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蘭喜喜 時間 : 2016-02-15
分享到:
蘭喜喜
郭文斌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面對文學他總是保持著不緊不慢不慌不忙的狀態,就像他本人一樣,不論世界如何喧囂,他總是有一種壓倒一切力量的寧靜與祥和。
近期,中華書局為他出版了七卷本的郭文斌精選集(以下簡稱“精選集”),共收錄了《農歷》《瑜伽》《永遠的鄉愁》《潮濕年代》《尋找安詳》《回歸喜悅》《〈弟子規〉到底說什么》,外加郭文斌講座集萃光盤10張。在人的精神、觀念出現普遍危機感的今天,精選集的出版,從某種意義上講,具有對人類精神、觀念的匡正和化危機于安詳之中的雙重效應。
以《尋找安詳》為例。我堅持認為《尋找安詳》是一本具有現代意義的哲學著作,正如中華書局編輯祝安順所言:“這是一部我們期待已久的書稿”。這是一本“訓蒙養正”的典籍之作,它的意義在于重新確立“人”在當下社會中的自我價值。人是“孝、敬、惜”三者為一體的產物,而并非是“產生、發展、消亡”這一個過程的集合體。它以一種“現代性”的價值觀念重新闡釋人,其終極目的是向讀者傳遞一份溫暖的、樸素的態度,用當下的話來說就是和諧。中國文學發展到今天,那個喪了已久的“靈魂”一直沒有真正撿起來,這個“靈魂”就是“自覺”。西方文學很早就提出一個命題,即“認識你自己”。而中國文學,不但沒有“認識你自己”,反而離自己越來越遠。郭文斌是帶著“認識自己,認識人”的心態,寫出了這么一部貼近大地、貼近心靈的作品。
《尋找安詳》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那種“慈悲為懷,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的個人行為。它是希望離“現場感”越來越遠的當代人能夠重新回到“現場”。“當一個人能夠回到現場,獲得現場感,那么我們就會在最簡單最樸素的生活中,體會到最豐饒最盛大的快樂。”“安詳的本質也就是回到現場,在體味現場感中體味幸福。”
現代社會的繁蕪和人的焦躁不安,使我們原本單純的心靈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這層堆積已久的灰塵,伴隨著一些不知名的東西滑向我們的靈魂深處,侵占我們的內心空間。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處在和平年代但恐慌依舊不減的原因,用郭文斌的話來講:“我們的心失去了安詳。”比如對待愛情。很多世界一流的文學大師面對愛情都顯得毛手毛腳,他們的思想往往能影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千百年的歷史,但他們的愛情觀有時糟糕到讓人不敢恭維,他們以“亂”來顯示自己的能力和才情,而并非“忠”。這個“忠”,我的解釋是單一,也即忠于對方。一個真正偉大的人,首先是一個對規范社會的道德起到作用并且尊重社會道德的人。
作為一個讀者,我是帶著驚訝的心態讀完《尋找安詳》的。伴隨著閱讀,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是什么力量支撐郭文斌去寫這么一部現代版的“論語”呢?答案只有一種,就是正義和良知。“‘正義感’和‘良知’對于一個作家來說,是比文學才華更為重要的素質,更是成就一個偉大作家的不可缺少的品質。”但,《尋找安詳》并不是一本晦澀難懂高不可攀的作品。它旨在向這個被欲望扭曲的世界宣揚一種“善”的哲學,一種可以立足世界亙古不朽的美和愛。
(《郭文斌精選集》中華書局出版)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