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 : 2016-12-24
分享到:
湘南丘陵地帶的人愛群居,桂陽的廟下村建村規模龐大,古民居集中,代表性很強。在這里,可以體驗到真正的“慢生活”。
擇地建村傳說
沿著公路來到廟下村,兩旁都是些新房子,但沿著石板路朝里走,就是明清時期的湘南民居群。
村子位于一塊盆地的東南部,后山上的古樹郁郁蔥蔥,房子錯落有致地散布開來。村前依次是一個半月形的池塘、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和一大片農田。池塘邊是一個青石板鋪就的廣場,上面有座青磚黑瓦木梁的涼亭,石柱上刻印著“永禁:亭內不許堆物、打鐵為準”,“禁宰殺耕牛”,那幾張青石桌凳已經磨得溜光發亮。廣場上有人在玩牌,有人在下棋,有人在抽煙、聊天、乘涼……生活似乎從來就是這樣淡定、輕松,以后仿佛也不會有什么改變。
在村前的另一個坪有三口古井,清澈的泉水從靠東邊那口流出,再流進第二口、第三口,分別用于挑水、洗菜、洗衣和雜物等,生活十分的簡單,但也總是那么有秩序,而時光就是這樣緩緩地流逝。
廟下建村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北宋時期,當時的桂陽是朝廷重要的銀銅產地,很多官員、亨丁先后來到桂陽,有的干脆定居在這里。廟下雷姓始祖肇基公原來是朝廷的內閣主事,因為避難而來,在當時的桂陽監與郴州軍西面,選擇了一處與二者相距都在30公里左右的地方。之后子孫發散開來,定居的村莊不斷增加。
而選擇廟下這個地方帶有一定的機緣巧合,據說,身為肇基公16代孫的璽公有9個兒子,全家辛苦耕作,家境漸漸變好。有一天,他的幾個兒子在今天村莊附近的山林中放牛,一頭公牛一頭母牛進入深林后就不見了,璽公他們想盡千方百計,牛卻完全沒有蹤影。過了幾年,那兩頭牛卻又走出山林,還帶出一群小牛,璽公十分高興,還把這件事當成上天的指點,便選擇在這里建立村莊,從此繁衍開來。
那時的人大多信奉佛教,村民們在南山崗上建了一座廟宇,由于位置相對較高,便把村子叫成了“廟下”。
湘南民居特色
2014年,廟下因其濃郁的湘南民居集中成片、保存完好和文化內涵豐富,被推評為“湖南省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文化遺產整體保護利用示范村”。
村中的古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時期,全村依地勢而建,一條大橫街,四條縱巷道,都是石板鋪成,就像一個“冊”字,房子之間又通過小巷相互連通,街巷旁邊設有很深的溝圳,無論下多大的雨,都沒有洪水之患。村子周圍穿插著祠堂、戲臺、涼亭和曬谷場等公共場所。
村中大戶的房子叫“官廳屋”,當地人稱“上八下八”,取的是上廳有八間房,下廳有八間房的意思,土改分給貧農時,一間“官廳屋”就要住上十幾戶近百人。這種屋的正前方開著高大寬闊的大門,門前有照壁,門內設屏風,進去是天井,兩旁設耳房,上下廳之間有腰巷,兩端開設著巷門。客廳寬大,后墻中間設有木雕神堂,供奉祖先牌位,出過文武官員的懸掛鍍金的牌匾。兩邊的墻上有活動的木匣子,白天轉進墻體內,傍晚拉出來便是油燈。
普通民居分四方八進屋和四方六進屋,后堂正中設神堂。聽說古代女人出嫁前,首先問的就是有沒有“神堂”,大概有神堂的就是大屋,家境自然不錯吧。
家境困難的人則是居住在“田”字屋或者排向屋里面,間數不等,大小不限,十分簡單。
