,曾先后任漣邵礦務局黨委宣傳部部長、《漣邵工人報》社長、《文學風》主編、省作協辦公室主任、毛澤東文學院管理處主任、省作協秘書長、專職副主席。現為省作協副主席。創作文學作品三百萬字,著有長篇報告文學集《一萬個晝與夜》(合著),散文集《霧谷》、《華夏英杰》、《秦時水》、《歐行散記》、《毛澤東題詞趣談》等,并有語文研究、文學評論等作品。作品獲省以上文學獎二十項,其中散文《遠逝的歌聲》獲全國烏金獎,散文《霧谷》獲全國副刊優秀作品一等獎。
梁瑞郴:我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毛澤東文學院的建設上,也就是青年作家的培訓上。我一直覺得文學的后繼,文學的希望在年輕一代,我們所謂的號稱文學“湘軍”,如果沒有后續部隊,這個所謂的“湘軍”可能在某一個時間就會嘎然而止,所以我們欣喜的看到湖南中青年作家班辦到13期,而且又迎來了新疆作家班第3期。
授課現場
我介紹一下新疆作家班的由來。這是2011年在北京參加中國作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這個會議期間,我們正好跟新疆分在一個組,也就是我們兩個省區的作家團在一個組討論,當然在新疆有很多的朋友,在討論的過程當中新疆就反復提出一個要求,說湖南有毛澤東文學院,新疆能不能夠跟湖南合作辦班。好幾年我在云南跟新疆自治區作協副主席董立勃就聊到這個班的事情,也希望有這樣的機會。正好兩個代表團在一起議論的時候,后來新疆日報到駐會地點采訪我和唐浩明主席,在采訪的過程當中我也談到每年為新疆作家辦一個班。第二年,我們湖南作家代表團又到新疆考察,這次新疆的書記,春賢書記接見了湖南代表團,我跟春賢書記匯報的時候也提到了為新疆作家辦一個作家班的事情,就那次正式達成協議,每年辦一個新疆作家班,基本的來由是這樣的。我個人認為不完全是我們幫助新疆,文學、文化的交流需要有各種各樣的文學的流派、風格的作家來交流,我相信新疆的大漠文化,邊關文化同樣給湖南湖湘文化帶來新的東西,所以從新疆的作家身上可以吸收到湖南作家無法體會到的營養,所以這種合作是雙贏的。
下面我們言歸正傳,講我所講的題目,在這13期的作家班,我每一期都上了課,前兩期講的課是“文學的力量”,新疆的同志也反映很好。但是我考慮到一個問題,當前的文學界,包括當代的青年作家跟我談到的一個問題,我們怎么樣在文學創作中選舉題材,這個題材是否有大小之分?是否有優劣之分?這樣的問題我經常碰到青年作家跟我提到,跟我討論,所以我逐漸的感覺這個問題可能是文學創作中比較普遍的問題,所以我這期選擇這個題目跟大家討論和交流,談談自己的看法,我也非常的希望能夠有機會跟大家交流,在這個方面的體會。
我先講一個事情,今年的9月份我到了湖南的邵陽市,邵陽市的武岡,現在是武岡市了,20年我去了三次,1994年、2004年、2014年每隔十年去一次,這三次我都去了一個地方。這次又有一個朋友請我去了一個在小河邊上的魚粉店,那個店子還是我20年前吃魚粉的店子一模一樣,沒有任何的變化,恍如隔世,好像到了新的一個桃花源,那個地方20年沒有變。我問朋友,這個米粉店體制沒有變,還是國營的米粉店,從解放初期到現在一直沒有變的魚粉店,那個魚粉店的生意好,人絡繹不絕,要排隊。我一邊吃魚粉,一邊跟朋友說,這個魚粉這么好,現在都是講連鎖、搞品牌,這個魚粉完全可以走出武岡、走向全國。我8月份到了吉林,名人酒店就是湖南搞的,把湖南人的剁椒魚頭帶到那里,你們也可以這樣做。朋友說不能開連鎖,因為這個米粉是專門的這里的水做的,是現做現下的,必須井里的水來做,這個東西可能就無法復制,之所以不能辦連鎖,全國各地開連鎖店,就是因為其他地方沒有這個井水,這個魚粉是不可復制的食品。
由此我想到我們的文學作品,想到我們的經典,從這個話題我開始想到我們文學作品的題材,它確確實實不像有些人所說的,現在沒有所謂的題材之分,任何題材都可以寫出好作品,大作品。這個話表面上看起來沒有錯,但是我們如果細細的想一下,如果從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來看,文學作品的題材完全有高下之分,有大小之分,有優劣之分,許許多多的文學經典作品能夠成為經典作品,但是在某種意義上具有不可復制性。
我先講第一個問題,什么是文學經典?現在是泛經典時代,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崇尚經典,我們離經典越來越遠,我們這個時代是快餐式的文化,快餐式的消費,快餐式的文化,而且隨著網絡的興起,人們已經沒有耐心去讀長篇著述,人們也沒有時間,沒有興趣去閱讀所謂的經典。但是我想我們作為一個作家,我們應該深深的感到這是時代的悲劇,這是時代的悲哀。因為我們身處在這個中間,很少去想這個時代與我,我們深處這樣的時代就好像我們身處在廬山一樣,不識廬山真面目,麓山有很多種的說法,經典需要經過500年的沉淀,才能確定是否是經典,這個比較嚴格,我個人這么認為經典主要是看它傳播的時間,傳播的空間,傳播的廣度,傳播的深度來確定是否是經典。什么是經典?特別是我們搞文學創作的,浩明主席講了一個觀點,作品的高下、優劣之分在于我們眼界的高低。那我們一個作家,我們吃的是垃圾食品,我們自己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吸收的營養應該是經典,在四個方面,時間、空間、廣度、深度,至少要有100年的時間來認定經典。100年之后人民還在閱讀這個作品,還在談論這個作品,還在評論這個作品,那毫無疑問肯定是經典。時間就是這么無情,它在不斷的淘洗,淘洗的不僅是專家,包括受眾者,廣大的讀者,多少只眼睛不斷的淘汰作品,最后留下來的肯定是經典。空間,空間就是廣泛性。
