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胡光凡 時間 : 2015-05-14
分享到:
翻開今年3月出版的《文學風》,人們會看到,在毛澤東文學院建院10周年的慶典上,作家班學員代表阮梅曾作過一個題為《是你告訴我》的發言。她暢談了自己兩年前是怎樣“帶著對文學的茫然”來到文學院,經過學習,終于明白了作家是“人類靈魂的守望者”,要力爭寫出“關注社會生活,對推動社會和諧進步有重大影響”,“給人以美的視覺沖擊和靈魂的震顫”的好作品,來回報偉大的時代和人民。正是懷著這種崇高的目的,她堅持自費跨省深入社會底層進行調查,就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等問題寫作、發表了一系列報告文學作品。盡管這些作品只是代言性質的底層敘述,但它的社會價值和文學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中國作家協會把她的長篇報告文學《農村留守孩子:中國跨世紀之痛》列為2007年度重點扶植的作品。當這篇充溢著血樣的濃情、蘊含著深層思考的作品在今年第二期《北京文學》發表后,立即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人民文學出版社于日前出版了該作品。阮梅創作的反映我省農村留守兒童精神風貌的《十個留守孩子的夢》,也即將出版。她還發表了其他一些有影響的散文。評論界贊譽她是一位“有良知,有才華,有自省意識的作家”,從其人生經歷、綜合素質和寫作態勢來看,如充分發揮其潛質,她將有望成為一位“本土具有大智慧和大氣象的重量級作家”。
我和阮梅素未謀面,經友人推薦,曾讀過她公開發表的《致全國農村留守孩子的一封信》(載《文學風》2007年第三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信的開頭,即緊扣這些孩子的心弦:“因為父母的外出打工,突然沒有了父母陪伴的你,從此少見父母身影,少有父母音訊,感覺這個世界陡然少了一種不可替代的溫暖與保護……”接下去,她滿懷慈母般的愛,循循善誘地勸導孩子們“不要悲觀,也切莫失望,更不要因此對人生喪失原有的夢想”,而應該在生活的磨練中學會適應和改變。“活出一個感恩的、自豪的、快樂的自我”。她體貼入微地指點孩子們努力踐行對自己、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曾經許下的承諾。全文不到5000字,卻充滿了對打工人員及其子女的尊敬、同情、信任和關愛。
打工群體的興起,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令人驚心動魄的一幕。幾千年來以土地為生,視鄉土和親情如生命的千千萬萬青壯年農民,為了生存和發展,紛紛背井離鄉,涌向城市。將近一億的農民工,成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軍中十分壯觀的主力之一,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這些打工者的子女,一部分隨父母到了城市,另一部分則留守農村,成為“留守部落”中特殊的一群,據悉其人數已超過2000萬,關注打工者,關注打工者子女,妥善解決這些少年兒童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已成為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息息相關的一個社會話題、文化話題。
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打工文學以“短平快”的節奏沖擊當代文壇,激發了千百萬打工者的“尋夢熱”。一些優秀的打工文學作品已進入主流文學的視野,打工者也開始成為影視藝術的“明星”。但關注和表現打工者子女,特別是像阮梅這樣真實反映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境遇、心靈世界及其教育成長中的特殊問題的報告文學和其他樣式的文學藝術作品,卻甚為少見,因此也彌足珍貴。正像《文學風》編者的話所說:“農村留守孩子的問題,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一個痛點問題,作者將她的眼光和感情投向這里,表現出一個作家深刻的社會責任感和對生命、對社會人生的大愛。”
熱情關注社會底層人們,關注弱勢群體,為他們鼓與呼,用文學來溫暖生活、溫暖人間,從來是進步文學的一個優良傳統,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更何況,關注孩子(包括打工者子女),也就是關注中國和世界的未來!因此,以“靈魂工程師”的良知和博大情懷,以一顆慈母般的赤誠的心,關愛農村廣大留守兒童,傾聽他們的心聲,為這些遠離父母、默默無言的孩子發出吶喊,真實、深刻地反映他們的生存狀態和感情世界,并進而塑造出血肉豐滿、飽含愛恨而又積極向上的留守兒童的典型形象,理當成為文藝工作者的一個神圣使命。這類文學作品,也理應成為當代打工文學、兒童文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我們衷心期盼,更多阮梅式的作家出現在文壇。
(華容縣青蘋果心理關懷輔導站本博客維護員熊齊林推薦 QQ358284152)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