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收獲》 | 劉小波 時間 : 2018-07-11
分享到:
張平的新作《重新生活》是一部主題十分鮮明的作品,就是反腐敗,作者對腐敗的態度在后記中流露得尤為明顯。在反腐倡廉的時代背景之下,這樣的書寫容易滑向一種圖解政策之作,或者成為一部蹭熱點的作品,但張平很好地把握了尺度,小說關注民生,也對腐敗問題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這與他一直以來耕耘此主題有關,其實他是最早一批涉及這樣題材的作家之一。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抉擇》出版后就被評論道:觸目驚心,蕩氣回腸。
真沒想到一本書竟會給我這么大的震撼。閱讀這本展示親情友情情情難舍、正義道義義義為艱的反腐力作,給人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所提供的觸目驚心的閱讀快感,給人反腐文學的巨大力量在于對腐敗的深刻理解和無情剖析,可謂中國當代反腐小說的扛鼎之作。《法撼汾西》《國家干部》等作品也與反腐相關。
《重新生活》仍是反腐主題,但更深層的是,他的作品體現了一種民生情懷,這是一種為人民的寫作。與此同時,他的作品尋找出了一種腐敗的源頭,即民眾也需要為腐敗買單。
從魏宏剛被帶走后大量人的關注以及事情坐實之后人們的譴責討伐描寫可以看出,這些人不過是在為自己尋求解脫甚至尋找新的靠山。小說還用大量的筆墨描寫書記在位時綿綿受到的優待,就連小區旁邊賣早點的師傅都爭著為她準備早餐,且“專座專吃”。這樣的書寫其實是影射了一種不健康的社會風氣:崇官媚官,而正是有了“觀眾”的喝彩,“表演者”的表演才會越發精彩。當然,這些荒誕行為的發生本質,還是與權力和資源分配不公有關。
小說中延門市委書記魏宏剛在位時幾乎搶占了一切優質的教育資源,他姐姐的女兒綿綿都被全市的重點中學重點班搶著要,學校領導、班主任都用盡心思地讓她當班干部、校干部和全市的三好學生,甚至到了當地的高校在她沒參加高考之前就已經開始搶奪她了。可是魏宏剛出事之后,一切都變了。
班主任的行為尤其具有代表性,最終綿綿承擔了她這個年紀不該承擔的東西。而且最應該讓人深思的是,這些教育資源最后又跑去哪了呢?是被公平分配,還是又被另一個魏宏剛搶占了呢?作者通過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敘述,指出存在的問題,具有相當大的警示作用。可以說這是張平小說被深埋在海里的那一部分冰山,有待進一步開掘。
張平的小說極具人民性,且多以底層關注出發。從視角的選擇也可以看出,《重新生活》以一個普通百姓的視角,來書寫高官被調查之后整個家族的故事。作者寫腐敗,其實也是在寫普通百姓的日常。螻蟻們的生存現狀如何,有誰投去過關切的目光?作家或許是投去目光最多的一類人。《重新生活》在書寫腐敗的同時也塑造了底層人物的生存群像,綿綿在失去靠山之后,就會成為一個普通的學生,這樣就會受到一系列的困擾,這正是絕大部分普通人每天都面臨的困擾。魏宏剛的姐姐魏宏枝、姐夫武祥、母親、侄女綿綿、兒子丁丁這些人只是一群有著自己酸甜苦樂的普通人,雖不是一群出淤泥而不染的例外者,但也不是“罪人”和“惡人”,他們的生活曾因魏宏剛的步步高升而充滿榮耀,也因魏宏剛的落馬而墜入深淵。尤其是綿綿高考前遭遇延門高中“驅逐”,何處才能就讀?說到底,綿綿仍是最底層的個體,她的遭遇貫穿始終,也有作者的良苦用心。
《重新生活》在反腐書寫的同時,聚焦的是教育問題,這是當下民眾最為關注的點之一,無論是減負、學區房、補課、高考還是家長的陪讀、焦慮,都觸及了每位個體的痛點。
小說從頭至尾貫穿的一個人物就是綿綿,從被父親打耳光到最后承受巨大壓力,在決定存留問題的模擬考試的考場上安然入睡,父親不忍心喚醒她,似乎在說有比考大學更為重要的東西,但是否真正被認可不得而知。
當下有很多小說涉及教育主題,比如魯引弓的《小舍得》將家長的焦慮與子女的壓力書寫得入木三分。文學對教育的關注來源于民眾對這件事的極大關注,而教育走向這樣的局面不得不引起應有的思考。張平常說他的作品就是要寫給那些最底層的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將為他們而寫作,這也是他作品關注民生與百姓最好的詮釋。
張平的小說關注高官,也關注所有人,描寫人類共同的困境。《抉擇》中的高官們,也不是底層,但是這些人物同樣面臨一系列困境。《重新生活》的官員們,很明顯這時候他們都不再是底層。
