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散文 時間 : 2019-05-30
分享到:
微雨,山溪水聲訇然,沿曲曲折折山徑,便將你引到了妙音寺。在山下時,云霧飄飄蕩蕩,把山巒涂抹得隱隱約約,就有些亦仙亦凡的景象。
20多年前,新邵友人曾陪我來白云巖,沿溪攀行,蜿蜒曲折后突見一平曠之地,一廟宇凸現眼前,墻垣斑駁浸漬,苔痕點點,顯現年深月久。山寺雖小,卻梵音裊裊,香火旺盛,僧尼告知,南宋年間寶鑒和尚云游至此,見山有奇景,便披荊斬棘,窮數年之功修建此寺,寶鑒后坐化如斯。據此推斷,廟宇已有近800年歷史。
那日大暑,我們走得大汗淋漓,寺中僧尼,甚為熱情,端上各種素果山珍招待,又捧上清茶一壺,以碗盞斟上,未飲便覺一股清香襲人,引頸一碗便覺腹內燥退,而后細啜慢品,更覺甘冽如泉,香遠溢清。禁不住叫了一聲,好茶!
僧尼告知,此茶為山中野生,每年春芽時,僧人便于深山中采擷。他們只采供一年享用的便停止,然后自制,收藏,供年內自享與招待客人。此茶葉闊形似桂花樹葉,自然發出丁香之芳香,故名之桂丁,是湘茶上品,明萬歷年因其妙華而列入貢茶,民國后停止歲貢,桂丁一度隱形江湖,只有山寺中,仍年復一年,以古法自制,未有間斷。
歲月不居,人事皆非,20多年過去,記憶已經非常模糊,就連桂丁茶也有些讓我淡忘了。當20多年后這個春天,我冒著斜風微雨重上白云巖,在記憶的天幕中尋覓舊時星星點點時,才知道新邵縣有一對夫婦,正在默默地尋找歷史記憶,續接中斷近百年的寶慶桂丁的歷史遺存。
微雨斜風中,我們駐足于白云巖山腰,周志梅杜邵龍夫婦指著遠處的山巒說,野生桂丁就藏匿于這片深山之中。因為野生,它散落于溝壑崖坡之中,采摘極為困難,最精壯的勞力,一天也不能采摘綠葉一斤。白云巖、白水洞一帶,山秀林深,溪流縱橫,朝露晚靄,云騰霧繞,為天然氧吧,林木吸納天地之精華,繁盛榮華,給桂丁提供了優良生長環境,又因山深林密,人跡罕至,人為干擾極少,自然天成,野趣橫生,健碩而素美。但它藏于深山,隱姓埋名百年,要將它請出崇山峻嶺,重現昔日光彩,談何容易?夫婦二人均未伺弄過茶葉,但一次與桂丁茶的偶然邂逅,讓他們義無反顧投身其間。在與他們的交讀中,我感受到這對夫婦對寶慶桂丁的前世今生有深入了解,尤其談及產業化,談及產業扶貧脫貧,談及振興鄉村時,他們都有明晰的構想。
這對夫婦對產業扶貧有更深入的思考。農村脫貧,尤其是山區脫貧,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即使脫貧了,如果缺乏穩定的產業支撐,也同樣可能返貧。正因為有家鄉情結,周志梅決心找到一項既有廣泛市場前景,又可幫助鄉親們脫貧、止貧的產業,僅兩年多時間,在著名茶學專家劉仲華教授的幫助指導下,桂丁茶已重見天日,大獲業界贊譽,已列入新邵縣五大產業之一。
風歇雨停,山霧散去,白云巖起伏奔涌的山巒濃綠流動,寂靜的山林懷抱散落的桂丁。那一枝一葉,曾經終老山林;那溢遠的清香,曾經灑落林泉;如今,它將物盡其用,正逢其時。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