2008年我們作家代表團去印度,在印度的時候跟印度文學院,印度沒有作家協會,文學院就是作家的最高機構。在這個文學院里座談的時候,來了印度的文學界頂端的人物,有很多大學的教授,非常遺憾,遺憾的是中國在印度的了解度、知名度很低,特別是當代的作家,印度對我們的當代作家幾乎是一直空白。我們現在的作家里面僅僅知道魯迅、郭沫若,偶爾有人提到巴金,在現代他們知道顧城,鐵凝主席他們都不知道。經典《西游記》他們知道。我跟鐵主席說加強翻譯,印度因為沒有翻譯作品就不知道我們的作品。印度不了解中國的文學,中國不了解印度的文學,在空間上,經典的傳播范圍應該是非常寬廣的,當然包括深度和廣度。所謂深度,中國老百姓,走進鄉間田頭的作品有沒有?有,《西游記》《水滸傳》。
經典是我們文學創作的一個標桿,是我們的一個參照物,我們作品的好,或者差,優還是劣,用什么衡量?我們要用經典,我們說這個經典并不是說要寫出經典作品?這個可能性不大,但是我們每個搞文學的人,特別是青年作家一定要有比較高的標準,時時在心頭有一個參照物。
弄清楚經典之后,我們再來談文學作品的選材和開頭。經典作品之所以成功,包括的因素方方面面,但是在題材和開頭方面肯定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我把經典作品的這類選材成功的歸納為九個方面,跟大家一起來探討。
我個人認為從古今中外的作品來看,第一大主題能夠成為文學經典的,愛情的主題,當然這個東西是非常淺顯的東西,我們都要回歸常識,而對常識我們走得很遠。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比比皆是,比如說《孔雀東南飛》,《梁祝》,《天仙配》,還有屈原作品里的《湘夫人》。屈原在湖南生活了20年,對湖南的風俗很熟悉,就是舜帝的兩個老婆,舜帝死了之后,兩個夫人不遠萬里來追尋君王,然后在洞庭湖遇到風浪,最后她們也死了,劃作山,她們的眼淚形成了斑竹。這是非常感天動地的故事,還有《杜十娘》。
現在有一個作品跟大家來談一下,就是《紅樓夢》,這個作品是中國歷史上,搞文學的人不可回避的作品。這個作品從近現代以來形成紅學的學派,考古派、考證派,質疑派等。《紅樓夢》是代表中國古典小說里寫愛情最高的作品,過去最重要的一種說法就是自傳說,《紅樓夢》就是寫的曹雪芹本人的生活經歷,我個人認為如果僅僅把《紅樓夢》看成是自傳說,就絕對降低了《紅樓夢》的品級。這個作品把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從頭至尾的貫徹,如果僅僅是淄川說,把這個作品陷入了自然主義狀態,現在有一個說法我完全不同意,生活比文學更精彩,這是錯誤的觀點,這個觀點很容易不攻自破,如果生活比文學更精彩,那何必去讀文學作品,還有那么多的文學作品去吸引千千萬萬的讀者,我個人認為文學比生活更精彩,精彩就在于他把生活的內容全部的概括、提煉、抽象,從而使這個作品具有一種打動人、感染人、吸引人的地方。作家沒有辦法比生活窮盡,但是作家在某一個生活方面進行提煉、概括的時候,那肯定比生活更精彩,如果《紅樓夢》僅僅是自傳說的話,就降低了作品的典型性。如此來說很多人就可以寫作品,很多人可以寫《紅樓夢》,很多人的生活經歷也豐富,如果僅僅還原于他的生活現在,那作品中很多想象力的深刻含義、意義的情節細節我們就無法理解。所以我個人一致認為《紅樓夢》是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
現在有一個說法,在這個方面,世界上有兩部最偉大的作品,一部就是曹雪芹的《紅樓夢》,另外一部作品就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戰爭與和平》里也寫了愛情、戰爭,當然是以戰爭為主題的作品,但是在戰爭中涉及了許許多多的愛情。
所以說世界上可以與《紅樓夢》相媲美的就是《戰爭與和平》,但是《紅樓夢》的時間更早。
我們來看一個短篇《聊齋志異》,《聊齋志異》大家都知蒲松齡,他老家在山東淄博的蒲家莊,在莊東頭就有一個小亭子,為過路客人休息的地方,叫做柳泉亭。蒲松齡要客人說故事,他就總結起來,成為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如果我們讀《聊齋志異》的時候就可以看到《聊齋志異》里面寫著很多鬼怪神狐,特別是這些鬼怪狐仙里面女性最多,現在有人研究《聊齋志異》是中國男人最幻想的情人的標志,因為在《聊齋志異》里面都是讀書的書生,趕考的書生在燈下讀書的時候,來了一個美麗的女子,紅袖天香,一到早晨美麗的女子就走了。古代的男人最理想的,不打擾你,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反映的是社會的污濁,人間不如地獄,人不如鬼,鬼是有情有義的,也是從愛情的角度來寫。我們從中國古代的經典作品里看到愛情是永恒的主題,常寫常青,這個作品不是寫給某一個人看的,不是寫給一群人看的,而是人類共享的作品。我不知道大家讀不讀這個作品,我個人覺得如果我們有一些作家沒有讀的話要補這個課,在書店里面這類書印得多,但是讀得少,不去讀經典,其實這是我們作家最好的食材。
