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散文 時間 : 2019-01-29
分享到:
——劉 克 邦 散 文 論
劉克邦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對文學情有獨鐘。幾十年來,豐厚的社會生活閱歷在他腦海中儲存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劉克邦的童年,是與母親一起度過的。在此期間,他父親遠在他鄉,是母親對他百般呵護。父親身遭厄運,給母親帶來了巨大痛苦和壓力,但母親堅韌地與命運抗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作為“老師”,她嘔心瀝血,盡職盡責,把畢生精力獻給了落后的鄉村教育事業;作為母親,她給兒子以無微不至的關愛,培養兒子的學習興趣,教育兒子為人處事,引導兒子朝善良、誠實、正直的方向成長。事實上,人生在世的過程就是歷經苦難的過程。的確,一個個苦難勾畫了劉克邦成長的軌跡。遭歧視、受欺負,拾糞、割草、看牛、挖土、澆地、插秧、扮禾、修堤,當過鐵匠,搞過搬運,各種體力活都干過,還常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苦難的酸楚和生活的無奈,不僅沒有壓垮劉克邦,反給了他頑強斗爭的勇氣。早年艱苦的歲月,是他人生的一段重要閱歷,他把這種坎坷經歷變成了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i]特別是父親的憂國憂民情懷,對劉克邦的一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苦難的經歷,使劉克邦深諳平民百姓的艱難,理解他們的善良、純樸和與世無爭,因此與平民有著一種割舍不斷的情誼,以致后來在有了一定的身份和地位之后,依然不忘自己的人生準則。近年來,他將這些素材演繹成了一篇篇具有高度藝術真實且耐人尋味的散文作品。2011年獲得第四屆毛澤東文學獎的散文集《金秋的禮物》,“以最質樸率真的筆墨,還原日常生活的豐厚質地,發掘平凡生活中的溫暖詩意,謳歌尋常人物心靈中的真善美。他的散文是對生活的溫情觸摸,有對人性的細膩描寫,有對人生的寬容理解,有對倫理道德的敬畏與堅持,表達了人類對美好與溫暖的永恒追求。”[ii]2014年獲得第六屆冰心散文獎的散文集《自然抵達》,貼近常人的心靈和生活,充滿著我們這個社會所稀缺的正能量。總體來看,與某些追求綺靡和華麗的散文相比,劉克邦散文呈現著真誠的情感、質樸的語言和清新的文風,充溢著平民化敘事的魅力。
我們知道,平民敘事是指作家以平民化視角敘述與日常生活經驗息息相關、貼近現實的人和事, 將真實、自然的百姓生存狀態生動地表現出來。劉克邦早年生活于社會底層,熟悉并體驗過底層平民生活的艱辛,他在散文創作中選擇平民化敘事。他用淺白平易的語言,描寫平民的生活故事,演繹平民的喜怒哀樂,從而顯現出濃郁的平民化敘事特征。而散文的平民化敘事自然離不開散文的真實,而散文的真實既是對外在世界描摹的真切,更是人內在情感世界的真摯,情感的提升增添了散文的韻味,這似乎也構成了劉克邦散文內質美的又一個重要原因。他的散文作品中不少真實和生動的細節描繪,常常統領于思想和情感之中。當散文的情感漫過細節和思想的盤結,便可能獲得一種更為合理的表現形式,這就使得他的文章的思想不再艱澀,細節不再瑣碎,情感不再泛濫,創作達到了一個較理想的狀態。
