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聶元松 時間 : 2017-03-27
分享到:
毛澤東文學院被譽為文學湘軍的“黃埔軍校”,我參加中青年作家班培訓時,梁瑞郴先生正是院長。開學典禮上我見到了他。他身材高大,臉龐有些黑,眉頭總是蹙著,眼睛經常瞇著,像是怕光的樣子,不笑的時候,好像隨時都有些憂心焦慮。給我的印象是話語不多,性情疏淡,說完正事,隨時準備要馬上離開。如此,便有不怒自威的尊嚴,讓人不敢隨便打擾。
當時梁瑞郴的家就在毛院的宿舍樓,學員去了后,也安排在那樓里住。我在上下出入之間,常常在樓梯間、過道上碰到他,恭恭敬敬地叫一聲“梁院長”,他“啊”地應一聲,朝我的方向點下頭,眼睛似乎還是瞇著。倏忽之間,就進家里或走開了,并不認真看我一眼。所以,我認為,他應該不記得我。
畢業后,我們班在湘西舉辦了兩次筆會,他都來了,因為德高望重,很多人陪著他,一次我隨同學一起去看望他,他竟然叫得出我的名字,著實令我吃了一驚。后來,我聽說同學鄭書玉寫了個長篇,特意請梁瑞郴看,梁瑞郴幫著修改了,并給她提了具體修改意見。我心里暗暗佩服鄭書玉,一個長篇啊,她怎么敢?那需要耗費多少心力?我又聽說,有個同學因為投在《文學風》的文章一時沒發出來,就找他,梁瑞郴竟然也加以過問。還聽說,曾經有個學姐,因為生活失意,一時落魄傷感,離家出走來到毛院,她家鄉的作協主席聯系梁瑞郴請他關照,梁瑞郴就將她留在毛院一段時間,直到她心情平靜,重返家鄉。聽到這些,我想:梁瑞郴對待毛院的學子,就像一個長者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有著博大的慈愛。
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湘西敘事》出版后,寄給他,抱著試一試的心理,請他寫個書評。于是就有了《用真情詮釋山水人文經典》:“《湘西敘事》所飽含的是作者對故鄉無比熱愛的真情……在閱讀《湘西敘事》的過程中,我總感覺到有一種美的東西在牽引著我,細細想來,這種東西,便是作品中所彌漫的真情實意。我以為《湘西敘事》僅憑其經典性的敘述,史詩般的品質,真實的故鄉情感便足以說明其價值……”
畢業之后,我有機會去長沙總會去母校看看。因為書評的事,我特意去了梁瑞郴辦公室看望他,想跟他說幾句話,感謝他不辭辛苦為我寫書評,以及他對拙作的偏愛。我到時,他正在練習書法。見到了我就說,他為別人寫過許多東西,搞得自己的創作都沒時間和精力做了,所以現在也不太幫人寫東西了。但是,毛院的學員,他還是會勉力而為地扶持。并說作家寫作,首先要能打動自己,問我在寫作時,有沒有被自己打動過?還說他自己常常是邊寫邊流淚的。他這樣說時,也沒對著我,而是眉頭微蹙地低著頭,像是看著自己的內心,神情依然是那種憂心焦慮。我斗膽請他共同進餐,以期席間輕松地請教寫作事宜,他卻說,兒子好不容易回家了,要陪。
后來有好幾次,我在《文學風》編輯部碰到他。我還是想請他一起吃個飯,可是,他從來就未答應。所以,至此,我都覺得他離我好遠好遠,只能是遠遠地仰望,暗自嗟嘆。
我的第二本散文集《湘西記憶》出版后,我寄給了他,以匯報近幾年的創作,并繼續請求他的扶持,他很爽快地答應了,不久,就收到他的微信,說端午節那天從郵局掛號寄出《湘西記憶的三種價值》,因為不會電腦打字,只能將手稿寄上,也算紀念:
“元松的新作《湘西記憶》較為全面地反映出湘西土著優秀而神秘文化的面貌……雖然湘西的這些傳統的文化并非第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但它以文學和攝影的形式,第一次以文字和光影兩個世界的互補定格了這些歷史的記憶……”
梁瑞郴認認真真地讀了我的書,并美譽如此,怎能讓人不感動?而我讀他的《東江秋色》,其對景色精準的描述,以及由此而生的對人生的積極思考,滿滿的正能量,令人鼓舞,令人難忘。距離毛院學習已過十年,十年人生風雨,波瀾起伏,不欲與人言。面對人生的蕭瑟,進入秋風秋雨時,便常常不由自主地悲秋,有著無限的感傷,而此時讀到:“人生易老嘛,秋的迫近,是斷可以催得一些人悲悲啼啼,但我于東江的秋色中,卻覓得了生命的一部分,俯身拾起一片春光,你會覺得,生命又注入了活力;昂首摘下一束秋色,你會覺得,厚實的生命是充盈的。”
讀著這樣的文字,足以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厚實而充盈。
2015年,湖南省散文學會成立,我有幸成為理事,便有機會在散文學會的活動中見到他。跟他打招呼,他依然是那么淡淡地“啊”一聲,并不認真看我。但此時,我已經感受到他目光中的溫暖……
跟他說話,他還是邊走邊說,步子很大,總是要腳下快步緊趕。抬頭側向仰望他的臉,而我,竟然很愿意以這樣的姿勢仰視他。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