這是第一類題材,從愛情主題里選擇。第二類題材就是有家國情懷,中國作品中的經典作品,從《離騷》專著,這是第一部專著,也是中國最早的第一部長詩,如果我們讀過這個作品,這個作品里寫到很多香花美草,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20歲就當了大夫,這是很大的官,可以出入君王左右,但是人品端正,在楚國受到一些小人的圍攻、讒言,所謂職高活寡,所以兩次流放,最后在湖南的汨羅江,非常小的江投江。他這個投江,有人說屈原不是愛國主義,楚國是小的國家,他身處在這個國家,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很多人沒有建立國的概念,所謂朝秦往來,很難像屈原這樣的忠于君主的人,所以屈原世世代代的影響著我們,不僅是文學,還有中國人,所以屈原的出現是世界上的奇跡,專門為一個人設立一個節日,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因為他為國而死,這是國家的概念由此深深的扎根在中國人里面,屈原的《離騷》就是深深植根于家國的情懷,所以他才能夠成為千古絕唱,一代一代的傳誦,屈原不僅是中國的文化名人,也是世界的文化名人。
《岳陽樓記》如果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很深厚的家國情懷,如果沒有這兩句話,岳陽樓絕對不會這么出名。作品無論前面寫多少景,都是為了后面的。我寫了一篇《登岳陽樓記》,湖南的文化為什么是湖湘文化?有一個洞庭湖,有一條湘江,這是湖南文化的搖籃,洞庭湖吸引了多少文人騷客來寫它,洞庭湖的文章很多,詩歌很高,深厚的文化積淀成為有文化的洞庭湖,湘江也是讓很多文人流連忘返的江。一湖一江所表現出來的文學作品都包含了深厚的家國情懷,所以我們湖南近代史上,現代史上產生這么多大人物,特別是政治家、軍事家,原因就是湖南的文化,湖湘文化的家國情懷,一代一代的熏陶,在近代才能夠爆發。所以這種作品在我們當今,我們現在淡漠了,現在流行文學作品就是玩,大家笑一笑,文學不要那么沉重,當然不可以,不可能中國作品全是經典,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們全部停留在低層次的低水平的玩玩的文學里,我們的民族沒有希望,現在解說我們的作品,有多少家國情懷。我們在觀念上無法超越古人,有時候共產黨的觀念還不如范仲淹的觀念,能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現在是“先天下之樂而樂”,現在那些高官哪些有憂國憂民的意識?這也是文學作品經典成功的原因,也是我們作品非常缺少的。大家千萬不要被一些觀念所迷惑,非常鄙視,現在還講什么愛國?這個時代可以玩,把嚴肅的東西一下子化為笑談,而把那些很嚴肅的東西缺乏思考。
第三類就是家族的史記,寫家族,我們來看古今中外的優秀經典作品,特別是很多藏品,新疆作協的趙主席說新疆的長篇小說之類的,現在是長篇小說最繁榮的時候,也是長篇小說缺乏經驗的時候,幾乎很難找到經典,經典需要時間來考驗,但是我們當代人物有時候能夠感受到哪些作品,不是我們的眼光很高。我記得當年讀到《白鹿原》,我的第一反應這個作品今后可以走很長的時間,現在看這個作品確確實實還在接受時間的考驗,這個時間的考驗上層建筑的變化來考驗這個作品,也可以感受到有一些作品走得很遠,有一些作品無論評了什么獎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前兩年華中師大從第一屆到第六屆評述矛盾文學獎的作品,得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結論,有很多的作品評了獎之后讓人重提的機會很少了,矛盾文學獎不管是什么,畢竟經過了很多專家的一種篩選,一種認定,不能說是最好的,也可能是當今文學界比較好的作品,但是作品完了之后,就很少有人提起,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悲哀。但是有一些作品我可以感受到,比如說《白鹿原》,中國寫家族的作品經典很多,清代開始寫家族的多了,近現代是寫家族史記的作品多了,比如說巴金的長篇小說三部曲《家》《春》《秋》。巴金的生活經歷跟曹雪芹有相似之處,他也生活在大家庭里,兄弟姊妹非常多,家庭非常富有,他的大哥就像作品里的大哥是一樣的。巴金從出家,離開家鄉之后到死都沒有會他的老家,不愿意回四川,也不愿意回故居,是什么原因?值得我們考究,他非常的憎恨他的家族,不是不愛他的家人,而是舊制度里,他的家庭里發生了很多事情,大家庭的人之間的互相侵占,感情的糾葛,巴金是比較同情家里的下層人的悲慘,他看到了很多悲劇。《家》《春》《秋》是根據他家庭提煉的。
