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姚羽 時間 : 2016-04-22
分享到:
為保存湖南話中鮮活的鄉音,2015年7月5日,在湖南工作了近20年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汪涵出資465萬元,正式啟動湖南方言調查“響應”(響應)計劃。 項目計劃用5到10年的時間,對湖南方言展開調查研究,計劃確定57個調查點,其中湘語點18個,西南官話10個,贛語10個,客家話5個,土話6個,鄉話及平話調查點各3個,其他類別調查點2個。計劃實施獲得的調查結果,將全部制成文本、音頻、視頻存入計算機,最終形成《湖南方言調查報告》等多部綜合性著作,無償捐獻給湖南省博物館永久保存。 汪涵就此接受了新華社記者采訪。
——編者
記者:起意做“響應”計劃的初衷是什么?
汪涵:作為湖南省博物館的榮譽館員,我經常接觸到關于文化保護方面新的理念。湖南省博物館有齊白石,北京同樣也有。我們有青銅器,但北方寶雞市博物館的青銅器都不見得次于我們。湖南省博物館究竟有什么,能夠濃郁地向大家展現“湖南”二字獨特的精神和文化?是馬王堆漆器上面那些花紋,還是素紗禪衣輕薄的重量?思前想后,我們每天都在說的湘方言,就是區別于其他任何一個省、任何一個地域獨有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我應該去把湖南所有的方言去收集起來,為所生活的這個時代、這片土地做一些事情。
記者:為何選擇自掏腰包做這個項目?
汪涵:因為如果吸引贊助,我們就失去了對未來調研成果的完全掌控。時間對于方言調查彌足珍貴。據我們了解,全球現存大概6000多種方言,差不多每十天會消亡一種。人們現在可以看到曾國藩的字,可以欣賞到利蒼的印章,但聽不到他們講話了。我們今天可以錄到一個100歲長沙人說話,但50年之后,就錄不到一個150歲長沙人說話了。時間的推移增加了調查項目的殘酷性,我將資金直接匯入每個團隊的賬戶,省去了審批、報銷等大票對小票的環節。一個字,快。
記者:鄉音為什么是重要的?
汪涵:我從小生活在方言交織的環境下,大人們用各種語言叫我的小伙伴們回家吃飯。舞臺上,當我偶爾用家鄉話和嘉賓們交流的時候,他們會放松到一個你用普通話交流拿不出的狀態。沒有鄉音也就沒有了鄉愁。現在的城市、機場、高鐵站都一模一樣,人的口味也居然幾乎達到了統一。你說能吃辣、霸得蠻就是湖南人,已然說不通了。我想只有鄉音,才能證明你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長的湖南人。如果說,我們把這個文化符號去掉以后,那所謂族群也就被攤平了。
記者:如何將學術性、文化性、大眾性及趣味性結合起來,做好方言“保護”?
汪涵:團隊的成員都在盡心盡力地做保存工作。但這項工作不能跟推廣普通話發生摩擦或矛盾,要達成彼此之間的默契。最好的“保護”就是使用,讓年輕人繼續說。年輕人覺得“有味”,那么一切都好辦了。我利用自己比較熟悉的媒體、網絡,制作方言類節目。我鼓勵年輕人用湖湘方言寫流行歌曲。粵語歌或閩南歌都是方言歌,它們已成為流行歌的一個分支。年輕人都追求與眾不同,追求個性。那么擺在眼前的個性,就是能夠說不一樣的話,而且說的那么自信那么可愛。
要努力讓方言童謠進入小學,讓孩子們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潤。我們希望通過很多很多方式,讓下一代對文化、土地和國家有更強烈的認同感。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