大戶人家比檔次,力道主要用在木雕、屏風、窗欞和石雕上面。有一間在磚石上標明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的古屋,大門上方就嵌有一條長約3米的門梁,雕龍畫鳳,福(蝠)在中間,龍、鳳、蝠由橫“8”字形的環扣相接,展示出主人的品位和祈愿。
古時候皇權不下縣,村級管理自有章法,議事、聚會、獎罰、祭祀集中在祠堂進行,廟下有三座祠堂,最大的璽公祠可擺100余桌酒席,里頭五個廳分別是戲臺、露天觀戲場、中廳、花廳和后廳,兩旁設有天井、谷倉、耳房、腰巷等,墻壁上配有精美的壁畫和忠孝廉節等大字。后廳主墻上原來有三座小木房似的神堂,可惜“破四舊”時被毀壞了。璽公祠的砌工十分精巧,每塊磚都經過打磨,相互十分吻合,灰漿極少。據說,解放后興辦夜校時,老師要掛黑板,磚縫里連釘子都打不進。這座三百余年的古建筑,至今完好無損、無坼無洞。
這些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些老舊的房屋得到了維修,村民們也開始自覺地進行保護,有的甚至當上了導游、開起了“農家樂”。在外做生意賺到錢的雷錦敏更是大手筆,一次性承包了200多畝地,投資數千萬建起了“蜂寶瑜生態農莊”,除了養蜜蜂、養雞鴨、種蔬菜……還辦起了電子商務。
和美村風蕩漾
良好的村風是長盛之道,廟下如今已繁衍至2500多人,崇文尚禮、良善孝道的和美村風依然在傳揚。
廟下流傳著很多孝道的故事,也流傳下很多敬老的習俗。屠戶雷寶富從50多歲起,十多年如一日細心侍奉癱瘓在床的老母親;外嫁女青香當上了“官太太”,回鄉服侍時遇到重病的老父親喉嚨被濃痰堵住情況危急,她毫不猶豫就將其吸出;在城里工作的好媳婦歐陽秀,全身心地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在這里,殺豬宰羊,好吃的得先給家中的老人吃;第一批菜蔬摘下來,必須先讓父母或老人“嘗新”;辦酒席時,嚴格按照輩分、年齡排位入座……
廟下的人愛行善,還形成了不成文的“規則”。除了幫貧濟困、修路搭橋、救助孤寡,古時候大戶人家在過50歲、60歲、70歲等大壽時,還會修建一座涼亭,當地人稱之為“壽亭”,用于幫助路人歇憩、避雨乘涼,既為別人造福,又為自己積德。清代桂陽人到廣東挑鹽,要經過坪石一處名叫“十里長沖”的荒山禿嶺,道路崎嶇,劫匪出沒,廟下人雷仁潤便出資在那時建造一亭,置有住房田產,雇人耕作,并無償提供茶水,兩旁種上樹木,使用青石鋪路,硬是將當年的“鬼見愁路”變成“行人樂路”,為湘粵商旅們提供了方便。
廟下人重視讀書,有的居然形成了慣例。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村中的富戶捐款建起了“積谷會”,原本是為了幫助困難戶度過春荒、夏荒,只收取小額的利息。后來一些關心文教的人也加入捐贈的行列,便升級成了“義學會”,開始給不同層次的學子、特別是困難學子進行資金救助。這些學子有了收入后,又變成了捐贈者,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也在村里形成了尊重知識、尊重士人的好風氣。有的大家庭還設立了“公學會”,老一輩劃分遺產時,都要留下幾畝或十幾畝地作為家族公產,用于幫助族中求學的士子,倡導“耕讀傳家”。原來村子里還有“惜字爐”,是用青石砌成、形如靈塔的爐子。那時候,所有留有字跡的廢紙得送到里頭焚化,絕不能“私自處理”,因為“字紙隨意丟棄,有辱斯文,也是對讀書人大不敬”。
廟下很多地方都寫有楹聯,內容十分豐富。山水人事、喜怒笑諷、教勸諭罵……簡直無所不有,就像一個“市井生活”的萬花筒,寄托著廟下人的情感意愿。曾有一位名叫雷彩蘋的書生,家境不寬裕,面對經常以過生日為名搜括民財的“官員”,他毫不客氣地送去一副對聯:“大老爺過生,銀也要,錢也要,鈔票也要,紅黑一把抓,哪分南北;小百姓該死,谷無收,麥無收,豆子無收,青黃兩不接,送啥東西。”