國慶節期間我到了安沙,當地的某些領導想拍朱镕基的馬屁,搞了個故居,并有意渲染朱镕基是朱元璋的“本家”如何如何。朱镕基的家族是朱元璋的后代,祖籍在安徽,他的曾祖父非常會做生意,是長沙市的大富翁,但是朱镕基是一個遺腹子,在大家族里受到很多的歧視,也看到了家族的種種,所以他根本不認可這個故居,長沙縣從來不提這個東西,我說拍馬屁拍到馬蹄上了。
家族題材這類的,往往是自身經歷比較多的,寫起來得心應手。在這之后還有老舍的《四世同堂》,寫小胡同,北京淪陷期間的故事,這個我就不多介紹了,這也是以家族成為經典的。還有周家和魯家兩個家族為題材的作品,當然這是話劇,但是它的文學性非常強,是中國現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作品。
還有陳忠實的《白鹿原》。陳忠實受誰的影響?對他影響最大的作家是柳青,他說讀初中二年級的時候讀到《山地彎》現在很少讀這個作品了,現在所謂政治因素的影響,你回到這個作品,那個語言無法比較,無法追上去,那里面的人物的語言是籬笆里生長出來的語言,又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語言,非常好。陳忠實讀了他的小說夜不能寐,從此走上文學的道路。我在毛澤東文學院這么多年,也管了這么多年,我經常回過頭來讀這些作品,因為你是所謂的老師,別人求教你,所以我要多讀作品,但是有一些作品我讀不下去,而不是語言,有一些題材是生活無奇的。有人說飛機場的機場里的書95%是垃圾,當然有一些偏激。生活中大家被一種觀念所左右,生活中一些非常零碎的,瑣碎的東西進入作品中,讀起來無味。作品必須要有模式化,有一些作品給我看,讀起來差不多,寫陽光,寫青春,寫約會,沒有模式化。《白鹿原》這個作品,我當時讀的第一感覺是心潮澎湃,這個作品顛覆了我們這么多年來寫家族、寫階級劃分的很多東西。陳忠實的語言就是樸實,就是寫秦腔,他也善于唱秦腔,他的語言就是陜西800秦川的感覺,又有藝術,家族里的驕子,在語言說兩個家族,其實是一個家族,后來變成兩個家族,白家和鹿家,爭奪一塊田地的統治權。
家族類的題材,我個人認為有可能作為經典的東西,當然不是題材絕對論,如果你光有題材,沒有其他的語言,沒有其他方面也不行。
第四類,我覺得是戰爭題材,人類的存在,我不是非常樂觀,我對戰爭,人類的存在,現在看新聞地球上沒有一天停止了戰爭,沒有一天停止了硝煙,你看哪一天沒有戰爭?想要這個世界安寧,這個世界不安寧,人類的存在,尤其是資源的缺乏,戰爭必不可少,沒有辦法。幻想戰爭沒有,可能幾乎很難。寫戰爭古今中外的作品多,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這個作品是18世紀,實際上就是寫俄法戰爭,法國是以拿破侖為代表的遠征軍,《戰爭與和平》一共寫了17年的歷史,從1807年開始寫起,他寫的戰爭場面非常大,寫了四大戰役,同時又交織著家族史,有四大家族,四個貴族,他寫1千多個人物,許多人物栩栩如生。所以后來列寧對這個作品有一個評價,我認為這個評價對《戰爭與和平》非常恰當,對政治家、軍事學家、思想學家、宗教,反應俄國的社會還要全面得多。這個作品是以戰爭為主線的作品,通過戰爭把四個家族串聯在一起,把人物串聯在一起。和平時代之后,貴族每天花天酒地,貴族的糜爛生活又過了好幾年,過幾年戰爭又開始了,到最后的俄國保衛戰,這個作品的時間段就有兩個部分的內容,重點是以戰爭,這是非常成功的。俄國作品,大家如果讀俄國作品的比較多,就知道戰爭題材非常多。
中國的小說《三國演義》,這個作品家喻戶曉,這個作品我從小學開始讀,上課的時候如果是我不喜歡的課程就偷偷摸摸的看這些作品,經常被老師沒收。寫戰爭,寫戰爭與人的關系,戰爭里所反應出的人情、政治。比如說淝水之戰等,戰爭的場面寫得多好!我們現在很少有這樣的概括倫理。古代的戰爭是冷兵器時代,可能好寫一點,現在是飛機大炮,很難寫。現在文學作品里寫戰爭確實不好寫,我不知道誰有這樣的水平,我們進入了這樣的時代,已經遠離了冷兵器時代,那時候有軍歌鐵馬。戰爭題材的作品,關鍵點最后還是到人,戰爭的場面無非是突出人,《三國演義》通過各種戰爭突出關羽等人物,成為非常成功的范例。
現當代很少寫戰爭了,現在寫戰爭都是寫抗日的,抗日劇是非常好笑的片子,我不是看,但是還是有一些好的作品,是不是能夠成為經典?有一些作品我個人認為是非常好的,小規模的戰爭寫得非常好,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鐵道游擊隊》也寫得挺好,這里炸碉堡,這里炸鐵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里面,在戰爭里面規劃人物非常強,我個人覺得這也是相對比較成功的作品。
第五類奇俠異人,這些作品從《史記》開始,《史記》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重要的文學作品,魯迅說它是無韻之《離騷》。《史記》寫了很多奇俠異人,這些人為他立傳。陳勝吳廣就列入在“世家列傳”,農民起義的領袖,司馬遷也列入了世家,跟孔子一樣的列入世家。《水滸傳》,寫人物,在這么短的篇幅里面塑造了這么多人的人物,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水滸傳》的影響力非常大,直接影響了政治、宗教,歷代統治者把它列為禁書,原因也在這里。這個作品不僅是老百姓,知識分子也喜歡看,我們要認真研究這類作品進入我們的題材,它能夠成功,能夠成為經典,能夠成為一代一代人去讀。而且我們現在的作品里面,魯迅的作品就是寫的一般人,孔乙己就是不一般的人,有身份的人不在咸亨酒店,他是唯一穿著長褂喝酒的人。寫這個人在那個時代非常落魄的知識分子。包括《祥林嫂》,《九斤老太》,還有《阿Q正傳》,很多人認為阿Q是民族的劣根性的集合體,把中國的國民的劣根性全部抽象的集中在這個人身上,他的可笑和可悲,這類作品我個人是奇俠異人。
