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龔旭東 時間 : 2015-11-13
分享到:
今天本版講述的著名詩人周瑟瑟的故事,是當下文壇不多見的作家主動親近鄉土、接地氣的典型,他之所以獲得“中國杰出詩人獎”,正是因為“他熱愛傳統農業,傾心于田野,古道熱腸又潔身自好”,也因為“他提出重建中國詩歌啟蒙精神,以詩人的批判態度介入公共藝術,以田野調查的方式進行平民教育、鄉村建設與詩歌啟蒙”。周瑟瑟的成長與創作歷程,是很有啟示性的。
自新時期以來,文學撥亂反正,從一味作為政治宣傳工具逐漸回歸到作家的自我表達,完成了一種歷史性的回歸轉折。但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作家一味沉溺于小我、私我,毫無社會、歷史、文化關切與情懷,漠視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他們的寫作在情感與心靈上與時代和人民十分隔膜,因此他們的創作完全與國運民瘼、蒼生疾苦絕緣,更談不上“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在當下,文藝家如何接地氣、重建與民眾、與鄉土的血肉聯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針對這個問題,人民開出的藥方常常是“深入生活”。這個藥方當然是好方子,但如何服用、如何讓好藥方產生好療效,似乎有必要理清楚。
近日,由省文聯主辦的“武陵追夢”湖南省文藝家采風創作活動出發儀式在長沙舉行,120名文藝家分赴花垣縣十八洞村,瀘溪縣浦市鎮,懷化溆浦、洪江,邵陽武岡、城步等地采風創作,“演繹武陵山片區千百萬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生動故事”。這樣的采風創作固然是需要而且必要的,可以增強文藝家對現實生活的熟悉了解,但僅有這樣的采風創作,還遠遠不夠。
筆者在聽到文藝家要“深入生活”這個熟悉的詞語時,常常感到大惑不解:我們每個人不都是時時刻刻生活在生活之中么?還要怎樣才算是“深入”生活呢?走馬觀花式的采風創作就是“深入生活”嗎?周立波、韓少功、向本貴等長期生活在農村并創作的作家當然是難能可貴的深入生活,但有多少文藝家能夠或可能這樣做呢?文革時將知識分子都趕到農村去也并沒有產生出多少傳世佳作來呀??梢?,對于“深入生活”,人們是存有根本性誤區的。
筆者認為,對文藝家們來說,“深入生活”首先是一個思想觀念和態度問題,即在情感上、態度上能夠親近、關心、關注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民眾與鄉土,在日常生活中和精神層面上珍視自己與家國、百姓、鄉土的血肉關聯,這樣才能實實在在地、而不是概念化地找到“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感受。其次,“深入生活”是一個心理體驗的過程,只要情感上、態度上有了認同感,就會時時處處在日常生活中和精神層面上去細心體察、體會、體驗民眾的各種情感、心理與心靈狀況,與家國、百姓、鄉土的血肉關聯才能在創作體驗過程中密不可分地融為一體,這種心理體驗上對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深入”,才是“深入生活”的實質內容,才不會概念化地、外在空洞地走過場。因此,“深入生活”首先是一個心理層面和精神意義上的思想行為過程,而不是一種簡單化的外在化的身體時空移動。
周瑟瑟回歸鄉土的啟示性恰恰在于,他對故鄉家園及鄉民們的情感依戀與心理認同,他提倡并身體力行的“詩人田野調查”,重建了他與故鄉、與歷史文化傳統的血肉聯系,進而改變了他創作態度、寫作心態與視角。他的創作成績的取得,與這個基本點密切相關。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