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馮秋子 中國作家網 2018年07月18日 時間 : 2018-07-18
分享到:
我認識文冠果樹很晚。去年4月見到它之前,在耐嚴寒、耐干旱、耐瘠薄、耐鹽堿的中國北方,它已經扎根、伸展了上千年,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不知道文冠果樹的樹種是從北方的沙土地、黃土地、黑土地里自行修磨錘煉而成,還是從南方、東南方的哪里隨風飄散至北方,或者由人攜運北上。
它在陜西、山西、河北、內蒙古、寧夏、甘肅、河南、河北、山東及蘇北地區蔚然成立,其中在陜西、山西、河北、內蒙古,文冠果樹相對集中。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的凍土地、鹽堿地、戈壁草灘、蠻荒沙地,滋養不了多少物種,卻能提供給文冠果樹需要的補給與支持。于是,在人們跟文冠果樹發生聯結前,它已被北方寬敞的平原、曲折的溝壑和沉緩的丘陵、甚至草原接納下來、蓄積起來。
少有洪澇的北方,日照時間長,有適宜文冠果樹生長的土壤和氣候條件,而文冠果樹根性深、主根發達、萌蘗性也強、生長速捷,它就那么安營扎寨,開始了歷久彌新的漫漫旅程。北方的勁風,吹拂著文冠果樹如孩童掌心大小的果殼。那果殼成熟、開裂,20顆左右花生米似的果粒,跌落下來,然后應“地母”之約,文冠果的種子出行游歷,廣為分布。
在陜西淳化、山西晉北、內蒙古東部的赤峰及中部黃河以南以東地區、甘肅鎮原和靖遠、遼寧建平及河北邱縣等地域,遺留下數百年、上千年文冠果樹的活標本,老樹新花常開不敗,成為中國北方臨風沐雪,抵沙、抗蟲、耐旱、年復一年順利越冬的稀罕植物。
文冠果樹自然移植的過程,在宋代名將楊宗保“穆柯寨三取降龍木”的故事中被神化,至此民間盛傳其樹,名之“降龍木”。因文冠果皮開裂時候外形酷似舊時文官的帽頂,故得名“文冠”。歷代文人墨客被文冠花果打動,揮就詩章詞賦傳誦至今。在民間,另一些關于文冠果樹的故事也真實地流傳著。
河北省邯鄲市邱縣梁二莊鎮劉段寨的劉書田家的院子中,生長著一棵有二百多年樹齡的文冠老樹。劉書田眼瞅著這棵老樹一年又一年起果落花滾籽,而有記憶以來的祖屋院場因老樹清香不歇,于是信念油然而生:一代代傳吧,人在、它在;人在,讓它好著。
文冠果樹進入到古今人們的心里,也是自然使然。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農政全書》中記載:“文冠果生……荒野間……樹高丈余,葉似榆葉而狹小,又似茱萸葉而細長。花開仿佛似藤花而色白,穗長四至五寸。結實狀似枳谷而三瓣,中有子二十余顆,如皂角子。子中瓤如栗子,葉微淡,又似米面,葉甘可食。其花瓣甜,其葉微苦。”同代文士陳吳子所著《花鏡》講:“文冠果,樹高丈余,皮粗多砢,木理甚細,葉似榆而尖長,周圍鋸齒紋深,春開小白花成穗,每瓣中微凹,有細紅筋貫之,子大如指頂,去皮而其仁甚清美。若遇旱年,則實秕,小而無成矣。”同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文冠果”:“性甘平,無毒,涸黃水與血栓。肉味如栗,益氣,潤五臟,安神養血生肌,久服輕健,百年不老。樹枝煎熬膏藥,祛風濕,強筋骨。”
文冠果樹千花一果,有益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體質健康,實用價值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千百年后的今天,終于被一位叫做李高英的有識之士放在心上,人們說,他是為文冠果樹而生的。他和同伴對文冠果樹的認識、研究逐步深化以后,加大了科學種植和開發的力度,科學管理的手段貫穿于文冠果樹生長期的每一環節。
文冠果樹與邱縣之緣,成為這一領域的式范和榜樣。邱縣的文冠果樹年年新增,年年往前邁出大步,種植面積目前已達數千畝。李高英的理想,目前是保護好劉段寨那棵文冠古樹,長遠規劃是打造一處人文森林公園。正在建設和完善中的生態園里,一座文冠果樹文化展覽館已落成,展出文冠果樹果葉實物、產品、生長期不同階段的圖片及影像視頻等相關資料。通過他的不懈努力,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喜愛上了文冠果樹。
那棵文冠果古樹,映照了劉段寨的古往今來,也映照了邱縣這個農業縣古老卓越的歷史。想當年,面對日本侵略者,邱縣的父老鄉親和他們的子孫兒女紛紛走出家門,擔當起抗戰救國的責任,和侵略者浴血奮戰,付出了慘重的生命代價。邱縣抗戰英烈的名字,我數了多遍也沒能數完全。而那株滄桑粗烈的文冠老樹,又何嘗不是邱縣生生不息的見證。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