第六類題材,是一個時代的巨變,把時代的巨變引入文學,作為文學的題材,這也是能夠成為經典的重要原因。時代的巨變,這類的作品比較多,比如說《隋唐演義》,中國研究古典小說的人非常關注。這個時代巨變有一個詩人我們大家都知道,杜甫。他的好朋友幫他蓋了一個草堂,在那里他寫了很多的作品,很多的作品都是流離顛沛之中寫的,安史之亂。很多人認為李白誕生在安史之亂前,杜甫誕生在安史之亂后。他在詩篇里大量寫國家巨變。李白的詩歌是盛唐氣象,都是豪放千丈,是唐代最繁盛的時候,詩人生活在那個時代,他浪漫主義的情懷才能充分的展示和抒發。唐代還有一首詩歌非常成功,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也是安史之亂、國家巨變,唐玄宗匆忙之間帶著楊貴妃等一撥人,禁衛軍一波人從長安往四川跑。側面也寫出了忠情于愛情的皇帝不多。
《李自成》這個作品也不錯,寫的是明末戰爭,這也是一個歷史的巨變,農民起義軍,這個作品無論從藝術水平,寫歷史的展現,我覺得是大家的手筆,跟歷史上寫這類作品的毫不遜色,我認為這是不錯的作品。
有一些好作品,對創業史,現在對創業史的評價逐漸的回歸,我跟大家探討一個問題,任何的作家都有局限性,我們千萬不要用非常鄙視的態度來對待。如果我們讀到杜甫,當年杜甫也搞科舉,他到處寫詩拜門子,拉關系,詩歌里你所看到杜甫的覺悟也不是很高,把功名利祿看得這么重,這是時代的局限性,他沒有辦法,他解決任何社會的問題,要寄托于皇上,不可能不寄托于皇上,不可能不忠君,所以這種歷史的局限,所處的時代我們必須要看到。讓任何作家來超越歷史,這是不現實的,恰恰是一個作家當時的思想水平,他表達的東西是沉淀了歷史,是歷史的真實,我覺得,這個作品才有史料的價值。現在有一個觀點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我們的文學界看中的是普世價值,要超越時空,這是非常可笑的,也是不可能的,超越歷史,我們的眼界要高,要寬,要遠,但是如果脫離當時的時代是不可能的,所以創業史這樣的作品恰恰反映了新中國建立之后,農村合作化這段歷史,非常真實的反應了這個歷史,當時的作家肯定是以贊揚的基調來寫。
最近我看到一個東西,新加坡有一個學者寫了一個東西,寫到改革開放的30年。最近中央電視臺播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個電視劇我從頭至尾看了,這個片子比較真實的反應歷史,第一次說到粉碎四人幫,這個作家其中之筆者我們通過電話聯系過,黃亞洲,也是我的好朋友,他說在寫的時候有一些局限,有一些事件不敢觸及到。我就提到一個問題,我說亞洲,《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看了之后有一個感覺,在當時好象有兩個中央一樣的,鄧小平是搞另外一個中央,歷史重大的事件都是鄧小平召集幾個人就定下來了,按照我們的組織法,好像是另外一個中央一樣的,看了之后給人這樣的感覺,我說這是不成功的,不尊重歷史。他說是的,我們也作難。這里面不易寫一些高層的斗爭,可能要過50年再來寫。這就是歷史的局限,如果看了的同志你們是否有這樣的感覺?感覺決定國家的命運就是小平同志召集幾個人就定下來了,小平同志還是副主席,共產黨有很多的規定,下級服從上級,基層服從于中央。我們要把作家擺在當時具體的環境中,我們不能苛求。現在來解說古今中外的歷史的名著,有很多的局限,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創業史,這是非常真實的,非常成功的,非常藝術的反應了新中國成立之后歷史巨大變革之后的合作化。還有另外一個作品就是《暴風驟雨》,這是歷史的事件,這個土改對不對?中國農民起義就是兩個事情,一個是土地的問題,一個是糧食吃飯的問題,把地分給農民,農民就不會造反了。蔣經國非常清楚,到了臺灣之后,臺灣的經濟起飛從什么時候開始?從土改開始,把農民解放出來,把土地分給大家,我們改革開放第一個事是干什么?分田到戶,土地承保,極大的解放了農民的積極性,所以我們要回到常識。所以這樣的作品能夠經受住歷史的考驗,為當時的政治服務,是這樣的。歷史時代的生死記錄。
第七個類型,寫鄉愁的情結。這樣的例子我不多舉了,歷史上關于鄉愁這樣的作品比較多,從唐詩宋詞,比如說“低頭思故鄉”,唐詩寫鄉愁的很多。現在現代寫鄉愁的比較成功的是《鄉愁》,當然鄉愁肯定不能代表作品的最高水平,但是流傳的廣度、深度、范圍很大。這詩成為經典的原因是對歷史、文化,對整個中國的眷戀。鄉愁,往往寫一種距離,余光中先生談到你光有距離,離愁還不夠,我的鄉愁我個人感覺是一個滄桑感,使這個詩流傳廣泛的是滄桑感覺。我讀這首詩確實有這樣的感覺。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他多次這樣表達。他也是幽默的人。他在毛澤東文學院貴賓室里說了一句話,他說孔子和曾子,按道理是師生關系,但是曾子不懂禮貌,把老師扔在后面,是什么樣的成語?這個答案留在下課的時候講。【課后揭開答案為:成語有云“爭(曾)先恐(孔)后,編者注】。
