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 : 2015-07-22
分享到:
彭俐儂(1930—1985)女,湖南長沙人。著名湘劇表演藝術家。曾任湖南省湘劇院副院長、湖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主演的《拜月記》,導演的《生死牌》搬上銀幕,影響廣泛。
彭俐儂的藝術道路
彭俐儂(1930-1985),湖南省長沙市人,1930年4月8日(農歷三月初十日)出生于西區軒轅殿巷一個貧寒的藝人家庭,父親彭菊生(字紹昆)是湘劇名琴師,俐儂幼時聰穎,隨父在戲班中成長。1942年隨父在桂林參加田漢領導的中興湘劇團,在田漢動員下學戲,藝術上曾受湘劇名演員吳紹芝、徐紹清的關懷和指點,后又拜師肖金祥,家傳師授,邊學戲邊實踐,進步甚快。抗日戰爭勝利后,隨義華湘劇團飄泊演出于洞庭湖各縣鎮,十七歲就已成為劇團的挑梁演員。
1949年8月,彭俐儂全家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二兵團政治部洞庭湘劇工作團(今湖南省湘劇院前身)。曾主演《九件衣》、《江漢漁歌》、《武松》等新劇目。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會演,與徐紹清合演高腔劇目《琵琶上路》,獲演員二等獎。1955年在湖南省第二屆戲曲會演中主演《拜月記》中之王瑞蘭,獲演員一等獎。1957年《拜月記》拍攝成電影,為湘劇第一部戲曲藝術片。
彭俐儂擅長青衣,兼工花旦。她嗓音渾厚圓潤,行腔很有特色,尤以高腔更具功力,自成一家,有“彭派高腔”之譽。如《琵琶上路》中長達60句的《清江引·放流》,既無伴奏,又少動作,演唱難度較大。她唱來字正腔圓,聲情并茂,準確表達出趙五娘離家尋夫時與鄰居張大翁依依不舍的復雜感情,行家嘆為“觀止”。表演上她堅持從生活從人物性格出發,運用行當又不受其拘束。湘劇彈腔戲《打雁回窯》中柳迎春原屬青衣行當,彭俐儂隨人物性格的發展,溶青衣、花旦乃至大腳婆旦的表演于一爐,和諧統一地將柳迎春演得真實可信。毛澤東主席曾三次觀看此劇,并與其討論劇本修改問題。
彭俐儂對待藝術創造嚴肅認真。她22歲飾演《琵琶記》獲獎,到54歲逝世之前,仍在鉆研、創造、發展。為了更好表現趙五娘描畫遺容,便決心學畫,親身體驗。在《闖簾》一折中,她將趙五娘的“一闖”發展為“三闖”。這一強化了戲劇沖突,突出了人物性格的藝術構思,是在她逝世前一年完成的。她演主角如此,演配角亦然,《打獵回書》中的二娘岳氏,一般由“貼爛”旦角扮演。她堅持“角色無大小,一臺無二戲”的演員職業道德,把一個僅有幾句道白,六句唱詞的配角,塑造得十分成功,傳為劇壇佳話。她積極倡導湘劇反映現實生活,曾主演過現代湘劇《菊花》、《江姐》、《山花頌》等劇目,都有不同成就和影響。
彭俐儂因家貧,讀書不多,又非科班出身,然悟性頗高,善取諸家之長。她參加全國戲曲觀摩會演和以梅蘭芳為主任的演員訓練班后,目睹全國名家風采,開拓了藝術視野,深感時代變化,于是發奮讀書,鉆理論,攻繪畫,學簡譜,文化水平、藝術修養提高甚快,不但演戲,且能改革音樂唱腔,如彈腔戲《斷橋》,她為了準確、深刻表現白素貞對許仙又愛又恨的復雜感情,在父親支持下,創造了“正南路三眼”的新板式,得到戲曲音樂界的贊許,并已流傳。她撰寫表演藝術文章及藝事回憶錄共約十萬字,還曾創作、改編《王熙鳳與尤二姐》、《杜十娘》、《二度梅》等劇本。和范正明合作改編的上下集《琵琶記》,她寫出初稿后就不幸逝世,后由范正明完成,并于1991年搬上舞臺,由她的兩代學生陳愛珠、龐奐麗扮演趙五娘,獲得文化部首屆“文華”新劇目獎和劇本獎,劇本亦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
彭俐儂生性淡泊,不愛交結。在“左”的錯誤年代,歷經坎坷,不到30歲即被迫脫離舞臺,后讓她教學,她以湘劇事業為重,無半句怨言,盡心盡力培養出一批中、青年優秀演員。
彭俐儂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湖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8年任湖南省湘劇院副院長,1978年任湖南省藝術學校副校長。1985年1月16日因病逝世。
田漢贈彭俐儂
唱斷銅琶傳上路,舞來白兔喜回書。
人情深入功夫到,揮灑歌壇意自如。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