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散文 時間 : 2018-07-09
分享到:
四五年前吧,幾乎年年要去幾次清華。兒子在那里讀書,四年里,我到清華至少在十次以上。
津京雖近,百里之遙,清華的名聲響譽中華。此前,海淀我去過多少次,卻從沒有去過這所學校。清華在我的心里一直是神圣的,充滿敬意的。對它最初的印象,多是從書本文章中得來的,記憶最深的是梁實秋的《清華八年》,當然還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許多名家的回憶文章。我知道,當年的清華地處遠離市區的西北郊海淀,毗鄰燕京——現在的北大,曾經都是圓明園的一部分。那時的清華想必是優美幽靜的,不僅名師云集,條件優裕,校風整肅,治學嚴謹,而且地處偏遠,風光秀麗,環境怡人,是讀書人心中向往的學術圣殿。當年,交通不便,學生進一趟城很不容易。據說,老師到學校授課,要從市中心坐車,課時集中時便住在學校,以免路上勞頓之苦,教授們的宿舍就在工字廳、古月堂。那時的海淀還是偏僻的郊區,學生在優美的園林環境中讀書,是一種極大的享受。
我常去清華的時候,當在它百年校慶前后,汽車在公路上行駛,到處是高樓林立,人流如織,海淀的繁華熱鬧與中心區無異,城市規模的擴大,過去荒涼的京郊早已與市區連成一片,海淀高校院所林立,科技公司遍布,廣廈千幢,店鋪無數,中關村發展成中國的“硅谷”,海淀是令人矚目、聞名世界的中國教育科研高地。自然,坐落在海淀的清華也是與時俱進,日益壯大。
漫步清華,感受頗深。它不愧是中國的名校,校園之大、之美,是許多高校難以比肩的。前些年,中國的高校擴校并校之風盛行,一所大學七零八落分散在城市幾個不同的校區,資源浪費,不便管理,據我所知,清華是沒有本科分校為數不多的名校之一。它的校區就在海淀,完整獨立,恢宏大氣。
百年清華也經歷過若干次擴建,最初的校區主要集中在二校門清華園牌坊內的熙春園、近春園附近,占地450畝,幾經擴建,至今已達到6000多畝,是原來的十幾倍,但清華是以清華園為基礎向周邊擴展,連成不規則的長方形,整齊劃一,不是碎片式的散落各處。
清華之大,超出了我的想象。送孩子報到的當天,我們就在校門口給他買了舊自行車,學生宿舍紫荊公寓距離哪個校門都不近,即使學生上下課,沒有自行車代步也不方便。自然,校園的種種服務條件相當完善,應有盡有,任何生活需求不出校門都能解決。在清華校園,居然有自己的校內公交,可見它的占地之大。
然而,大且大矣,但清華好像沒有了我心目中的幽靜安謐了,校區的許多馬路上,人們行色匆匆,步履快捷,上下課時間,車流涌動,人山人海,清華師生的規模較之以前無疑是擴充了多少倍,這且不論,校園里外來參觀的游人更是成群結隊,如織如潮。趕上節假日,清華園人滿為患,如鬧市一般,草坪上、大樹下、荷塘邊、假山旁,校園的角角落落,到處人頭攢動,尤其是二校門附近,似乎成了炙手可熱的景點,世風所染,社會浮躁的風氣不可能不影響到校園。桃園只在塵世外,失去了安靜寧靜,換來的只能是心浮氣躁,清華的熱鬧是我不愿見到的。
自然,清華給我的印象多是外在的,是環境,是建筑,是歷史,是文化,這是一所大學教學科研之外最吸引人的地方。
游走清華,偌大的校園,它的主色調基本上分為三種,灰紅白建筑分別反映了不同時期學校建設的特點。
灰色部分是那些隱藏在山水之間的皇家園林建筑,集中在工字廳及其古月堂、近春園荒島附近的園林。1911年成立的清華學堂,選址北京西郊的清華園,原是明朝的一家私人花園,后成為清朝圓明園的一部分,道光年間稱熙春園、近春園,咸豐時改稱清華園。這里全部是青磚灰瓦庭院相連的中式古典建筑,是老清華最早的行政辦公區,小橋流水,草木繁盛,鳥語花香,環境怡人,漫步其中,猶如置身在郁郁蔥蔥的花園之中。它是皇家的經典園林,是清華的園中之園,在這樣的環境中,身心放松,性情愉悅,別說是讀書,就是在池邊樹下花草旁坐坐也是一種享受。
紅色部分是指建國前修建的民國建筑,以上世紀20年代前美國人墨菲規劃設計的四大建筑——大禮堂、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為代表,以及40年代修建的氣象臺、水利館、生物館、化學館、機械館、宿舍等等,基本上以紅色磚墻為基調,多屬于歐式的古典建筑風格,厚重沉實,恢宏大氣,為清華早期教學科研區的代表性建筑。清華立校之初是由清政府利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成立的留美預備學堂,建筑樣式照搬美國的大學,甚至許多建材和設施都直接從國外進口,具備世界先進水平。它與清華園內的中式園林相映成趣,渾然一體,形成了西部老校區獨有的深厚的文化韻味。
