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田小爽 時間 : 2016-05-27
分享到:
我有意識的文學閱讀,大概是從十三四歲開始的。那時最愛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山藥蛋”派,以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一批中短篇小說。我想這大概是我一直以來偏愛鄉土文學的原因。這些具有鮮明地域色彩、風格樸實的文字,給了我受用一生的文學滋養。
中國的鄉土文學是獨樹一幟的,不僅體現著中國文學的美學意義,同時真實生動地記錄了時代的變遷。但遺憾的是,隨著社會發展,文學格局日新月異,元素越來越豐富多樣,鄉土文學受到來自于各方面的擠壓和沖擊,質地純正的鄉土文學愈發難覓了。所以,當我在同事的推薦下,讀到這部叫做《墨雨》的書稿時,有一種格外的驚喜和親切。
微博上有朋友提議說,“墨雨”作為書名,不夠響亮,不足以吸引人眼球。我說如果你讀完這部長篇小說,會如我一樣認同這個名字的。墨雨,一場像墨水一樣的雨。作品開篇,作者莫美先生就用簡練傳奇的筆觸,講述了那場降落在楊柳鎮的怪雨,由此拉開了故事浩浩蕩蕩的大幕。像墨水一樣的雨,固然是虛構的,但這條貫穿始終、背負著體現作品精髓和主旨的重要任務的隱線,深具文學創作中隱喻的美感,同時也奠定了這部作品的創作基調:魔幻現實主義。文中所有人物命運的起伏輾轉,故事的急轉直下,就像是這場怪雨滋生出的枝蔓。
這種結構上巧妙的搭建編排,展現著作者莫美先生對這個曾真實發生在湖南漣源大地上的故事的摯愛。因為在《中國共產黨漣源歷史》上偶然讀到的一個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的故事,引發了莫美先生對這一段歷史的濃厚興趣。幾個月的時間,他搜集、閱讀了上百萬字的文字資料,并在漣源多處調查,尋找蛛絲馬跡,還奔赴婁底、湘潭、廣東、江西等地,尋訪農運當事人的后代、農運史料收集者。為了更好地創作這部作品,他甚至弄清了當時的鄉村治理結構、地租及計算方法,稻谷在春荒和秋收時的不同價格,長工的年俸和短工的日薪,教師的工資和軍人的津貼……真實歷史事件所帶來的可靠性和依托感,扎實的走訪筆記和細節補充,對細節的追求與雕琢,使得《墨雨》這部展現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的史詩作品,具有了與眾不同的光彩和神韻。
在整個編輯過程中,我盡可能從語言特色、人物形象等方面去保護作品,保護文字本身的質感。其實我與莫美先生的當面交流并不多,因為他一口地道的漣源方言。我們更多是通過短信或郵件來溝通想法、解決問題,但這并不妨礙我對他孜孜不倦的創作態度的欣賞和敬佩。《墨雨》是他的第一部長篇文學作品,起點之高,足以讓許多專業寫作者汗顏。在《墨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莫美先生對鄉土的眷戀,對鄉土文化關懷式的批判,對人學的有力探究和展現。
塵煙散去,歷史奔流向前,從不停息。幸運的是,有這樣一些人,用這樣一種彌足珍貴的文字,記錄下了人類社會的進程,記錄下了一種文學形式的轉變與回歸。
(作者系作家出版社長篇小說《墨雨》責編)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