一、人性書寫的堅守
劉克邦寫普通人的生活,無論是觀照的視角還是情感的抒發,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別是他的記人敘事散文無不氤氳著一種對真善美的堅守和追求,其筆下的人、事、物,總染上一層溫馨的人性美的暖色。他的作品飽含著對家人、同學、鄰居、同事的熱愛,充滿對路遇的友善和對上司領導的感恩。作家總是將細膩的筆墨探進人性的縫隙,挖掘瑣碎鮮活的生活。
《飄香的魚湯》中的妻子為支持“我”的工作,為“我”日夜操勞,默默地奉獻了自己的一切,這篇散文以工筆的手法勾勒妻子的形象:“她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在我心中熊熊燃燒!她愛孩子,愛丈夫,愛生活,更以一顆善良、寬厚、仁愛的心對待生活周邊所有的人。在我記憶中,二十多年來,她從未與人紅過臉、吵過架,計較別人的差錯得失,或在人前背后說三道四、搬弄是非。她的品行和氣度讓我欽佩,潛移默化深深地影響著我,使我從中學到不少的東西。”這些樸素的話語中浸潤著作者對妻子深切的愛,是的,從當初沖破父母的阻力而一定終身,到初建家庭的艱辛,再到教育孩子的長大成人,夫妻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經歷了20多年的風風雨雨,作者的愛情正如這飄香的魚湯,在歲月的文火慢熬下濃情四溢。親情是真切的,是凝重的,也是理性的,《一對金戒子》寫兒子的細心、明理、懂事,小小年紀就理解了父母養育的不易,懂得該怎樣去感恩父母。《羅盤的主人》書寫的是兒時的伙伴廖傳祿,雖然與“我”曾因誤會而產生過隔閡,但他在危險時刻毫不猶豫地救了“我”的命。作品回憶了兩人之間至真至純的情誼,在平和的敘寫中蘊含著對童年伙伴的無限思念。《六娭毑》寫的是鄰居六娭毑在妻子生產住不進醫院的關鍵時刻,熱心相助,她拖著病體,與“我”一起,用擔架把臨產的妻子抬到醫院,讓兒子得以順利出生。文章表現了六娭毑的熱情開朗和樂于助人的高貴品質,傳達了百姓的淳樸和善良,讓讀者感受到了一種現實人生的美好和溫暖。《出差途中……》記述了中巴車上素不相識的姑娘在“我”尷尬的時刻出手相援,讓“我”和同事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善意和陽光,細膩的文字,真摯的情感,謳歌了平凡人生中普通民眾的心靈美。《老處長》寫的是“我”早年的上司,一位曾擔任過中層領導的長者,他是一位南下干部,為人正直,工作認真,原則性強。“我”從事財政紀檢監察工作多年,因愛憎分明,辦案得力,有幸受到老處長的賞識和提拔。然而,老處長自己常常出差坐公共汽車,在位時從不吃請,真正做到一生廉潔。而在他退休以后,我與同事想共同辦一桌酒席,為老處長祝壽。沒想到,老處長竟然欣然應允,而且攜夫人、子女如約赴宴。讀者在此感受到的不僅是老處長那無私的領導風范,而且也看到了老處長作為長者的寬厚、淳良的人格魅力。
二、悲憫情懷的流露
