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 : 2016-08-03
分享到:
8月23日,三湘都市報5樓大廳,利群陽光學子報告會現場。湖南省財政廳巡視員劉克邦捧著自己的散文集為大家朗讀,和孩子們分享他的生活經歷與感悟。
很多年前,劉克邦也是一個“苦孩子”。在懷化黔陽雙溪村度過了貧困的童年時光,在湘鄉白托村度過了孤單、苦澀的青春期。背負著“家庭成分”的重荷,整個青少年時代就像一顆被吸去水分的酸檸檬,但他依然在這襲人的酸澀里,用力汲取珍貴的養分。他手中這部厚厚的散文集,2011年獲得湖南省第四屆“毛澤東文學獎”、今年奪得全國第六屆“冰心散文獎”。說起自己的文學創作,劉克邦覺得這得益于自己幾十年寫日記的習慣。其中有一篇日記,他到現在還能復述出來,因為這個故事他寫過三次。而正是這篇日記,像一只蝴蝶不斷震動翅膀,改變了劉克邦一生的命運。
和母親在煤油燈下讀書的童年時光,為他打開了寫作的第一扇窗
1975年盛夏的一天,凌晨兩點,湖南湘鄉白托大隊園藝場。劉克邦完成看守西瓜的任務,從瓜地走回場部,發現有一間宿舍里的燈還亮著。他從窗口瞧進去,老場長正在燈光下算賬。深夜,暑氣并未散去,天氣依然燠熱難當,年近花甲的老場長光著膀子、汗流浹背,一邊全神貫注地盯著賬本,一邊用手不斷拍趕纏在身上的蚊子。
劉克邦被眼前這一幕深深感動了。回到家,睡意全無,仿佛有什么東西在拍打他的胸口。他急需把心里翻涌的情緒傾吐出來。直到曙色爬上窗臺,他將剛剛瞧見的這一幕,寫成了一篇近千字的日記。
此時,他還不知道,被他偶然采擷的這個場景日后會給他帶來什么。這并非他的第一篇日記。早在童年時期,和媽媽在懷化生活時,劉克邦就有了寫日記的習慣。
他父親本是湘中地區人,解放初期到懷化黔陽縣(今洪江市)山區支教時,遇見了他的母親。兩人都在雪峰山下沅水河畔當老師。1958年,劉克邦剛滿3歲,父親因曾向領導提出意見,突然被打為“右派”,并加了一個更為嚴厲的罪名——“現行反革命”。等待他的,是5年的牢獄時光。刑滿釋放后,頂著“反革命”的身份,父親只能回到湘鄉農村務農。因此,從3歲開始,劉克邦跟母親相依為命,雖然清苦,但也度過了一段還算充實的童年時光。每天晚上,母親都會支起煤油燈,帶著劉克邦一起讀《苦菜花》、《紅旗譜》、《野火春風斗古城》……正是這些讀物,為劉克邦打開了寫作的第一扇窗。也正是從那時起,劉克邦開始寫日記。
漫長而苦澀的少年時代,在書籍中找到了內心的安寧
但是,和母親一起讀書的日子,并沒有維持多久。超常負重的課堂教學和纏繞多年的精神壓力,終于壓垮了母親,她倒在了講臺上。那年劉克邦10歲,母去父不在,幾乎成了“孤兒”。一年后,父親將劉克邦接到了湘鄉。因是有“成分”的人,劉克邦不能繼續上學,只能跟著父親干各種農活。田間地頭,常常看見去上學的孩子們,他羨慕極了,也失落極了,像完全被這個世界遺忘。有時甚至會恨父親為什么頂著這樣一個罪名,讓他不能去上學。
為了填補心里的空缺,他四處尋書。一些已經霉爛、損毀的書,他都借過來讀。《彭公案》、《封神演義》、《林海雪原》、《艷陽天》……這些書成了劉克邦吸取營養的寶庫。當能找到的書都讀過了,他甚至開始研讀毛澤東語錄,逐字分析字詞結構,學習那些擬人、排比句的寫法。
有時他會借一輛舊單車,騎三四公里路到縣城的書店看書。直到今天,每當路過某個書店,看見里面的學生或倚靠書架、或坐在地上翻書,似曾相識的感覺總會惹起他久遠的回憶。在漫長而苦澀的青少年時代,劉克邦正是在書里找到了內心的安寧。
