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張西南 時間 : 2018-04-18
分享到:
政協禮堂,在今天的北京城已算不上什么顯眼的建筑了,南來北往的人們從它身邊匆匆走過,大概都不會多看幾眼,因為與金融街那些高樓比起來實在是太普通了。
但是,對于老北京來說,當年還沒有人民大會堂,政協禮堂可就是新中國成立后的頭一號,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京城的新地標。
對于老政協來說,自1956年政協禮堂竣工就與其光榮同行,見證了我們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一路走來的輝煌。
對于我這個二炮的老兵來說,政協禮堂也留下了我青春的記憶。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所在的二炮政治部在南禮士路辦公,二炮領導和司令部機關在缸瓦市辦公。那時宣傳部去司令部送取文件或開會,我都是騎自行車經太平橋、穿豐盛胡同到西四南大街,好幾年都穿行在這條街巷,來回都要從政協禮堂門前走過。記得有兩次看見政協禮堂舉辦日本和意大利電影回顧展的大廣告牌,我站在禮堂門口望了好久,特別想進去卻終未能進去,但令我沒有想到的是,30年過后,我的人生竟會與這座禮堂結下不解之緣。
2013年2月28日下午,我為參加十二屆全國政協新委員培訓來到政協禮堂。但此時的我卻對這座原本熟悉的禮堂感到有些陌生了,而當聽到這里曾是開國領袖和政協委員共商國是的地方時,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和現實的責任感一起涌上心來,成為我人生新的起點。從學習聽課、參加會議及周末沙龍等活動,到政協禮堂的次數漸漸多了起來。
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那個秋天,在一個整座城市還在熟睡的凌晨,我又一次來到政協禮堂,從這里集結換乘前往天安門參加抗戰勝利日大閱兵預演觀摩。在漆黑的夜色中,坐在政協禮堂的臺階上,想到即將開始的閱兵式,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慶節之外舉行的第一次大閱兵,意味著向世界宣示,中國不會忘記過去,更要傳承一種精神。我為自己在2014年和2015年參加兩會分別提交了要為抗日英烈再塑一座豐碑、教育青少年繼承傳統走向崇高的兩個提案甚感欣慰。這個凌晨令我難忘,而與我相伴的是政協禮堂。
自此,政協禮堂就如同一座巨大的磁場,讓我與它越走越近、接觸越來越多。
僅2016年一年,我就先后五次到過政協禮堂。最令我感動的,是在對重點提案督辦調研結束后,全國政協提案委辦公室就調研情況專門召開一次征求意見的座談會,我接到通知即回復能夠赴會,并著手準備我的意見和建議。但因我當時在外地,在掐著時間返京的那個夜晚,航班因雷雨一再延誤,而在午夜升空以后又被告知華北地區的機場均無法降落,無奈奔了浦東。當我走出機艙時,天色已亮,還下著小雨,顯然我已無法回京開會了。次日,政協的同志打來電話,希望到家里來征求我的意見,這讓我有些意外,但為了不再被動,我執意要登門拜訪,于是又來到政協禮堂。在提案委副主任王國卿同志的辦公室,他和幾位工作人員用了幾乎一個下午的時間聽我的想法,非常有耐心地與我溝通交流。當離開的時候,夕陽已經映紅了政協禮堂的大理石外墻,我忽然發現這座樸素的建筑竟有一種典雅的美感,瞬間的印象化為了永久的記憶。差不多隔了一周,我再次來到政協禮堂,向全國政協提案委辦公室匯報我對有關重點提案督辦新的思考,這已是為同一個議題第四次到這里來了,不同的感覺是,政協禮堂越來越透著一種親切,讓人能夠觸摸到它的溫度,感受到日益增強的凝聚力。
當2017年的春節剛剛過去,我應全國政協提案委的邀請,以提案人代表的身份到政協禮堂參加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通氣座談會。我聯系自己從提案者到督辦者的經歷在會上講了切身的感受:向大會提交提案,只是政協委員履行職責的基本要求,而提出能列入重點的高質量提案并參與督辦,則是對委員履職更高的要求。這個過程既是思想轉變的過程,更是責任轉變的過程,還是一個調查研究不斷深入的過程。不能只是被動地跟著走,也不能在座談討論時只說一些務虛的空話,更不能在深入研究督辦意見的時候當“甩手掌柜”,而應有一種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不可以“中途下車”,而是要“直至終點”貫穿提案督辦全過程。當我發言結束后,全國政協提案委的駐會副主任田杰同志當場插話,說我對提案工作不推辭、不敷衍、不當看客,自覺當好“督辦人”,著實把我鼓勵了一番。我對自己的工作能得到肯定而感到喜悅,而這種喜悅似乎與政協禮堂如影隨形,讓我對它產生了一種由衷的敬意。
最難忘的是去年的秋天,在這個收獲的季節,我于2015年提交的“關于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的提案被評為十二屆全國政協優秀提案。那天上午,我早早地就來到政協禮堂參加表彰大會。秋日的北京,天高云淡,陽光下的政協禮堂充滿了喜慶的色彩。在二樓大廳,我遇見了同組的周文彰委員,他是我們組里的活躍分子,待人接物非常熱情,而且多才多藝、興趣廣泛。在年初兩會分組討論提案工作情況報告時,他的發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說:提案立意要圍繞國家的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然而,不管多大的戰略,最終都會落在一項項具體政策措施、一個個社會生活細節中。信息化社會,不出辦公室便能盡知天下事,但再發達的網絡,也代替不了用自己的耳朵、眼睛去傾聽、去觀察。接地氣,委員才有切膚感受,帶著泥土氣,提案才更打動人心。我對此深有同感,哪個好提案不是用腳“跑”出來的、用心“走”出來的,“絕知此事要躬行”仍是不變的真理。一屆同組,五年相聚。這使我又想起在2013年剛剛上會初次相見的情景,那天在昆泰酒店大堂外廣場照完小組合影,或許因為彼此都做過很長時間的宣傳部長,我和文彰委員一路上談興甚濃,直到進了會議室仍意猶未盡。過了兩天,文彰贈我一枚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的紀念封,上面有他用小楷書寫的新詩《委員抒懷》:“蛇年正月聚華堂,率直忠誠議國綱。提案陳情懷百姓,發言述意稟中央。親民務本尋思路,守道謀新創盛昌。好自擔當行使命,青春花甲再飛飏。張西南委員雅正。”此時面對文彰,真的有一種相見時難別亦難的心情,我們不敢像李商隱詩中自比春蠶,但用文彰“率直忠誠”四個字來衡量也是問心無愧。
當我拿著鑲嵌著全國政協會徽的獎牌走出政協禮堂,臺階上已站滿了人,有的在和自己熟悉的朋友話別,有的在和政協機關的同事合影留念,談笑風生皆為友情。我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獨自來到南面的廣場,禁不住又回眸一望,五年前,我就是從這里走進政協的,如今又在這里為我的政協經歷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但我沒有說再見,因為政協禮堂曾伴隨過我的朝陽,又見證了我的夕陽,它在我的心中是那么的明亮,我與它也因此有了一種深深的情誼,我會想它的,難忘的政協禮堂。
(作者系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原第二炮兵政治部副主任)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