悲憫情懷是文學的基本情懷,這是指作家對外界、對生命,有一種憐憫的情懷。心系蒼生,關心他人;懂得付出,知道感恩。劉克邦曾多次提到自己喜歡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些現實主義作家和作品,尤其喜歡他們的“本色”書寫,喜歡他們“為人生”的平民化寫作,喜歡他們描繪包括城鄉勞動者在內的普通大眾的人生![iii]作家曾有過一段苦難的童年、少年生活,這一段生活讓他深刻體會到了作為普通人生活的艱難,這一段經歷后來成了他彌足珍貴的人生財富,同時也深化了作家的平民意識,加深了他的恤民情懷,這也使得他的散文無不以誠摯的情感和態度書寫平凡的人事,觀照老百姓的悲喜歌哭。那種涌動在作家內心深處的平民意識成了他創作的一個重心,如《芙蓉路上的邂逅》《下鄉記》《一段友情的波折》《“蔬菜”與“花樹”》等散文,寫了擦鞋的女人,貧困鄉村的農民,舊時的朋友,單位的司機,寫他們的誠實與淳厚、寫他們的勤勞與艱辛,寫他們的虧欠和歉疚,寫他們的牢騷與義氣。《芙蓉路上的邂逅》寫的是“我”跟一位擦鞋女的故事。在每天的上班途中,“我”見那個擦鞋女子情形可憐,便主動將自己的鞋子專門交給那女子擦拭。一次,“我”把裝有各類證件和票據,還有不少現金的皮包掉在擦鞋的地方,而后居然有好多天找不到她了。正當“我”急得有點懷疑她見錢眼開時,她在我經常路過的地方找到了我,她急切地呼喚著“我”,氣喘吁吁地把皮包交到我的手中,見我掏錢感謝,她卻轉身跑了。原來,當初,她發現“我”遺落的皮包時,“我”已走得很遠了。恰好第二天她兒子又生病住了院,抽不開身,無法聯系“我”,因此在許多天以來,她一直在這里守株待兔似的等“我”。文章贊美了擦鞋女的忠厚和誠實,同時也不自覺地流露了作家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憐愛和關懷。《一段友情的波折》記敘一個久遠年代的朋友,他因為要操辦婚事借了“我”多年積攢的120元錢,但就在我考學后急需用錢的時候,他卻又避而不見。多年以后,“我”與朋友久別重逢,朋友表達了他的歉疚,“我”對朋友當年的苦衷及做法也予以了諒解。《下鄉記》寫的是“我”在獲得提拔后去偏僻落后的桂陽縣浩塘鄉掛職鍛煉的經歷,作品生動地記述了“我”與鄉鎮領導及村組干部群眾以心換心、送水、辦電、開閘、拓荒等故事情節,并描畫了一系列的感人畫面,演繹了下鄉過程中的曲折艱辛,字里行間,讀者看到了“我”作為一名公務員的扎實和細心,一名年輕領導干部不畏艱難、為民造福的赤子情懷!《“蔬菜”與“花樹”》里的文哥生性怪僻,脾氣倔強,自由渙散,放蕩不羈,他在機關大院花圃里擅種蔬菜,搞得大家敢怒不敢言。曾有領導找他談過話,他根本不當回事。作者作為單位的主管后勤領導,不但沒有責備文哥,而且以平等友好的態度,邀請他去一家農家樂吃飯喝酒,這使得身份卑微的文哥感激涕零,便主動提出不種蔬菜了,最終還機關大院以整潔、干凈而美麗的環境。“我”如此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靠的就是理解和尊重下屬,靠的就是以普通人的情懷尊重人、打動人!
在現實生活中,劉克邦是一位性情中人,他容易引情動性,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論看電影,還是看電視,遇上傷心的片段、動人的情節、悲壯的故事,很容易觸景生情、產生共鳴,經常弄得熱淚盈眶,抽泣不止。曾經有一次,他陪國家財政部、教育部領導到湘西鳳凰考察調研,當他看到山區老師生活與工作環境極端惡劣的時候,他聯想起自己父母親當年生活與工作的艱苦,聯想起鄉村教師的不易,在中央、省、州、縣、鄉多級部門領導和同志在場的會議室,他在匯報工作講話時,竟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而失聲痛哭起來。盡管事后他曾為此十分懊悔和沮喪,覺得自己過于失態,但教育部領導卻悄悄地對他說:“湖南財政有你這樣重情重義有感情的人分管教育,這是我們教育系統的福氣!”
