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 : 2016-05-18
分享到:
2015湖南報告文學年選
序
毫無疑問,報告文學既是真實記錄歷史的一種文學手法,也是反映現實、干預生活最為直接有效的一種文本。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現實的,都需要報告文學作家主體在場意識,為讀者,更為歷史存活現實;更需要報告文學作家的人文審視意識,或者說憂患意識。讓人欣喜的是,2015年,這兩種意識在湖南報告文學作家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歷史題材作品在報告文學中占有很大比例,也是最易受讀者歡迎和擁躉的一種題材樣式。作家們也特別重視新視角和新思考,賦予自己的作品以鮮明的歷史理性色彩。歷史是現實的鏡鑒,歷史紀實往往都指向當下社會生活,對今天的讀者和人們來說,無疑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教育意義,可以幫助讀者增進對歷史本真的認識與了解。而2015年,自然是社會高度關注和歷史銘記的一年,當然更是值得報告文學作家大寫特寫的一年。7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那是人類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紀念日,也是值得中華名族永遠銘記的紀念日。
面對歷史,特別是面對抗戰時期中華大地四處血流成河、極盡燒殺奸淫的一幕幕,湖南的報告文學作家高度自覺地行動起來,走進歷史的現場,用審視的眼光,理性的思維,創作了諸多弘揚中國抗戰精神的好作品,重溫那段火與血鑄就的英雄史詩,傳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這是歷史的主體在場意識。
余艷的《何繼善:一張地圖劃過70年》,選擇著名科學家何繼善院士,進行集中開掘與重點敘寫。她將主人公的苦難童年與其自強不息的人生經歷以及個人、家庭與祖國緊密相聯,將“抗戰”過去時與“改革”現在時穿插交替,強調何繼善的愛國之情與報國之志,著重挖掘與凸顯科學家的精神境界與動力之源。從而揭示出:何繼善之所以始終不渝,頑強與命運抗爭,至77歲時還與頁巖氣賭氣、較勁,現在80多歲高齡還在為湖南乃至中國的頁巖氣開發等奔走、謀劃,就是因為童年飽受日寇侵略之苦,從小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因而他“越憋氣越爭氣”、“越艱苦越立志”、“越憋屈越自強”,以至懷抱“科學救國”,堅持“長期抗戰”,“以70年的人生奮斗,以他的成長與成就,為國為民討回尊嚴”。雖然是寫歷史,但具有鮮明的現實性與深刻的政治意義。《傷口》,無疑是熊立秀一次心靈和靈魂的寫作。她歷時3年,走訪了慈利14個鄉鎮,126個村落,632名受害者、見證者、經歷者,取得大量珍貴的第一手材料。她以大量真實史料為素材,以勿忘國恥、著眼未來為主題,無情揭露了日軍暴行,生動地刻畫了慈利人民堅貞不屈的英雄主義精神。作品嚴格遵從“口述的歷史,真實的記錄,細膩的描寫”,打破傳統抗戰文學創作模式,以濃烈豐富的鄉土語言、現場感極強的圖片,復原再現了一幕幕血腥、凄美、慘烈的場景,給讀者一次次強烈的心靈撞擊。熊立秀用自己的行動,用自己的擔當,搶救了張家界那個叫慈利的地方的許多痛苦。當然,這不僅僅只是慈利的痛苦,這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痛苦的一部分。這也不僅僅只是熊立秀沒有忘記歷史的傷口,她讓許多人看到了活生生的痛苦歷史。紀紅建的《昭忠錄》,讓被歷史淹沒的一代革命元勛羅福星從臺灣人民的記憶中走出來,以翔實的史料進行辨析,作出實事求是的考證,本真地還原了日統時期臺灣民眾抗日的歷史細節。而他的《不朽殘碑》則另辟蹊徑,用歷史與現實兩條線,交叉描述了芷江受降的歷史細節,以及芷江受降坊修復的艱難。特別是文學、生動而深刻地記述了江柏永、吳建宏等一批文物工作者,用心靈修復芷江受降紀念坊,建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的艱辛歷程。既抒寫了國共兩黨那種非戰場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也客觀呈現出時代的糾結,歷史的糾結,以及從糾結走向釋然的心路歷程。給人以心靈的震撼,更給人留下了無限的回味,沉重的思索。
紅色歷史題材的創作已經成為傳統,從未間斷,且碩果累累。楊華方的《一面之緣》,描繪了毛澤東帶著楊開慧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韶山發生的故事。1925年初春,毛澤東在上海受到國共兩黨中不同意見者的打擊和排擠,而湖南軍閥趙恒惕在長沙布陣抓捕他,韶山地霸土豪又肆意刁難。毛澤東處于四面楚歌卻沒有失去個性,帶著楊開慧回韶山秘密開展農民運動,為“過激黨”收尸,建立中國農村第一個黨支部,喚醒農民覺悟,反聯名狀,平糶度荒。由于觸犯了地方惡霸勢力,當地惡霸土豪聯名狀告毛澤東,趙恒惕知道毛澤東回了韶山,馬上密令槍兵到韶山抓捕……該作還透露了毛澤東和楊開慧在韶山鮮為人知的感情故事;通過這次探索實踐,毛澤東更堅定地認為,中國農民是中國革命最可靠的同盟軍。小說生動曲折,波瀾起伏,在濃郁的湖南地方風情中,展示了青年毛澤東的風趣幽默、超人的智慧和驚人的膽略。這是我國第一部從人性化的視角、以文學的手法描繪毛澤東的作品。趙志超的《毛澤東和他的師友們》,延續了他以往紅色題材創作風格,生動而又深刻地展現了一代偉人毛澤東與昔日師友的交往,反映了領袖對師友的尊敬、思念、關懷與幫助,其拳拳之心、關切之情,世所罕匹。
