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朱嵐武 時間 : 2017-04-28
分享到:
12月9-11日,羅長江“大地”長篇系列作品研討會在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舉辦。此次會議由湖南省文聯、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湖南日報湘江周刊、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主辦,張家界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由張家界市文聯、民盟張家界市委、張家界日報、湘潭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湘西州文藝評論家協會協辦。來自省內外的7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學者對羅長江作品的內容、跨文體寫作實踐和藝術特色進行全面研討,認為羅長江“大地”長篇系列具有三個突出的特征:鮮明的藝術特色;成功地進行了跨文體寫作的嘗試;全面展現了神秘的湘西世界。
鮮明的藝術特色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羅長江的“大地”長篇系列充滿哲學與史學、靈感與理性的寧靜邃遠之美,有著鮮明的藝術特色。開幕式上發言的四位嘉賓對此均有論述。比如,湖南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夏義生認為,羅長江默默地在大地上行走,把作品寫在大地上,他的作品把民族、地域和現實結合的十分緊密,有深度、高度、厚度,做到了習總書記希望的“胸中有大義,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責任,筆下有乾坤。”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院長簡德彬指出,羅長江以多文體的融合策略,以文學、書法、繪畫、音樂的跨界寫作,以豪邁飄逸的大地意象的建構,為我們這個肉身沉重,靈魂輕飄的時代,創作了詩意,守住了價值,昭示了崇高。民盟湖南省委副巡視員鄒衛認為,羅長江的作品溝通古今,匯聚美麗與滄桑,體現了大情懷、大浪漫,大悲憫,處處充盈著湘西的靈性與精魂,詮釋著鄉土風情、風韻。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余三定認為,羅長江的作品既有歷史感又有現實氣;既有藝術性又有哲理意味;既有現實主義精神又有浪漫情懷,很值得我們去閱讀、思考和研討。
在研討會階段,與會學者重點就羅長江作品的思想性、想象性和審美性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湖南省作協副主席、湖南日報湘江周刊主編龔旭東重點談了思想性,認為作品體現了人的最深切的,最深入的,最深沉的精神運動,所選擇的創作對象既包括自然也包括江山,家園還包括我們的國土,具有大情懷。此外還有中國文聯的胡艷玲博士、湖南省作協副主席余艷、吉首大學覃新菊教授、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張惠副教授也對作品的思想性進行了分析,大家認為:羅長江的作品既扎根湘西、表現湘西又巧妙的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比如二十四節氣、比如五行、比如音書畫,表達了文化自信;作品題材選擇具有宏大性,用史詩性的表達傳遞了正能量,作品接地氣,有正氣,有底氣。
湖南師范大學賴力行教授重點談了敘事的美感,認為羅長江的敘事是極具畫面美感的敘事,是打破時空距離的美體敘事。吉首大學吳曉副教授也認為,正是這種打破時空的審美化 才能使得文本敘述的空間具有了超越區域、時代、民族的審美對象 河北大學劉起林教授認為作品采用散點敘事的方式具備了天人合一的審美韻味。江蘇南通大學王志清教授重點談了語言的美感,認為羅長江的語言具有明麗而深郁的質感,聲情與辭情之兼作,詩性靈光與激情澎湃相交織,形成其語言特有的詩美生機。吉首大學佘佐辰教授認為,作品用極具湘西的靈性與精魂表現“抗日”這一重大歷史題材,具備了崇高的審美意味,凈化了人的靈魂。
湘潭大學吳廣平教授重點談了想象性,認為作品寫得蒼茫、博大、遼遠、深刻,敘述的是英雄,彰顯的是崇高,《大地蒼黃》具有屈原《國殤》的現代擴充,運用再現想象、移情想象、聯想想象、理想想象、虛創想象寫得瑰麗、奇特,有宇宙氣象。吉首大學劉泰然副教授認為羅長江大膽的發揮想象,用文化來重新處理民族、國家話題,通過這樣的互文關系,把所有人、事,包括整個政治的、民族的構架都依托在大地這樣一個終極的背景,表達了更深的一種人文關懷。
誠如鄒岳漢先生的評價那樣:“羅長江的作品具有濃郁的詩性,同時又包含生動的細節;每個故事是相對獨立的片斷,卻又自然組合成一件精美的珠飾;故事具有傳奇性,卻引導出歷史對現實的觀照;題材具有地域性,同時又呈現一個民族的悲歡與命運。”羅長江因為有雄厚的生活積累,又有藝術上鍥而不舍的精心打磨,最終開創了屬于自己的藝術天地。
成功的跨文體寫作實踐
羅長江的跨文體寫作實踐是此次研討會與會專家們另一關注的重點。眾所周知,“五四”新文學是從文體革命發端的,新時期的詩歌變革,是從政治抒情詩走向“朦朧詩”開始的。而如今沉滯、綺靡而茂密、繁榮的中國散文詩林,亟需吹進一股清新的風。與會學者認為,羅長江對于長篇敘事散文詩的文體探究是卓有成效的,其意義不止于對作者所運用的獨特詩體的完善,還在于對散文詩一代詩風雄起的期盼。