三、“自我”形象的率真
有學者認為:“民間精神就是指作家自覺的選擇、繼承和發掘民間文化所產生的一種文化意識形態。文學作品的民間精神是指作家基于民間文化及其傳統,融構了作家的審美理想和時代精神所形成的一種審美底蘊和價值取向。”[iv]劉克邦在平實的文字里,常常借助“自我”形象的刻畫表現對普通民眾生存狀態的關注,進而流溢出濃厚的民間精神。
有道是“文如其人”,透過劉克邦質樸簡練的文字,讀者不難看到一位自然率真、淳樸厚道的主人公“自我”形象。這個形象既品質純良,又好學上進;既克己敬業,又情懷磊落、一身正氣!總體來說,劉克邦一生是幸運的,他幾乎在每一個重要的人生節點上,都有恩人和貴人相助。“我”十歲那年,喪母后只身獨處,形同孤兒,吳老師待“我”如子,在物資極端匱乏的年代里,他把好吃的留給“我”。可是,在后來的“文革”運動中,“我”卻被人利用,糊里糊涂地上臺批判了吳老師,這件事直讓“我”悔恨終生,后來,“我”曾極力尋找過吳老師未果,“快四十年了,這件事一直無法從我心中抹去,始終像一塊巨石重重地壓在我靈魂的深處……”《吳老師》這篇散文里,作家真誠地解剖和反思自己,表達著自己深深的自責與愧疚,凸顯了作家光明磊落的情懷。劉克邦早年的磨難和經歷,鍛造了他寶貴的百姓情懷,使他充滿一顆感恩和回報社會的心。《生死之間》展現了一位“舍己救人”的純樸青年形象。30 多年前,“我”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冒著嚴寒救出兩名落水兒童。作者寫道“有此生死一遇,心靈受到凈化,人格得到提升,精神實現了升華”。《車禍現場》寫在偏僻的公路上遭遇一次重大車禍,“我”毫不猶豫地參與救援,并動情地呼吁和懇求周圍的民眾一起來救人,信守了作家一貫堅持的“受社會恩澤,必盡全力回報社會”的心愿和諾言。作家身為人民公仆,清廉自守,勤謹敬業,這一品質在《下鄉記》中表現得比較充分,作品讓讀者看到了一位為人謙遜、敬業愛民、工作踏實、善于思考而且卓有成效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形象。難怪當時的黨報稱贊:“他真像土改那時的好干部!”
劉克邦在現實生活中善待朋友,《羽毛球拍子》一文寫到朋友李總送我一塊“專為國家羽毛球隊赴雅典參加奧運會特制賽拍”,省羽毛球中心主任主動要求“替我到羽毛球中心上線”,但從此這個拍子就一去不回了。對此,“我猜想,有可能他確實工作忙,一時粗心大意給弄丟了;也可能他是內行,喜歡這球拍,‘貪’為己有了”。作者在此文的結尾說:“不管是什么情況,我想,我不怎么打羽毛球,自己也就是一點業余愛好而已,這拍子如果真有所值,放我手中,豈不是浪費?假如真為他所掌握,不正是戰士握槍,物盡其用了嗎?若如此,我為何還要去追回它呢?”從這些議論和感慨中,我們可以看出“我”的仁厚與寬容來。
四、哲學意蘊的凸顯
散文是一種形而上的藝術,講究境界和品位,劉克邦的散文無不是“以品立文”,幾乎每一篇都表現了一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高度,表現了作家的悲憫之心和高尚情操。
在中國文壇先后盛行過“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和“尋根文學”等浪潮以后,這種真實的平民化敘事與書寫似乎成了一個被淡忘的視角。作家扎根湖湘文化沃土,歷經了世事人生的滄桑磨礪,充滿了對社會、對文化、對民族、對世界的深刻思考,他常常以深邃的目光去審視自己走過的足跡,時不時發出一些精辟的震撼人心的感慨和議論。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和物欲橫流的滾滾紅塵,劉克邦選擇了默默地觀察和思考,在普通平凡的生活中,他常常發現和體味到現實中一些令人心弦震顫的東西,感受和領悟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美妙情懷。《一篇日記的“蝴蝶效應”》中,他闡釋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如果你常思常想,常說常做,始終如一,堅持不懈,一次微笑,一次善舉,一次嘗試,一次努力,一次拼搏,則有可能產生更大更廣的影響、更深更遠的效應,有時候甚至改變你的命運,壯麗你的人生。”