《重新生活》也有惡的書寫,但是這些人物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作家并不局限底層書寫,《重新生活》中的官員們及其家屬,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講都不是嚴格意義的底層,但是他們的境遇又如何呢?說到底似乎和底層無異,這是作家的高明之處,解構了層級的劃分,而是以平等之心對待每一位個體。由此觀之,并非將底層獨立出來,而是書寫了每一個人的生存困境,如何應對生存、世界、自我。
現實批判書寫是近幾年長篇小說的主要特征。作者介入現實并不僅僅是呈現,很多作者都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對現實進行了不遺余力的批判,反腐題材是現實批判書寫重要的一分子。
周梅森的《人民的民義》將反腐小說的創作推向了一個新階段,隨著同名電視劇的播出,關于反腐題材的作品也火起來,從高官到底層官員的腐敗落馬都有所展現,通過對腐敗現象的批判,作品對人性也進行了深度開掘。近段時期有很多作品也涉獵于此,如李佩甫的《平原客》,楊少衡的《風口浪尖》,錢佐揚的《曇花》,馬笑泉的《迷城》,李駿虎的《浮云》,紅日的《駐村筆記》,劉震云的《吃瓜時代的兒女們》等,這些小說將看似不相關聯的故事用腐敗現象這一條線串聯起來,既有底層書寫,也有腐敗現象的描寫,還有人性惡的批判,在現實與荒誕的統一下所指的問題都很具體。
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書寫官員腐敗的同時也在反思普通民眾,反思腐敗滋生的土壤。現實批判很多時候與人性探詢密不可分。幾乎這些小說最終都將筆觸伸向了人性深處。
反腐書寫最終仍然是探討人性的基本問題,這是亙古不變的話題,《重新生活》也書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與復雜的人性。在對官員腐敗書寫的同時,也對某些普通人的意識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尤其是對那種崇官、媚官的形象刻畫十分到位,在位時的擁戴與出事后的情形截然相反,這些人都是出于一己私利的目的而非正常的交際。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與樹倒猢猻散的描摹引人深省,貪官可恨,看客也不省心。由此觀之,民眾的啟蒙和劣根性的批判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
“重新生活”只能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很多錯誤無法彌補,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而這樣不可逆的結局的存在就更需要警示個體不要犯錯,警鐘長鳴。腐敗落馬后的連鎖反應對無辜人員的戕害更深,舅舅在位時,綿綿雖然受到了多種優待,這并不是她的本意,但是她卻因舅舅的落馬受到了牽連。張平在對魏書記這樣的高官書寫的同時,也花費了大量的筆墨書寫一般民眾前前后后的嘴臉,這是不可忽視的。魏書記出身卑微,小說描述了他在姐姐的幫扶下求學,到一步步打拼走上仕途,官越做越大,但是為什么會一步步走向歧途,這更應當引人深思。
李佩甫在談《平原客》的時候提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來,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列車在高速前行,在人人“失重”的巨大變化中,前方已失去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腐爛是從底部最先開始的,可以說是全民性的。這種腐敗“全民性”的提法可謂一語中的。而這也正是作家們在批判官員的時候不忘批評民眾的緣由。
只有對人性弱點的合理規避才能真正杜絕腐敗的滋生。讀罷作品,每位個體應該反思一下,是否仍有走捷徑謀私利的念頭呢?總之,作家們的書寫最終還是落到對民生的關注,對普通人的關注,對公平合理的生存環境的企盼,對健康有序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上,這正是所有人共同的夢想,但也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努力。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