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散文 時間 : 2019-02-14
分享到:
鄙之無甚高見,故為拋磚。
散文忌同質。
上世紀90年代,我翻檢自己的作品,反省自己的創作,發現不少作品同質循環,其內容無外乎為故鄉,親友,山水等等,雖說其間也有一些心血之作,自我感覺有新的發現,新的體驗,新的情緒,但細加琢磨,這些作品,若囊括其要義,大抵是愛故鄉,思親人,戀山水諸如此類。雖說作品也有存在的價值,但自我循環,同質書寫,久之則成了不斷重復,失去新意。就像一個跳高運動員,不斷在同一高度上跳躍,盡管每次越桿動作也堪稱漂亮,但總是無法超越自我,其跳躍次數再多,也為枉然。此后,我每每告誡自己,少一點重復自己,多一點開疆拓土。如無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寧可少寫,或不寫。
散文忌濫情。
情為散文之根,根深方可葉茂。但作為藝術表達之情,不是越濃越好,而是需要把控。缺之,則索然寡味。過之,則虛情假意。散文之情,有自然生長之情,也有矯揉造作之情。感情發乎自然,動人且引發共鳴。為文造情,惺惺作態令人作嘔。虛情,不可取也。情感太烈也不可取。藝術之妙,情感表達往往深藏不露,融合于人景物事之中,撥動你內心的情弦,即所謂“于無聲處聽驚雷”。朱自清先生筆下的父愛,無一字喧泄,無一聲贊美,他只用筆寫微胖父親的身軀翻越欄桿為我送桔,轉身而默默離去的背影。讀者至此,定然會淚眼婆娑,心旌搖動,情不能已,深深的父愛叩擊人心。魯迅先生反映北平生活的單調與沉悶,取景達情,堪稱絕妙,寓所的庭院中,除了一棵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惜墨如金,但厭倦孤寂之情躍然紙上。而當下,已難得有如此煉意傳情之筆,倒是濫情之作不在少數。濫情也有幾種,一種為虛情泛濫,此為惡俗,應屬人人見而誅之。一種為小事大情,區區小事,卻激情澎湃,顯得非常滑稽。還有一種為無節制用情,如放山跑野馬,一任飛踏,前人有言,感情太烈,容易殺伐詩意。散文同此一樣,用情過度,反倒使文章顯得淺薄。
散文忌無道。
文以載道,是句老話了,但老話未必可以輕視。唐宋古文運動就是高舉這面旗幟,文章合為時而著。韓柳歐蘇,身體力行,涌現出那么多光焰萬丈的杰作。千年以降,我們制造出那么多理論,但杰作幾何?
無道之文,無文之道,都不可取也。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而無道,又怎么能期待其行之久遠呢?所以,這二者相輔相生,互為表里。
道者,大可家國之情懷,天下之擔當。小可一己之感受,方寸之體驗。凡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益,言之有趣,皆為道者。黃鐘大呂,時代之應有之聲。小橋流水,生活之閑情雅致。文不僅載道,也可與道融為一體,劍與鞘,鞍與馬,二者互補,互襯,方顯出英雄本色,壯士情懷,此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分也。
筆落紙上,應該有一份責任,有一種情懷,有一種追求,有一種堅守。心中有道,就會為世道人心做一點有益的事,以不負筆墨,不負時代與人民。
面對2017年度會員作品集,面對作品集中那么多優秀的作品,本應循例說一些鼓舞的話,而時下又崇尚自我表揚,而我卻覺得老話題應該打住,在世俗之中發出一點不同的聲音,可能更有助于我們的成長。我之所言,不一定對,卻是發自肺腑,算是不斷警示和告誡自己,也是奉獻給諸君以求指正。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