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徐亞平 時間 : 2016-02-15
分享到:
徐亞平
萬里長江滾滾西來,與八百里洞庭在此匯流。不知從何時起,水鄉澤國便成了漂泊一族聚散的地方。歷史上,朝廷處分“罪臣”,多流放于此。各個時期都有一些名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等,在此苦其心志,勞其體膚。
像戰士捕到了戰機,作家張步真發現,這是一個極其了不得的文學富礦,經過艱辛的開掘,一部聚焦汨羅江、洞庭湖、岳陽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散文《江湖之遠》,最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江湖之遠》所展開的畫面,集中在汨羅江、洞庭湖和岳陽樓。作家通過他所寫的人物,大大擴展了作品的地域版圖和歷史畫面。娥皇、女英追尋舜帝足跡,溺斃在湖湘;屈原由楚國都城來到湖洲荒野,卻是在汨羅江、洞庭湖的風浪中,展示了自己不朽的人生。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后,企盼被重新起用;杜甫投親靠友無功而返;白居易路過洞庭遭遇滔天洪水,困在岳州竟然寫出長詩,為洞庭治水出謀劃策,他的主張至今都不過時;范仲淹從未到過岳陽,卻以一生的經歷與思考,寫出千古名文《岳陽樓記》;而洞庭湖本土人物左宗棠,年輕時窮困潦倒,后來卻捍衛了一方疆土……真是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里。可以說,通過《江湖之遠》的描寫,洞庭湖的故事豐富了中國歷史,中國的歷史也成就了洞庭湖的文化底蘊。
張步真不是就事論事,羅列史料。他以歷史觀照現實,表達自己獨特的發現。《江湖之遠》17篇文章,寫了與洞庭湖有關的17位人物。這些人物都遭遇了人生的厄運,連生存都很成問題;但他們不以榮辱而進退,不為生死而喜悲,關注的是國家的興衰、民族的命運。白居易外放蘇杭,任職時間都不長,百姓長時間惦念他,就因他能“傷民病痛”,“在他的身上,體現一種深刻的官場倫理和哲學。”李白、杜甫、柳宗元等歷代在洞庭湖上來去匆匆的漂泊者,則是通過他們的人生故事、心靈吶喊、憂患意識和悲天憫人情懷,構筑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精神。
寫這類歷史文化大散文,張步真用的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視角。雖然寫的是歷史,他卻把自己擺進去,盡可能地把讀者帶入現場。張步真長時期生活在湖湘鄉野。20歲的時候還在汨羅江上放筏木排。他的這些經歷,有助于他與洞庭湖上那些古代漂泊者進行有效的心靈溝通。《一個人的河流》是以屈原為中心人物的,張步真放筏木排時涉足過的激流、險灘、蘆葦蕩,可能就留有屈原的足跡。當年,杜甫由湘江進入洞庭湖,再上汨羅江,最后在一條舊船上去世。寫作時,張步真果真就隨著一條漁船,按照杜甫當年行走的路線走了一遭,體會杜甫“水鄉霾白屋,楓岸疊清岑”(《風疾舟中》)的景色。
《江湖之遠》既是一部漂泊者的心靈史,也揭示了一方水土的文化秘聞。通過屈原、李白、杜甫等在汨羅江、洞庭湖上的活動,從一個重要方面說明了湖湘文化與華夏文明的關系。而湖湘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又與“中國精神”的重要元素——“先憂后樂”緊密相連。如此,我們也就見出了《江湖之遠》對湖湘文化的研究,乃至對“中國精神”的闡釋與宣傳等方面的積極意義。
( 《江湖之遠》 張步真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