第八個類型,禪宗事件,因為我講這個的時候,不一定是長篇小說,也包括中短篇小說。中國和禪宗始終有不解之緣,《西游記》最本質的東西就是禪宗,宗教,不管是孫悟空怎么弄,怎么變,壓在他頭上的就是緊箍咒,萬宗歸一都歸在禪宗,寫了這么多的妖怪,這都是有趣的故事,非常吸引你。后來曾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可能大家不知道。魯迅先生和胡適商量過,把《西游記》的八十一難加一回。到30年代的時候胡適真正的為《西游記》有了一回,是關于點播唐僧大悲,救眾魔。唐僧一路想到這么多的妖怪吃他的肉,就想到佛教,把自己的肉隔成一塊一塊的,分給這些妖怪吃,這些妖怪很感動,唐僧正是因為誠心的救苦救難,他的肉割了之后馬上長了出來,寫了這么一回。這一回更加突出了佛教。2008年我去印度,我覺得搞文學的人去看一下印度,印度和中國太密切了,我到印度的一種感覺,到新德里,那次去的時候我跟一個朋友,我說印度新德里好亂,亂得一塌糊涂,貴族、豪宅旁邊就是貧民窟,像狗窩一樣,搭在別墅邊上,但是大家共融,印度看起來好亂,其實沒有那么亂,我后來開了一個玩笑,亂而不壞,交通亂得一塌糊涂,但是印度有一個東西管住他們,就是佛教,印度佛教變成印度教,印度教跟藏族佛教一樣的,求來世,中國文化太厲害了,中國文化什么東西來了都可以把你改變,佛教到中國也變了,中國的佛教是什么佛教?是世俗佛教,求官、求子,求財,你許愿都是干這些事情,印度的寺院進去都要拖鞋,不能照相的,印度在這么貧窮、這么亂的情況之下不干壞事,都是信佛教。
《西游記》說到底就是禪宗,類似這樣的東西,比如說《封神演義》,把每個人封為神,把他們安穩了,進入封神榜,讓你改邪為正。還有唐詩里也有包含禪宗的,王維的詩歌,禪宗可以增加詩歌的神秘感,詩歌要具有一定的神秘感。
第九個類型,田園故土,這也容易成為經典。這類的作品非常多,比如說陶淵明,陶淵明寫田園詩非常成功,中國第一個文學家,隱居的文學家,他寫到田園的種種好處,“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關于田園故土也非常多,李白、蘇東坡等。
這是我歸類的題材,我認為這是主要的,經典作品比較成功的題材,在某種意義來講。
這是第一個大問題,第二個大問題,時代是創作的主要來源。我們的文學創作,肯定要取材于生活與時代,包括寫歷史的題材也結合了當時的時代,比如說寫《水滸傳》,如果沒有農民起義的歷史經歷,不可能誘發作者寫《水滸傳》,國家不幸詩家幸,像杜甫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個話可能只說對了一半,如果只有國家不幸的時候文學家才有幸嗎?國家之幸也可以成為作家的幸事,唐宋的時候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朝代,北宋也是最好的時代,李白、蘇東坡,這種時代,一個是國家強大的時候,一個是國家不幸的時候,時代給了我們什么東西,都給了我們很多的啟迪,所以我們不能單一方面來看待題材,看待自己所生活的時代。
我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的題材脫離了時代的歷史,在新時期以來中國的長篇小說大家覺得最多的題材是什么?就是官場小說。當代,我們寫這么多官場小說?更多的是市場,有很多寫官場小說都成為暢銷作家。官場小說到底怎么樣?我個人看成功的少,關鍵的原因是什么?我跟小說家交流過意見,官場小說就是一味的暴露,組織部長、秘書長,一號首長,我也跟大家說實在話,我讀過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也讀過一些,總體的感覺就是暴露,目前寫得好的是王躍文的《國畫》。現在寫官場小說,暴露是前層次的,因為這個題材暢銷,現在官場的腐敗,大家都不避諱了。我身處這個位置,我也接觸過很多貪官,有一些人在他在任之前也是朋友,當然我不知道他是貪官。我的老家,市委書記也是一個文人,詩歌散文寫得好,讀了很多書,最后進去了,他在我們那里為官清廉,也有政績,長沙對接廣州,湖南的南大門,經濟很發達,建設得很好,很漂亮,原來很破爛,在他的手上起來的。后來郴州人對他有一句話,“他前四年是人,后三年是鬼”。有人去郴州寫作品,你寫《湘西剿匪記》,你到郴州寫一個《郴州剿官記》,官場“地震”啊。他們進去了以后我們也去看過,他感慨萬千。這里面有一個什么問題?我們現在官場小說,大家寫的人有一種很表皮的,很現象的東西,沒有深層次的東西,為什么在這個時候產生這么多貪官?大家不敢寫,不能觸及到體制,還有很多東西,官場是一個戰場,你怎么寫?我不想應酬吃飯,但是你不去你是另類也不行,必須要去,如果你不去就把你當成另類,是特務。最多寫一些情婦,這怎么是人性的復雜性?我覺得要有時代的特征,但是必須要往深度著想。這個題材窮盡了?沒有。官場就是一個社會,哪里窮盡?沒有,關鍵是你怎么寫。