愛生活的廟下人愛唱戲,這也是教化村民的好辦法。豐收之年豐收戲,久旱不雨求雨戲,富戶大壽祝壽戲,中稻之前禾苗戲,紅白喜事桌臺戲……在璽公祠的墻壁上,隱隱約約地還能看見過去一些戲班的演出劇目。明清時期桂陽流行唱昆曲,蘇昆的吳儂軟語換成湘南地區的西南官話,加上本土祁劇、湘劇、花鼓戲和本地小調的元素,形成了高腔、彈腔與昆腔相融共生的特色,演員們下了田是農民,洗了腳能唱戲,戲班的生存能力很強,一直唱到民國后期。廟下一帶,還有很好的秩序維護手段,過去演戲時沒有音響設備,為防止不安分者亂講亂動,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就會充當巡邏員,手拿一把“狗屎扒”,誰講話就往誰的嘴上一抹。在廟下,如今還有一個鄉村劇團活躍著,那幾個老演員,還能唱幾曲湘劇、祈劇和湘南小調。
近代歷史風云
清末以來,廟下人經歷了一系列的風風雨雨。
太平軍經過桂陽時,隨著湘軍的崛起,本地建立起保衛家鄉的民團組織,廟下村動作很快,并沒有受到多大的沖擊。但廟下人開始走上歷史的舞臺。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廟下村的雷洪與蔣翊武一起參與了策劃組織。湖北軍政府成立后,他被聘為交通總長,在其副手劉莘園拒絕把清軍留下的“漢發”、“漢興”號軍艦交給俄法領事館時,黎元洪惱羞成怒,下令槍絕他,在雷洪的據理力爭下劉莘園才得以解脫。在黃興到武漢主持軍事時,他改任黃興副元帥府指揮官。二次革命時,雷洪任南京義勇軍司令。護國戰爭結束后,升為陸軍中將。可惜天不假年,在北伐戰爭時他犧牲在戰場上,后歸葬故鄉。
大革命失敗以后,朱德、陳毅在湘南起義前的1927年10月25日,曾派人在廟下附近的東華山組織召開了郴縣、永興、桂陽、耒陽、宜章等五縣黨組織負責人和軍事干部參加的會議(黃克誠大將就是其中之一),準備同時舉行年關暴動。次年1月他們再次到東華山商議時,廟下的雷澂(澄)作為桂陽的反動頭目,糾集反動武裝進行了圍攻,使會議被沖散,犧牲了一部分參會人員。
湘南起義在宜章、郴縣等地的成功引起了反動勢力的瘋狂反撲和無情鎮壓,為鞏固革命成果,新組建的工農革命軍獨立第七師曾經兩次攻克桂陽城,時任國民黨清鄉委員會委員、縣挨戶團副主任的雷澂將縣團防局總部搬到廟下村,在這里修建工事、構筑炮樓、抓丁訓練。獨立第七師與農軍合作,先后集結3000余人、5000余人,兩度攻打廟下村,擊斃團兵21人,繳獲步槍17支,捕殺土豪數名,燒毀雷澂等土豪房屋10余處,并沒收其糧食錢財分給貧苦農民,狠狠打擊了反革命勢力的囂張氣焰,也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后來,當紅軍長征經過桂陽、當抗日救亡運動開始、當游擊斗爭興起時,廟下及周邊的村民便不再沉默,開始踴躍參加革命的隊伍,在后來的朝鮮戰爭時期,桂陽的烈士有很大一批就是來自這里。
喧囂之后,廟下回歸了寧靜。今天的廟下廟下古村,不是擺在那里純粹用來參觀的文物,縱橫之間,細微之處,寄托著湘南人家的美好向往;廟下人民在此生生不息,雖然經歷過大風大浪,但大多數時候是安靜、恬然地享受著慢生活;廟下村風和諧向善,從不嬌柔造作,也不大拆大建,來得淡定自若,透露出“天人合一”的味道。來到這里,也許沒有驚喜,看不到恢宏的氣勢,但“平平淡淡才是真”,在這里可以全方位地體驗湘南民居生活,它從古代走來,還在延續發散。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