中外散文詩學會副主席秦兆基,湖南師范大學賴力行教授、楊合林教授、湘潭大學季水河教授重點從理論層面對跨文體寫作進行了闡釋。認為,文體實驗一直在路上,因為文體的多變是源于文學描述對象的多姿多彩和眾多作家主體體驗的千差萬別,所以所有的創作家都想突破包括文體上的突破,文學創作也理應擴體。中國古代文體理論當中就有“破體”為文的說法,當然有“破體”就有“變體”,就有文體對抗。對此,王蒙在《文體學叢書·序言》中說:“文學觀念的變遷表現為文體的變遷,文學創作的探索表現為文體的革新。文學構思的怪異表現為文體的怪誕,文學思路的僵化表現為文體的千篇一律,文體個性的成熟表現為文體的成熟。”周啟超先生在《文學理論:“跨文化”抑或“跨文學”》中也有“體裁對抗”和“體裁傳承”的專門論述。湖南師范大學楊合林教授:“從這個意義而言,‘散文詩’就是‘散文詩’,其它任何言說都是多余的。”的有力表達為散文詩確立了合法性存在。
龔旭東先生,劉起林教授以及《創作與評論》執行主編王涘海重點結合文本進行了跨文體寫作的精細解讀。劉起林教授認為,羅長江的跨文體依托的不是為形式而形式,《大地蒼黃》描述的是一種鄉土生態,有經典的詩韻,純正和深厚的底蘊;而《大地血殤》則是一個整體的框架,內涵更厚重,境界更宏大。龔旭東認為羅長江的散文詩有兩大突出的創新之處,一是題材上的創新,不是用散文詩來表現一花一草的這種風花雪月的小情懷;二是創新還體現在他的超文本和全文本,比如《大地蒼黃》就既有散文的因素又有詩歌的因素,甚至有小說、戲劇的因素,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散文詩,成為了一個超文本或者是一個全文本。 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創作與評論》執行主編王涘海也指出,羅長江的作品可以說是詩,是散文詩,是散文,是小說,但是無法做出絕對判斷。因為說它是詩歌,它又背離了詩歌最本質的抒情特點,小說的意味特別濃厚,有些篇章可以說是純粹的敘事;如果說它是散文,它又違背了散文對真實的追求,里面有很多虛構的故事;如果說它是小說,小說注重的人物的刻畫,曲折的情節它又沒有,所以羅長江先生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文本,是與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并列的第五文體。
對于跨文體的寫作嘗試,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陳善君從作品的內在性、內生性和內部性方面的提升與改進提出了中肯的建議,認為從內在性上敘述應該更有連貫性、更有整體性;在內生性上,要更傾向詩歌語言的敘事性和抒情性;在內部性上,文本所參考的原作品的內在精神與現代人的精神內核要做到更契合、更一體。
神秘湘西世界的呈現
羅長江是湖南)隆回人,長期在張家界工作,歷任張家界市作協一、二、三屆主席,張家界市文聯第三屆主席,張家界市政協第四、五屆副主席,多年的湘西生活、工作讓他對這塊土地的風物、風土、風情、風韻相當熟悉,極為熱愛。他的作品對湘西世界進行了全面的書寫。對此,與會專家們結合作品重點從湘西的詩性和血性角度進行了研討。
湘西的詩性。吉首大學田茂軍教授從民間風俗的角度分析了文本的審美韻味,引發讀者對神秘湘西的想象;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劉霞副教授則從二個維度對湘西的詩性進行了具體解讀,一是神秘奇特的湘西形象,湘西既有神秘的恐怖,又有野蠻的優美,而羅長江筆下的無名小村兼有這種特質,描寫了湘西諸多詭異習俗、瘋狂而神秘的文化,并有意將湘西民間流傳的傳說與漢文化的傳說比較,讓文化神性跟魔性更生動;二是原生態的湘西形象,羅長江的大地系列作品里原生態的文化視角,農事、歌謠、祭祀等民俗風情建構了飽滿的生態情景,而青山,溪流,古樹,老井等古老而醇美的意象則是原生態的樂章,激發了人們回歸本質的渴望。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的張惠根據《大地蒼黃》講述的放牛娃的故事、擰包谷老人的故事都印證了這里人的樸實、真誠以及詩意的生活方式。
湘西的血性。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周會凌博士認為,在中國現代的革命歷史的藝術書寫中,湘西作為一個獨特的地理和文化空間,被書寫的時候已然形成了“匪色湘西”的刻板映像,而《大地血殤》展示的是抗戰年代的血性湘西形象,這里的民眾英勇抗日、絕不退縮,為捍衛國家、民族尊嚴做出了強有力地抗爭,這是對之前“匪色湘西”這一固化形象的突破,也是對于中國近現代革命歷史當中的湘西形象的強而有力的正面復興。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朱嵐武老師則結合作品所描述的常德會戰進行了闡發,認為湘西形象在很長時間里都被誤讀了,這里的人有俠義精神,有擔當情懷,流淌的也是愛國愛家的熱血,文藝創作應該為湘西正名。
吉首大學胡顯斌做了《跳出大地看大地 跳出湘西看湘西》的學術發言,他對“湘西”形象、概念做了系統歸納和梳理后,指出從屈原到陶淵明、柳宗元、沈從文、黃永玉再到羅長江已經建構起了湘西概念,現在可以提出另一個概念——湘西觀,并最終建構“湘西學”的概念。
本次研討會對羅長江已經創作完成的《大地蒼黃》、《大地血殤》、《大地家山》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討,既肯定了成績也指出了不足,研討會將對羅長江接下來的創作產生富有建設性的影響。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