取材,一個是從生活中來,一個是從時代的特征來選取。如果你脫離這個時代,僅僅想你自己那一點小感受,小感覺,也可以玩文學,但是玩不出什么名堂。
最后講一個問題,文學創作,我們應該關注的三大題材。我認為有三大題材值得我們關注的,這是文學作品接觸得不多,我跟大家一起來商量。一個是環境與人,現在有一部分作家涉及到這里,比如說有一些作家做這個方面寫得比較多的,徐剛,他寫詩的,后來寫一系列的,山河、水系、森林,很多人把他歸類為環保的。環境與人值得我們關注,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天人合一”,這是我們的指導思想。在中國自古以來就認為人與天是一體的,講到這個問題,最近我看到有一個資料,臺灣有一個學者叫做錢穆,韓少功在汨羅,我有一次去看吧,他說我們要關注錢穆的東西,他談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他不斷的從中國天人合一的觀點,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他思考了一個問題,在他生命結束的時候,他說我們跟西方的文化恰恰有一個重要的區別,西方文化里面叫做一分為二,天人分離,大家有興趣你們可以關注一下這個問題,他甚至認為西方文化現在已經趨于沒落期,西方文化的指導之下,這個世界變得很亂,要30年河東40年河西,整個世界逐步的要走向向東方靠攏,東方文化的重要點就是“天人合一”。西方文化是這樣的,西方人天就是天,人就是人,天賦人權,人要打破一切的束縛,人要向往自由,萬物皆備我,人是世界的主宰,而不是天是世界的主宰,所以一切為了人。在這個思想指導之下,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東西,無度的開發,資源的爭奪很厲害,我經常跟一些人爭辯一些事情,有一些事情不是我們爭的,按照爭爭也無妨,比如說好多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就是以美國為首的戰爭,這些戰爭干什么?是價值觀念的不同嗎?價值觀念的不同僅僅是一個借口,說到底就是經濟,現在世界資源越來越少,陸地上的資源越來越少,就伸向海洋。美國喜歡管事,世界上沒有一個世界警察不行,但是你查處一個地方,沒有管好,搞亂了,阿富汗、伊拉克搞亂了,你就走了,結果那個地方的民眾受害,這背后就是經濟利益,有人跟我說現在是森林哲學,弱肉強食,西方在這個文化指導之下,一切為了人,這種無度的享受,無度的開發。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站在更大的范圍思考一個問題,好像跟文學作品無關,可以提高你的眼界,你想一個問題,我們在迪拜蓋了一個七星級的酒店,跟我們有什么關系?跟世界絕大部分的人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蓋一個七星級的酒店?這個人使用世界的資源有多少?占有的資源有多少?這些問題難道是以人為中心嗎?值得我們作家思考,我們要想這些問題,資源無度的開發。我2005年到歐洲跑一趟,歐洲在工業革命的時候萊茵河臭水河、污水河,需要200年才恢復,有一個文化的影響,看不見摸不著的,這個是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根本區別,這個世界上東方文化是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包括古埃及、巴比倫,西方文化是以歐洲為中心,這兩種文化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環境與人的關系,在中國東方文化,文化的思想,文學對于世界,我們有的時候想得很簡單,我們文人也在一起聊,人要那么復雜干什么?基本的解決我們的溫飽,大家和諧一點,我們祖宗所崇尚的天人合一在逐漸的忘記。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過來,環境破壞很少,慢慢的隨著西學東進,高鐵沒有風景,一閃而過,什么也沒有,沒有風景,我們什么也不知道,從廣州到長沙這一路有什么我們也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得到一些東西,必然要失去一些東西,作為作家來講,失去的是我們最重要的東西,我們要用腳來寫文章,需要走在生活的大地上去,不能坐飛機,坐高鐵。
