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李云 時間 : 2015-10-08
分享到:
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曾祥彪先后出版了《沖出云層的星》《綠色王國的脊梁》《梅山精武魂》、《愛心無悔》等中長篇作品。閱讀他的報告文學創作,我們既體會到了人性的溫暖與生命的剛強,又獲得了人格的洗滌與升華。他的創作立足于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以獨特的視角與多變的手法突出人物的向上力量與時代風貌。他將“寫實”與“想象”合理融合,在藝術形式與文體革新方面進行了有效嘗試。
一、虛實結合,革新文體
關于報告文學創作中的“真實”與“虛構”問題,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至今未有定論。有人認為,報告文學既是一種文學,自然可以合理想像或虛構;有人則認為,報告文學屬于紀實的“寫真”文學,應該完全拒絕虛構。我認為,報告文學固然應該嚴守“真實”底線,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想像”或“虛構”,關鍵是看作者如何理解和把握。實際上,在這方面有人早已談到:“紀實與紀虛同源于‘紀’(敘事),但紀實是朝著歷史真實(史料)方向移動,紀虛是朝著生活虛構(虛幻)一端發展。但同時,紀虛和紀實會脫離其虛幻與史料的橫坐標而提升并圍繞詩與真的縱坐標而形成一個圓。”正是如此,“想像”或“虛構”一直在報告文學中頑強生存。曾祥彪的創作正是這樣:對生活與對話進行了合理剪裁與想象。如《虎嘯武林》寫民工們縮在被子里的一段對話:
“聽說鄒壽福的武功不錯!”
“咳,他算老幾,他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外強中干。”
“章毛牯,你莫稱叫雞公,誰英雄,誰好漢,你敢和他比比看!”
“比就比唄,怕個卵!”
這段涉及多人且具私密性的對話,作者不可能通過采訪而準確得到,即這段對話不一定是對生活真實的原始再現,而是作者進行合理揣摩與想像的結果,目的是將鄒壽福武藝高強這一真人真事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來。還有像《梅山精武魂》中晏西征與各種人物之間的對話等,也是這樣。當然,這種對生活真實的模擬與虛構并不是歪曲事實,而是立足于事實與人物真實的基礎之上,是為了更生動地表現人物。總之,作家這種通過虛實結合表現人物的創作手法,回應了文學界有關報告文學“真實”與“虛構”的爭論,表明報告文學可以有條件地進行合理想像與虛構。
總之,正是這種在“想像”或“虛構”方面所進行的探索,使曾祥彪在報告文學的文體方面得以創新。因此,他的長篇《梅山精武魂》與《愛心無悔》等,不僅具有人物通訊的真實性與及時性,而且還具有紀實小說的某些品格。它們在縱向上以小說章節進行結構,使作品既有驚心動魄的場面描寫又有感人肺腑的情節敘述;在橫向上則采用人物特寫式的寫法,細膩地凸出主人公的感人事跡與精神品質。同時,在章與章之間,作者又通過人物的內在邏輯將它們緊密相連,從而使作品像線穿起來的珍珠,不管是看其一顆還是觀其整體,都感到和諧、圓潤。
二、多元敘事,文史兼容
曾祥彪報告文學創作的另一特點是:常以第二人稱手法,將順序、插敘、倒敘等穿插運用,使其人物有藝術的立體感和真切感。如《綠色王國的脊梁》寫道:
正當你躊躇滿志,潛心研究雜交水稻時,那場“紅色”風暴差點粉碎了你那玫瑰色的夢,你差點被劃為“右派”關進“牛棚”,是那篇登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通報》上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論文拯救了你,使你力挽狂瀾,絕處逢生,得以在動蕩的歲月里為研究雜交水稻領到了一張“綠卡”……
在這里,作者通過第二人稱的敘事視角,拉近了讀者、作者和被敘述者三者之間的距離,作者每講一個故事如同與被敘述者面對面地演繹一個情節。這樣,不僅增強了文本的抒情性,強化了藝術的感染力,而且也使讀者從這種審美經驗所需要的“角色距離”中獲得了人格的凈化與升華。同時,敘事順序的多變為人物刻畫提供了立體空間,從而使袁隆平這一人物更鮮明生動、真切感人。作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采用倒敘方式介紹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出生與水稻研究經歷,然后在第二部分的倒敘中,又插入袁隆平8歲時游泳的故事。這種方式打破了單一敘事的空間限制,使文本有特殊的層次感,也使被敘述者更血肉豐滿。類似作品還有《承諾藍天》《風雨人生路》等。