張雄文、何宇紅、周迅、丁純藍則把筆端對準了開國將領和英模人物,呈現了歷史的英雄,英雄的歷史。張雄文的《戰場上的粟裕》從粟裕征戰的角度,以粟裕親歷的主要戰役戰斗為主要內容,對重點戰例進行相應的展開分析,生動地反映了粟裕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和不事張揚、謙遜讓人的人格魅力。同時,作者還以史家客觀理性的視角,通過翔實謹嚴的史料考證,描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戰神粟裕。何宇紅的《雷鋒在1958》則史料翔實、立意高遠、視角獨特、文筆清新,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感染力,特別是以全新的視角、生動活潑的形式再現了18歲的雷鋒在團山湖的可愛、可親、可敬的形象,讓雷鋒精神的內涵更加豐富,進一步提升了人們對雷鋒精神的認知,更加堅定了人們踐行雷鋒精神的信心。周迅的《人民藝術家齊白石》是一部大型傳記文學作品,全書結合其生活背景,講述了他從一個農民到木匠,繼而成為偉大藝術家的奮斗歷程,從多方面展示其熱愛和平、熱愛生活的崇高品格,塑造了他貼近人民、服務人民的藝術家形象。丁純藍的《開國女將軍李貞》,則記錄了歷經戰火考驗的女將軍李貞的故事,呈現出其大智大勇的女性精神。
飽含強烈的人文審視意識,把目光和筆端投向重大新聞性事件、社會焦點和國計民生,顯示文學力量與尊嚴,這是湖南報告文學作家歷來的追求。
龔盛輝的《決戰崛起》無疑是2015年特別重要的一部作品。該作品全方位狀寫了我國波瀾壯闊的計算機技術六十年創新歷程,生動形象地闡述了我國在世界計算機技術領由跟跑到領跑的逆襲經歷。視野宏大寬闊,氣勢回腸蕩氣,是一首揚正氣、添正能的中國夢、強軍夢之歌。這部作品一經出版發行,便立刻引起社反響。目前一電視劇投資商已開始將該作品改編電視連續劇,文學劇本正在創作中,值得期待。韓生學的《中國“失獨”家庭調查》,則將筆端對準了失獨家庭。20多年的計生工作經歷和深入的訪問調查,讓韓生學得以掌握很多內情,看到太多真實的情況。之所以寫作這部作品,是為了幫這個群體呼吁,讓政府和社會了解他們的需求,“除了他們的苦和痛外,他們還為國家做出了貢獻,不能單單把他們作為困難群眾、維穩對象來看。”在我國計劃生育政策變革的歷史節點,回望失獨家庭這一“一胎”政策的伴生物,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思索。王碩男與紀紅建的《國家戰略》,翔實生動地記錄了被譽為湖南“南大門”的郴州近年來承接產業轉移的艱辛發展歷程,講述了開拓者、建設者嘔心瀝血為實現科學、健康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動人故事。作品沒有局限于承接產業轉移本身,而是深入到工業歷史發展洪流中去,把郴州承接產業轉移的進步放到當今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大背景下思考和認識,從而顯出作品立意的不凡,全方位地記錄了承接產業轉移的組織者、參與者,艱苦卓絕的創新歷程和奮斗精神。紀紅建的《信與善》則講述了一位從體制內跳出來的民營企業家,從貧窮到億萬富翁的心路歷程,折射出改革開放后湖南本土民營企業家對金錢、財富與回饋社會等方面認知的道路。而《大山赤子劉真茂》則是曾散8次上獅子口大山,歷時一年半,創作出的長篇報告文學,真實記錄了30多年來劉真茂守護大山的點點滴滴。他無畏艱苦、不懼孤獨、歷經磨難、恪盡職守,用生命呵護家鄉的青山綠水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劉真茂的先進事跡正是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案例。
還有不少報告文學作家,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反映現實,干預生活。甘建華的《甲午夏日青海行》,是一部嶄新的日記體中篇紀實散文,語言搖曳而富有詩性,文本敘述如戛玉鏘金響徹長空。對于往事不盡的追憶,似有一股暗香浮動,現場感卻如畫卷一般緩緩展開,筆下各色人物的形象勾勒,真實、豐滿而又生動有趣。尤其是高原上的各民族文化名人,語感、節奏和意象之間,雖然只有寥寥數語,卻讓讀者如聞其聲,似見其人,顯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字駕馭和國畫素描功底。阮梅的《紅裳》,自述成長軌跡的孩子,告訴我們,一個孩子在不良行為習慣形成之后,要改變,有多難!也告誡我們,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胡啟明的《誰領一村追夢》,記述了一個村黨支部帶領著全村勤勞致富的故事。而胡勇平的《關于律師的那些事》,則呈現了一位職業律師的工作常態、獨立思考與彌足珍貴的擔當精神與勇氣,同時也呈現了當下中國不斷惡化的社會信用環境,讓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歐陽偉的《真相》,寫的是小人物、小事件,看似底層敘事,卻寫出了大變革時代的大背景下底層人的喜怒哀樂與內心掙扎,也寫出了一種草根情懷和悲憫情懷。
當然,還有更多的作家在寫報告文學,胸懷主體在場意識和人文審視意識;還有更多的報告文學在記錄歷史,記錄歷史的真實,在反映現實,揭示現實。如胡啟明的關注生命系列,彭曉玲在關注空巢老人問題,龍寧英在關注湘西扶貧問題等等。他們都在默默的耕耘著,期待著來年大豐收。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