中國文化的東西,我念錢穆的一段話“近百年來,世界人類文化的所宗可以說全在歐洲,近50年歐洲文化近于衰落,再往下,此下不能為人類文化向往之地,可以說最近是人類文化的衰落期,往下世界文化又將何所向往呢?就是今天人類最值得重視的現實問題,以過去文化之興衰,研制概之,西方的文化已經衰落,不容易興起,而中國文化則屢匐屢起,連綿數千年。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就能夠注意到不違背天,不違背自然,而且又能夠與天和自然融合在一起,我以為中國文化之歸結,恐怕又將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宗軸,此事含義廣大。季羨林他非常贊同錢穆的觀點,他也有一段話,我念給大家聽,“東方文化是合二為一,西方文化是一分為二,在處理人和自然方面根本對立,西方的文化是征服自然,東方的思想就是滋長自然,萬物渾然一體,西方文化從大自然中精密索取,東方文化就是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在這個基礎之上有限于自己索取”。人與環境的問題是我們當下作家,題材里有非常廣泛的天地,有博大的內容,是值得我們作家去關注、去開掘的。
第二個是科學與人,我也不偏激的說一些東西,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科學,這是非常偏激的觀點,但是大家都非常倡議科學。我個人認為到了一定的時候,滅絕人類的就是科學,人類自己創造的科學可能消滅于人類。飛機兩個小時到了北京,這是科技帶來的種種好處,但是我們看看這個世界,我們放眼這個世界,現在我們文學作品里涉及到的科學與人這個話題,這類的作品很多,湖南有一個作家,張揚,他的作品叫做《第二次握手》,這個作品當年是以手抄本流傳,前些面作品進行了修訂,他跟我是好朋友,他跟我交換了很多意見,在修訂本里他說到《第二次握手》的女主人公叫做丁潔瓊,這個人實際上是他的舅媽,這個人曾經是美華裔科學家,唯一的曼哈頓科學家,就是研究原子彈,核工業。我們知道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投了兩顆原子彈,一個是日本廣島,日本投降了,全面無條件的投降,但是廣島是多少人?是以四五十萬人的生命作為代價,影響是好多年無法恢復。張揚的作品就涉及到這些東西,寫了這段是重新補進去的,就是寫科學。他是為投彈叫好的人,這兩彈投得好,如果不投這兩個彈的話世界會死更多的人,這是美國報復性的,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但是投下去死的是無辜的人。如果沒有這粒原子彈,日本投不投降還是個問題。原子彈、氫彈肯定往向上發展,現在有一個制衡的理論,你有,我有,他有,大家都不敢動,現在沒有辦法,只能選擇制衡的辦法。楊振寧幾個人在北大的對話,對話里非常精彩,但是有一個觀點我不同意,楊振寧說科學關心物,文學關系人,科學家之關心物,很多科學家是研究物品,研究武器,武器是傷人的,而且傷人是一堆一堆的。我們作為作家要思考這個問題,要在大范圍,站在世界的高度,盡管我們無法回答,無法解答。作家有一個天生的職能,批判性,要有這樣的嚴管,批判的眼光、職能,當然這種批判不是寫一篇論文,喊一句口號,但是可以進入到我們的文學作品里,當我們有這樣的思考的時候,有可能成為文學作品的元素,我是這么想的。老子思想、莊子小國寡民,無為,就是幽閑的生活,沒有競爭,沒有斗爭。
第三精神與人,我個人認為有一個現象值得我們思考,整個人類曾經達到的精神高度,但是到現在隨著科學越來越發達,社會越來越進步,但是人類的精神退步了,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聯合國認定的世界十大思想家,近現代沒有一個,全部是古代人,思想家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度,精神高度。孔子,這是排名第一的,這是中國人值得自豪的。古希臘的柏拉圖,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也是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馬克思是人類歷史上博學的人物,物理學的起端從他開始的,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第四是意大利的哲學家阿貝那,他主張把財富平等,他有一個觀點,放高利貸是不對的,不能放高利貸,比如說我借給你,時間不能創造財富,他對財富的認識,西方第一次提出財富的平均。時間是上帝給的,不是你我之間的。我在省政府開一個會,基督教的教主在那里,跟省政府要一個錢,錢不多,幾萬元,省領導說,這個錢要監督啊,我們有上帝監督。我覺得上帝監督比紀委監督更好一些。第五是日學說的哥白尼,第六是培根,第七是牛頓,第八是伏爾泰,第九是康德,第十是達爾文。這十個全部是16世紀以前,后面就沒有了。我認為人類的精神退休干部,不產生思想,不產生精神,而只產生財富。所以這些東西值得我們思考,我們如何再創造人類的精神高度?現在我們退步了,我們不如古人了。舉一個例子,中國人自古以來在義和利上,重義輕利,現在怎么樣?在作家的文學作品中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商人重利輕別離,滿腦子都是錢。現在財富高于一切,現在是精神的矮人,財富的巨人,這是國家的隱憂,我們作為作家要敏銳的感受到這些。
這是我個人的粗顯想法,拉拉扯扯的跟大家一起商討、交流,很不成熟,謝謝大家耐心的聽我講。謝謝!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