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衡陽新聞網 李鎮東 時間 : 2016-04-28
分享到:
記者李鎮東報道 4月25日晚8點半,應邀前來講座的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協會主席王躍文,在參觀完衡南縣文化館后,就地與本土青年作家對話交流,暢談閱讀心得和創作體會。短短一個小時,在王躍文風趣幽默的談吐中飛快而過,讓人感受到大家風范的同時,也了解到了王躍文的生活其實很簡單,只有讀書與寫書兩件事。
文學:是一門需要創新的藝術
近30年來,王躍文筆耕不輟,創作非常多元。其作品既有對現實矛盾的銳利揭示,又有對歷史長河的人文發現,也有對故鄉的深情回望。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小說,王躍文的寫作都滿懷深沉的憂患意識,顯露著凌厲的批判鋒芒,體現了對時代的思考。他告訴大家,文學是一門需要創新的藝術。如《百年孤獨》《戰爭與和平》等經典名著,之所以能流傳于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較當時的文學創作相比,更反映出了時代性,創作的內容和形式都進行了創新。
王躍文表示,要想創作出深刻反映時代的文學作品來,必須對所處的時代要有深刻的認識和研究。王躍文談到了一位自己非常敬仰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創作了文學史上的巨著《戰爭與和平》,被列寧稱為“俄國十月革命的一面鏡子”,就是對其所生活的時代進行了深入細致地審視和思考。在前往俄羅斯學習考察時,王躍文還專程前往列夫.托爾斯泰的墓地進行憑吊。
王躍文認為,所有的文化都是從本地長出來的,我們不能夠生硬地從其他的地方照搬過來。無論是虛構主義寫作還是非虛構主義寫作,都允許想象和創造,但是都不能脫離本土文化的土壤。現在網上流行的穿越小說和電視上演的穿越劇,從藝術上說,王躍文表示不認可。對基層文學堅守者,王躍文卻特別地敬重。
印象:每次來的感覺都非常好
在談到對衡陽的印象時,王躍文說,小時侯,感覺衡陽是一個很遙遠的地方。記得當時買過一雙涼鞋,看鞋底有“衡陽制造”幾個字,便對衡陽記憶深刻,當時感覺那肯定是一個很美好的地方。后來到了衡陽,感覺果真很好。相較大湘西,更覺得衡陽歷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蘊深厚。
之后每次來衡陽的感覺都非常好。衡陽的自然景觀、人文環境,還有好客的人們,深深地吸引著這位作家。在說到下午參觀的王氏宗祠時,王躍文一再強調是拜謁宗祠。他說感覺非常貼切,“忠孝耕讀”的宗祠文化,是秀立在現代文明中的一座原生態文化豐碑,是湖湘文化的活化石,讓自己也感受到了王氏祖先的風骨。在離開漁溪王氏宗祠之前,王躍文題寫了“同宗同源,一脈相承”八個大字。
當問及下次什么時候再來衡陽時,王躍文開心地說,衡陽這么美、這么好的地方,只要有邀約,大家想見的時候就會來了。
共勉:閱讀與寫作讓我們優雅
一年下來,讀書超過一千萬字!如果不是親耳所聽,很難讓人相信。對每天要閱讀兩三萬字的王躍文來說,時間尤其珍貴。王躍文說,閱讀方式因人而異。他不太習慣用手機等電子閱讀器,偏愛看紙質書。手機閱讀目前需要解決碎片化、淺薄化的問題,很多人是一天到晚都盯著手機的低頭族,而這些信息正如同一位臺灣詩人所形容當地文藝副刊那樣——“甜甜的語言,短短的篇章,淺淺的哲學,淡淡的憂傷”,實則毫無營養。
王躍文喜歡閱讀文學經典,也倡導閱讀文學經典。他說,文學經典是時間追認的,這是鐵律。任何經典都必須經受時間的檢驗,它是人類用漫長的時間共同淘洗而余下的文明結晶。人類的共同價值必是向上向善向美的,因而文學經典也必須具備這些人類公認的品性。
人的生命有限。王躍文自中年以后把閱讀時間看得越發珍貴了,所以非經典作品絕不花費時間。他告訴衡陽新聞網記者,好的經典作品會反復讀,去年以來重讀了《紅樓夢》《安娜·卡列尼娜》《靜靜的頓河》《百年孤獨》《卡拉瑪佐夫兄弟》等近千萬字的文學經典。
最后,王躍文愉快地分享了他的讀書體會,并與大家共勉——讀書最重要的是讀有所得,真正的閱讀是一種享受,會讓人變得豐富、智慧、優雅、充實,變得更加具有愛的能力。
相關鏈接:
王躍文,湖南溆浦人,當代著名作家,現任湖南省作家協會主席。出版有長篇小說《國畫》《梅次故事》《大清相國》等,中短篇小說集《漫水》《無雪之冬》,散文隨筆集《幽默的代價》等。先后獲《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中國作家》《當代》等刊物文學獎。2014年,其中篇小說《漫水》獲第六屆(2010—2013)魯迅文學獎。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