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劉克敵 時間 : 2017-01-18
分享到:
縱觀2016年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研究熱點。一是因紀念魯迅誕辰135周年和逝世80周年而出現一批魯迅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學術見解。二是伴隨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文學革命百年臨近,學界早在2015年就開始了相關的紀念活動,2016年更是有所強化并在理論研究方面出現新的動向。三是為紀念先鋒文學三十年而舉行的學術活動以及發表的一些理論成果,并由此生發的相關學術思考。
魯迅研究的全球化新視角
長期以來,魯迅研究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但也因此出現重大理論性突破日益困難的瓶頸。2016年,有學者提出要“重新認識魯迅的超越性力量”,對魯迅一些過去被認為僅僅是具有中國文學經驗而缺少全球視野的思想見解,給予新的解釋。不過,筆者認為如何在對魯迅思想給予“創造性的解釋”的同時避免“過度闡釋”,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理論問題。
其實,魯迅與20世紀中國文學和中國社會的關系,本身就是值得持續研究的重大課題。在這方面,由譚桂林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魯迅與20世紀中國”歷經數年研究,終于在2016年完成,應該是這一領域在2016年的標志性成果。微觀層面的魯迅研究成果依然很多,如陳潔對魯迅與教育部同僚交往的考察較有特色,屬于魯迅日常生活研究的一個側面。其實,對于文人之門派傳承、文人同窗、同鄉及同事關系的考察,都極具學術價值,這一研究空間值得繼續開拓。在這方面,很有新意的是劉長華對傳統“家風”與現代文學創作關系的研究。
五四新文化的民族傳承認知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20世紀中國文化及文學的影響,在2016年繼續得到學術界的關注。對于五四作家的思想資源,以往人們較多關注外來思想的影響,對于本國資源多強調五四作家的批判性立場,即便承認他們對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也大多歸于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或者是不自覺的承繼。對此話題有所開拓的是賀仲明、范培松等人的研究。
賀仲明認為,五四作家其實是有意識地通過對傳統經典的重構,為五四新文學找到了與傳統文學結合的關聯點。這既能促進大眾對新文學的接受,又能為五四作家開啟更多的創作資源,避免走向民族傳統的虛無化道路。顯而易見,賀仲明雖然論述的是五四作家,其實對當代作家如何拓展自己的創作空間更具有啟示意義。范培松則以對“桐城謬種”提法的反思,引發人們對五四文學革命進程中一些具體操作方式的重新認知。范培松認為,新文化人對桐城派的批判只是一種策略,屬于“思想革命”而非“文學革命”。桐城派的一些創作理念有其積極意義,尤其對白馬湖作家群體產生了重大影響,后者實際上承續了桐城文脈。作為對五四文學革命的拓展性研究,王中忱則試圖將“文學革命”與“美術革命”放在同一歷史空間,認為二者其實一直發生密切的交集且互為呼應,如蔡元培對“美育”的提倡以及胡適等人對小說結構和對“寫實”與“視點”的論述,就是很好的證明。
先鋒文學的反思性討論
就當代文學研究而言,2016年最引人注目的是對先鋒文學三十年的反思性討論。當年先鋒派作家時過境遷后的自我評價很有意義。蘇童認為,所謂先鋒文學不過是中國當代文學從“裸奔”演變到“穿衣服”而已,而余華則認為“先鋒文學在中國文學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裝了幾個支架而已”,為的是疏通“文學的血管”。看來,他們對自己當年被視為革命性的文學創作實踐,一方面不愿承認其意義有多偉大,另一方面還是為自己是親歷者和創造者而感到自豪。
相對于作家的感性評價,評論家的反思就顯得比較冷靜和深刻。張清華認為,與其說先鋒文學已經終結,不如說其已經幻化,而那些所謂的“極端寫作”、“狂歡化寫作”甚至是“行為化”寫作就是其幻化的具體表現。陳曉明對此也有類似的表述,認為先鋒文學的創作沖動其實并未消失,在那些看似轉向寫實而內心一直具有創新欲望的作家那里,先鋒性的敘述手法其實一直隱匿在常規敘事的內里,從而構成了當代小說始終要突破舊有規范的不安定的“創新精靈”。
現代文學的外部與內部研究
文學史編寫問題及相關研究,向來是學術界持續關注的話題。2016年在這方面較為重要的是陳思和提出的幾個問題,這主要包括在晚清到民國的文學大潮中如何看待五四新文學運動的意義?新文學傳統與整個20世紀文學的關系怎樣?為何把抗戰爆發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分期?這些問題意在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納入整個中國文學歷史的宏觀框架,并在對中國文化與社會百年來進程的梳理中確定文學的價值,這對于今后的文學史研究具有啟示意義。
丁帆等人在2016年的研究,一方面強調“大文學史”觀念,并對“民國文學”這一概念進行了拓展研究;另一方面又通過詳盡的史料考訂和統計分析,對中國現代文學或者說百年來的文學研究,試圖給予定性與定量結合的研究總結,為進一步細化研究奠定扎實的基礎。
此外,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語言問題,在2016年不僅引起現代文學研究界的討論,并且引發古代文學學者的關注和參與。而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研究,也在2016年有所進展,有學者對新時期第一份當代文學研究期刊的出版史實進行考察,顯示出學界已經有意把當代文學研究納入“正史”研究的框架。2016年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確實取得了重要進展。不過,與往年相比,并未出現真正的理論突破,依然缺少整體理論框架的設計甚至設想。在中國文學研究的百年進程中,固然出現過一批諸如魯迅、胡適等大師級學者和一些堪稱奠基者的成果,但如若將之納入整個中國文學史的發展長河,或放在世界文學發展進程中,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文學仍在發展,歷史依然前行,我們有理由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未來抱以樂觀態度。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