我以為,清華校園最沒有生趣和特點的是東區校園那些所謂的白色部分建筑,以主校門一帶主樓為代表的新式大樓,它們是建國后50年代到90年代修建的仿蘇式大樓,簡約粗獷,體量大,實用強,但生硬死板,缺乏美感,這些建筑樣式遍布全國許多高校,千樓一面,萬樓同形,泯然于眾,特色盡失。尤其是近年來建造的一些現代風格的大樓,雖高大宏偉,華麗別致,但與周圍的建筑相比,顯得不倫不類,破壞了校園的整體風格。
清華的美,我以為就集中在二校門之內灰紅之間的老校區,它們至今仍然是學校最漂亮的標志性建筑。到清華參觀的游人主要集中在二校門、大講堂草坪周邊拍照留念,這才是水木清華的代表性景致,是清華的靈魂和特色。遺憾的是,明清園林與民國建筑如今幾乎被淹沒在現代的高樓大廈之中,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那些新式的大樓,也許實用,也許時尚,但沒有味道,沒有生氣。
孩子入校之初,學校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我為什么要上清華?”我當時和他講了自己的看法。清華的崛起因素有很多,但財力的支撐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清華大學的成立并不算早,1911年成立留美預備學堂,轉年更名為清華學校,而他的大學部直到1925年才成立。嚴格意義上講,清華成為大學的時間不足百年,比中國第一所官辦的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晚了整整30年,它為什么會異軍突起,后者居上,一躍成為中國最好的大學,我以為關鍵在于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有了充裕的經費才能聘請名師,才能蓋大樓添設施,清華有比其它大學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有了白花花的銀子,自然好辦事,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看看民國時期清華的那些建筑與設施,當時都是世界一流的水平。當然,先進的教學理念、嚴格的管理、嚴謹的校風校紀等等,都是造成清華成為名校的因素,但強大的物質基礎、充裕的資金支持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清華與北大是中國高校雙峰并峙的兩所名校,各有優長。它們的學術地位,教學質量,社會影響,無疑是所有學生心目中高不可攀、難以企及的名校。孩子在確定志愿之前,始終把清華作為首選的理想目標。為此,我們查閱了許多資料,咨詢了眾多親友,包括在清華讀書的校友,所有的信息告訴我:清華學風嚴謹扎實、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更適合理工科孩子的成長發展。一位學生說過的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他的同學,上了清華的第一個學期,半年多的時間沒有邁出過校門一步,始終在學校刻苦讀書,清華學生讀書之刻苦是人所盡知的。在如此浮躁的生活中,能有這樣濃重緊張的學習氛圍是相當難得的。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學習環境、學習條件、學習氛圍、學校師資、學校風氣、學校傳統都是相當重要、必不可少的因素,所有這些,清華無疑都是最優秀的。選擇清華,似乎不需要理由,因為它是中國最好的學校之一。
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人們耳熟能詳,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它的另一句校訓:“行勝于言”。在大禮堂前草坪南端、清華學堂與第二教學樓之間,這四個字隱隱地刻在日晷的基座上。我以為,這才最能體現清華學人的作風,樸實、扎實、踏實、務實,老實,沉穩厚重而不張揚,不夸夸其談空講道理。實干興邦,空談誤國,每個人做好自己份內的事,腳踏實地地干實事,這才是中國強大最需要的精神。