讀了大量的書,就有表達的欲望。現在,他已經數不清到底寫滿了多少個本子的日記。那晚從瓜地回來,遇見老場長孤燈下“奮戰”的場景,成為這片日記海洋中一艘小小的帆船,并在后來為自己標上了一個奇特而醒目的記號。
第三次寫下那篇日記,成為村里唯一一個沒有進過中學門的大學生
1977年,歷史翻過新的一頁,國家實行招生制度改革。被“成分”裹挾了12年的劉克邦,希望趁此時機一把脫去這件沉重的外套。
他下決心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唯一的機會就是參加高考。對于從10歲開始就沒有進過學堂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他借來課本,突擊自學了幾個月。常年的閱讀鍛煉了他的邏輯思維和理解能力,通過自學,劉克邦考了230多分,而這一年高考錄取線為260分。相比村里很多學生,這個分數不算低。大家鼓勵他:“你很有希望,明年繼續考,一定考得上。”
聽說縣城湘鄉一中開了一個復習班,招收該校從1965年到1977年的畢業生,劉克邦揣上幾塊錢報名費就去了。但他沒有湘鄉一中的畢業證書,報名時被拒絕了。任何藩籬也阻擋不了他強烈的求學欲望,他鍥而不舍地每天去詢問、懇求、上下奔走,尋求著任何一絲機會。最后,一位老師被他的誠心打動,想辦法幫他報上了名。
這是時隔13年后,劉克邦再一次走進教室,他格外珍惜這次機會。有一次語文老師布置一篇以“新時期的二三事”為題的作文練習,他想起了關于老場長的那篇日記,做了一些潤色和修改上交后,出乎意料地被老師當作范文在班上朗誦。對于久違課堂的劉克邦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鼓勵。
1978年,第二次參加高考。第一堂語文考試,作文題目為《新長征的號角吹響以后……》,劉克邦又想起了那篇已經能背下來的日記,他飛快地下筆寫完了作文。這是他第三次寫下這個故事。最后,他以320分的高分考上了中專。當年村里僅考上3個人,他是唯一沒有進過中學門的“看牛娃”。
一篇日記連續改變他的命運:“機會永遠只給有準備的人。”
中專畢業,作為恢復高考后第二批中專畢業生,劉克邦面臨“從哪里來,回哪里去”的畢業分配政策。劉克邦本應回湘鄉工作,但和湘潭地區財稅局局長的一次談話,又一次改變了他的命運:局長從他的檔案里翻出那篇作文:“這不是你抄來的吧?”“絕對不是!”劉克邦斬釘截鐵地說。并將5年前那個晚上的經歷從頭到尾陳述了一遍。這次談話,讓這位局長慧眼識珠,記住了劉克邦的文采和誠懇。
分配消息公布下來,湘鄉當地20多名等待分配的大學生里,只有劉克邦一人被分配到了湘潭地區財稅局。正是在地區財稅局這個平臺上,他勤勉的品德與才智得以充分發揮。30多年過去了,劉克邦剛從湖南省財政廳黨組成員、總會計師提升為巡視員,在卓有成績的工作之余,已在各種文學報刊發表文學作品47萬余字,出版了4部散文集,榮獲全國第六屆冰心散文獎和湖南省第四屆毛澤東文學獎,多次在全國性征文活動中捧回一等獎。回憶起曾經那段充滿挑戰的日子,劉克邦依然感嘆,那篇不經意間寫下的日記,如何連續改變著他的命運,在他的生命中發出蝴蝶效應般的震動。
“我度過了苦澀的少年和青春時代,但我遇到了好的機遇,我很幸運。”劉克邦說,“不過,機會永遠只給有準備的人,我慶幸在那些寂寞而失落的日子里,閱讀和寫作一直充實著我,安慰著我,讓我在文學中獲得安寧。最后,也正是這些嵌入我心里的知識儲備,以及因為貧瘠而備感珍惜、從而根深蒂固的閱讀體驗,一路引領我走到了今天。”
■文/記者 李婷婷
實習生 劉盼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