《“蔬菜”與“花樹”》以情感化了單位的“刺頭”文哥,讓工作難題迎刃而解,表現出親民、愛民的領導作風,也表現出“我”解決工作中現實難題的高超技巧,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感嘆:“每一個人,不論富貴貧賤,也不論職位高低,都有他自己的人格尊嚴,都有他自己的希望和追求;人與人之間,還是應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平等相處,真誠相待,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才可實現社會文明的真正進步!”劉克邦的散文通常就是這樣,將議論與敘述描寫相結合,讓要講述的道理有所依托,絲毫沒有給人有說教的痕跡。《由“踮起腳尖”所想到的》這篇文章從日常生活出發,發現和檢討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結合自身的客觀實踐,在關鍵時刻如能“踮起腳尖”努力拼搏一把,就有可能取得人生突破,從而實現人生的最大成功!在《“天堂”與“地獄”》一文中,作家既看到了美國現代文明的繁華,也見到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造成的災難,強烈的現實反差,引起了作家的深沉思考:“在這個世界,對與錯,是與非,有時很難說清;美與丑,善與惡,有時變化在一念之間;陽光與黑暗,‘天堂’與‘地獄’,有時僅有一墻之隔。有誰知道,與你臨面相照、笑容可掬之人,或許就是心懷叵測、暗藏殺機的恐怖分子……”如此將事、情、理三者渾然一體,提煉出自己的看法和思想,使文章具有思想的張力,在激情揮灑過程中散發出理性的光芒。
五、樸實文風的追求
在當下紛紛擾擾的世界里,劉克邦以他沉穩老練的筆調,不動聲色地描述著對現實生活的關切和眷戀,記錄著市井小民的悲歡,寄寓著他堅韌而智慧的人生感慨。作者相信,“藝術的感動來自各種表現形態,在我看來,樸素就是一種最有力量的感動。”[v]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很少浮夸,沒有濫情,作家崇尚自然淡遠,張揚良知和正義,文章頗顯精致和節儉,其散文語言明白曉暢,質樸而富有感染力,這或許就是人們所說的“人情練達即文章”的緣故吧。作家以坦蕩的赤子情懷,以本真的民間立場感動著讀者。他筆下出現的各類普通人物,通過作家平實的敘述,無不讓人感覺到人世的溫馨,那芙蓉路上帶著孩子擦皮鞋的女人,那尷尬旅程中出手幫忙買車票的女青年,那平江熱土上的勤謹工作的英雄們,那財經戰線無私奉獻的“衛士”們,還有一身傲骨的青年作家和乖巧懂事的小男孩等等。
劉克邦的散文承接湖湘大地的氣脈,汲取人間大愛,書寫人性光輝,構成當下文壇一道奪目的風景。那些記述過往人物的文章,寫得從容、自然,藝術上幾乎是渾然天成,特別是《羅盤的主人》一文具有經典氣質,這篇文章將鄉村少年廖傳祿的耿直、純良、沉郁的性格寫得非常形象生動——鄉村少年的沉郁是因為他生活貧困,后來他能不計前嫌成為“我”的救命恩人,這是他人性本質的閃光。
在寫作方法上,劉克邦描繪人物或追溯往事時,注意將現實與往事交叉和閃換。如,《飄香的魚湯》多次寫到眼前妻子的關心與言行,立即聯想到與妻子結婚以來的點點滴滴,寫到妻子在日常生活中任勞任怨,勤勞而有擔當,和睦相鄰,孝順長輩,為了家庭,為了“我”的事業,她默默地無私奉獻,把妻子的賢良形象表現得清晰而動人!“她信任我,理解我,沒有怨言,沒有奢求,與我攜手人生、同甘共苦、互相勉勵、恩愛有加,一步一步走過來了。”“這時,她站立一旁,像一位卓有成就的藝術創作家,在得意地欣賞著自編自導的一場精彩表演似的,看著我一口一口地喝著魚湯,臉上蕩漾出燦爛的笑容……”又如,在《漫漫風雪路》中,去看望父親時,也同樣采用閃換的手法,將苦難的歷史與眼前的現實穿插,但作者顯然擺脫了“傷痕文學”的窠臼,這些行文技巧嘗試運用,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敘事方法上的努力探索與追求。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