一般來說,高考前的日子緊鑼密鼓,上了大學會一下子松弛下來,就好像兩個人玩拔河比賽,一方突然松了手,另一方免不了要摔跟頭。上了清華卻時刻要繃著勁,不敢有一絲怠懈,其緊張程度不亞于高中沖刺階段。天下英才過五關斬六將擠進最高學府,卻始終難有喘息之機。繁重的課業、激烈的競爭只能靠加倍的努力才能應對。我最直觀的感覺,孩子上中學時,從沒有熬過夜拖過晚,自從上了清華,即使偶爾回家,作業也要寫到深夜,尤其是理工科學生幾乎成了學習機器,每日忙碌,瘋狂地趕作業,“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常年不變,清華學生的良好聲譽,大多是靠刻苦的學、忘我的拼得來的。四年大學生活,怎一個累字了得。
在這樣的環境里成長,清華學生的勤奮刻苦自不必說了,但我感覺他們身上總像是少點什么。孩子上了四年大學,遇到放長假,總會有同學到天津玩兩天,我們做家長的自然是盛情款待,盡可能讓他們吃好玩好。有時在家里招待,愛人忙前忙后做好一桌子菜,到了飯點,一聲招呼,幾個孩子下樓,有說有笑,大快朵頤。吃飽喝足,返身上樓,客氣話不說,連碗筷都不幫著收拾。將他們送到車站時,幾個同學站在那說話,臨近開車,徑直離去,連和我們家長招呼都不打一個。我一點也沒有怪他們的意思,清華的學生也未必都是這樣。兒子的同學有的熟悉,都是很優秀的孩子,純樸睿智,穩重大氣,陽光自信,專注自律,但有些學生接觸社會太少,似乎在與人溝通方面能力欠缺,閉門苦讀而遜于表達,顯得有些木訥呆滯。沒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學生氣太濃,不善于與人打交道,不注重起碼的應酬禮節,這樣的智商能力再強,如何適應今天復雜的社會?現在,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互聯網時代的飛躍進步,電腦、手機等的普及,連學校的社交方式也在悄悄地改變,過去圍在操場上吹拉彈唱聊天暢談的學生,現在可能終日坐在屏幕前了。交際空間的縮小,交際方式的單一,讓本來學習緊張的理工男們有些不諳世事了。
我總在想,如今的清華好像多了點什么,又缺了點什么。多的是一些商業氣的影響,少的是人文精神的熏陶。世風所致,在所難免,有的老師成了老板,有的實驗室也許變成了公司,教師的教學科研也不再那么單純,學生羨慕的是開什么車,掙多少錢。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文的教育似乎不如從前。“怎樣做人”應該是大學教育的靈魂和基礎,是學生走向社會安身立命的根本。人文教養和科學素養如同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只有雙翼健勁,才能相得益彰、觸類旁通,擁有健全的知識體系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培養的人才,不僅要 “會做事”,更要“會做人”,做好人,做有獨立意志、獨立精神的人。目前中國教育普遍缺失的是會做人的高素質人才。
清華,至今在人們心目都是中國最好的工科院校,其實,眾所周知,歷史上的清華,文科的成就毫不遜色,甚至影響更大一些。我了解的清華,是和那些大家的名字分不開的,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著名作家學者朱自清、聞一多、錢鐘書、俞平伯、馮友蘭、梁實秋、林徽因、沈從文、吳組緗、吳宓、潘光旦、金岳霖、費孝通、曹禺等等,可謂鐘靈毓秀,人才濟濟,這些文科教授形成的人文精神為學校贏得了巨大聲譽。1928年,清華大學成立之初便是擁有文法理工的綜合性大學,1946年,清華在原址復校,又設立了農學院。文理兼備,底蘊深厚,一時群英薈萃,名師云集,所謂大學的深厚傳統從來都是由上幾代優秀人物托著的,他們是一個個獨立的精英個體,其精神財富,惠澤后世,傳承歷史。可惜的是,1952年院系大調整時,清華的文、理、法等學院遷出,變成了單一的工科院校,變成了“工程師的搖籃”,其特色的通才教育模式也變成了專才教育。雖然從2003年開始,清華大學逐步恢復了文科設置,但元氣已傷,傳統已斷,短時間內恢復往日的輝煌豈是易事。
清華老校長梅貽琦的名言人們耳熟能詳:“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如今的清華,大樓林立,而大師鮮見,院系增多,規模擴大,但人文素養欠缺,學校傳統難繼。清華之大,不應該只大在規模和面積上吧。深邃的文化底蘊,不能只在碑亭塑像和書本中尋找吧。清華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還有許多路要走,這其中,發揚人文精神,找回文化自信,強化綜合素質,是勢在必行的重要課題。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