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詞學名詞釋義 時間 : 2018-06-06
分享到:
一首詞稱為一闋,這是詞所特有的單位名詞,但它是一個復活了的古字。音樂演奏完畢,稱為「樂闋」,這是早見于三《禮》、《史記》等書的用法,它是一個動詞。《說文》解釋這個字為「事已閉門也」。事情做完,閉門休息,這就與音樂沒有關系,只剩下完畢的意義了。《呂氏春秋·古樂篇》云:「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馬融《長笛賦》云:「曲終闋盡,余弦更興。」這里兩個「闋」字,已成為歌曲的單位名詞了。但是,漢魏以來,我們還沒有見到稱一支歌曲或一首樂府詩為一闋的文獻。直到唐代詩人沈下賢的詩文集中,才出現了《文祝延二闋》的標題,以后,到了宋代,「闋」字被普遍用作詞的單位名詞,可知這個古字是在晚唐時代開始復活的。
《墨客揮犀》載天圣年中有女郎盧氏題詞于驛舍壁上,其序言云:「因成鳳棲梧曲于一闋。」這是稱一首詞為一闋的最早記錄。以后就有蘇東坡的如夢今詞序云:「戲作兩闋。」陳去非的法駕導引序云:「得其三而亡其二,擬作三闋。」馬令《南唐書》稱李后主「嘗作院溪沙二闋」。又謂馮延巳「作樂章百余闋。」都在北宋時期。
宋人習慣,無論單遍的小令,或雙曳頭的慢詞,都以一首為一闋。分為上下遍的詞,可以稱為上下闋,或曰前后闋。無論上下或前后,合起來還是一闋,不能說足二闋。近來有人說:「詞一片叫做一闋,一首詞分做兩片,三片,也可以說是兩闋,三闋。」又有人說:「一首詞分兩段或三段,每段叫做一闋。」這話非常奇怪,不知有什么根據,我翻遍宋元以來詞集、詞話,絕沒有發現以一首分上下片的詞為二闋的例子。
「闋」字用到后來,成為「詞」的代用字。東坡詞序有「作此闋」。白石詞序有「因度此闋」,「因賦是闋」。又金陵人跋歐陽修詞云:「荊公嘗對客誦永叔小闋。」又柳永詞云:「硯席塵生,新詩小闋,等閑都盡廢。」趙介庵詞云:「只因小闋記情親,動君梁上塵。」這些「闋」字都代替了「詞」字,「小闋」即是「小詞」。吳文英詞云:「塵箋蠹管,斷闋經歲慵理。」這里的「斷闋」是指未完成的詞稿,離開「闋」字的本義愈來愈遠,辭書里不會收入了。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