正是如此創新的敘事系統,使文本具有史學品格。在曾祥彪的創作中,不管是敘事還是寫人,他都力求具有史的真實,并以史的筆法追溯人物生平,在歷史真實中審視人物的心靈及成長歷程。不僅如此,他還以人帶史,即通過人物敘述帶出一方文化歷史。如《梅山精武魂》通過對晏西征習武經歷的描述,再現了梅山精武的淵源與變化的歷史。然而,這種強烈的史學意識又是建立在文學敘事的基礎之上的。如梅山精武的歷史就是通過多樣化的文學手段來進行表現和敘述的。而曾祥彪作品中所體現的宏大敘事與真實感人的人物形象,正是作者將這種史學家的才識和文學家的魄力合二為一的結果。
三、特色鮮明,成就顯著
空間轉換的靈活性是曾祥彪報告文學創作的另一重要特點。在這方面,除廣泛運用細節描寫、心理透視等外,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也是其重要方法。像《七彩星座》《陳健和他的伙伴們》《承諾藍天》等都是這樣。
蒙太奇雖是一種電影的組接藝術,但一旦運用于文學創作則能顯示出獨特的藝術效果。曾祥彪的報告文學創作就顯示了這一獨特藝術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蒙太奇手法主要表現為時空的快速變換。如在《大愛無悔》中,作者打破敘述時空的限制,以鏡頭并列為基礎,通過三個畫面的視覺沖擊展現了陳福軍的大愛;在《承諾藍天》中,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則使人物在不同時空的特寫畫面中獲得了動感。此外,這種手法的運用在節奏上也產生了藝術美感:作者通過對不同時空中的人物生活進行詳略有當的剪裁,使事件在發展順序上時而緩慢、時而急促,從而形成跌宕起伏的節奏,展現了作者獨特的藝術匠心。
當然,作為一個敢于創新的文學家,其藝術成就遠不止這些,除前面所提的文體創新、敘事嚴密及手法獨特等外,獨特的語言與生動的人物也是其不可忽視的方面。在語言風格方面,曾祥彪集“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于一身,時而巧用修辭使語言形象生動;時而運用口語、俚語使語言清麗脫俗,雖樸素卻意味深長。在人物刻畫方面,他通過多角度、多手法的描寫,塑造了一組組真切而樸實、平凡而偉大的群像,其中有忍辱負重,與挫折不斷抗爭的廠長秦長清(《新星,在電子世界里閃爍》);有仁厚愛民,為百姓思長遠的共產黨人楊孟甫(《愛心無悔》);有武藝高強、德藝兼修、俠名遠播的中國少林東方武術館館長晏西征(《梅山精武魂》)等等。這些生動的人物像一顆顆散落的珠璣,被作者的靈巧雙手串了起來,從而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總之,曾祥彪的報告文學創作較好地處理了“虛構”與“紀實”,“文學”與“新聞”以及“生活”與“藝術”的關系,不僅證明了“紀實”與“虛構”并非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而且還以其飽含詩情畫意的筆調與獨特的藝術感受,書寫了報告文學史上的輝煌一筆。
注釋:
①王成軍:《紀實與紀虛——中西敘事文學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8頁。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現當代紀實文學研究”(項目編號:11BZW120)、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湖南現當代紀實文學研究”(項目編號:11YBB093)、湖南大學研究生教改項目“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與實踐”(湖大研字:[2011]21號)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文學院)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