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龍應臺 時間 : 2018-05-28
分享到:
1.
窗外
5月15日
歐洲的村子特別美,有一個核心的原因:住在村子里的人,有兩個視角——窗內、窗外。
如果只有一個窗內視角,屋子就是自己的實用空間,生活所迫,窗臺可能變成凌亂堆積之處。
一旦有了窗外視角,心里就會想,異鄉人噠噠的馬蹄,經過我的窗戶,眼睛看到什么?
一扇窗之所以美麗,是因為住在里面的人為走在外面的人設想了:他眼中的我的屋子,美不美?
只要有“窗外視角”,一個村子就美了。
只要有“窗外視角”,一個國家也美了。
只要有“窗外視角”,一個人,也可愛了吧?
2.
村落盡頭
5月19日
不知道蘇格蘭的緯度竟然比丹麥還北,仿佛不小心走到了地球村落的盡頭,抬眼一看:這里天空最大、海水最藍、草原最綠,空氣鮮純得使你不自覺打開肺葉,貪婪至極地大口大口呼吸。
水畔長著那花色濃艷的灌木——蘇格蘭滿山遍野都是它,滿山遍野的金黃織錦,華麗鋪地。飛力普,我們一定要停車細看花。
車停在一群過路的綿羊群旁邊,走近一叢花邊看邊查。這是Scotch Broom, 蘇格蘭掃把——稱它為“掃把”!果然,花越“賤”,越是美得囂張蠻橫,美得目中無人,美得頂天立地。豆科,花型像一只金黃小雀兒。蘇格蘭掃把,中文是金雀兒。
3. 浸潤 5月20日 戰后出生的一代,如我,是在DDT的氣味里長大的。老師抓著女生,對準她爬滿虱子的頭,呼呼呼呼拼命噴。幾十年之后才知道,喔,DDT是毒藥。 讀到希拉蕊的自傳,才發現,原來戰后的美國孩子也是被DDT喂大的。希拉蕊小時是騎車跟著噴DDT的卡車一路吸一路追的。 那不就是全球化嗎?富人和窮人有一樣的時代經驗。 我也是吃美援的脫脂奶粉罐頭長大的。牛奶就是奶粉、奶粉就是罐頭,打開后舀出粉來用熱開水泡。二十三歲到美國,看見同學直接仰頭喝新鮮冰牛奶,嚇一跳。我模糊以為從母牛身上出來的直接就是脫脂奶粉。 一直也以為只有臺灣孩子才穿過美援面粉袋改作的衣服,后來發現香港孩子也穿過。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媽媽們也蹲在擁擠不堪的客廳里沒日沒夜地做塑膠耶誕燈。 然后知道,美國三十年代大蕭條一直延續到二戰期間,窘迫的美國媽媽們也用面粉袋給孩子作衣服。 差別是,美國商人馬上見機設計出圖案活潑美麗的面粉袋來,而且還附加“洗滌說明”,面粉袋變成真的印花布。 同樣都穿著面粉袋改作的衣服,同樣在貧窮中掙扎,在困頓中奮發,可是一個在掙扎中仍舊想著“美”的必要。 美的意識,顯然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浸潤、滲透;五十年代的我們的媽媽們,太苦了些......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