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張遠文 時間 : 2020-04-20
分享到:
庚子年的春天,“實然”的塵世,疫情肆虐,“應然”的萬物卻照例草長鶯飛。清晨的陽光,似乎早已胸有成竹,不一會兒功夫,便勾勒出沅江、酉水岸的山脊棱線,起伏如一張弓。幾只早起覓食的鷗鷺,并不逡巡,迅疾掠過薄薄的煙嵐霧靄,如彈射出的箭簇,瞬間沒入上下一白的天光中。幾芥小舟,茸茸的,泊在碼頭的一痕長堤之外。
正在這個時候,收到張雪云剛剛出版發行的“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散文集《藍渡》,于是,非常驚喜的,讀下去,讀下去。
張雪云,其人其文,是我所熟悉的。她,出生在湘西沅陵的藍溪河畔。這條溪,是沅江的支流,彎彎曲曲,清清澈澈,有著層次豐富的藍,天藍、湖藍、寶藍、瓦藍、湛藍、深藍、暗藍。如此藍調眾多的水,從渭溪深處蜿蜒約百里,在藍溪口注入浩浩湯湯的沅江。席水而居多年,她的天賦稟性中自然就有了水的密碼基因,安靜從容,溫婉明媚,一派清雅之氣。她在這條青蒼深黛的水邊,面對大地和事實,鄉土和鄉愁,現在和未來,一點一點地蓄積著自己靈魂的能量,打開素黑的時光錦囊,愉快的邀請每一片有光的風景,從近處的細小、清淺、卑微到遠方的浩瀚、深邃、偉岸,從高處的奔騰、跳躍、喧囂到低處的沉靜、寬博、涵虛,讓流淌在靈魂里的東西,慢慢隨著時間發酵成十分醇厚的感念與思考。
很多年過去,她從這條既大又小,既長又短的藍溪出發,走過大山大水,在光陰深處聆聽,從鄉村到城市,從城市到鄉村,然后再次回到城市,從感官到感受,從感受到思考,讓靈魂的生命接通感官的血脈,讓思想介入生活,用一顆玲瓏的心,一支葳蕤的筆,站在土地與時代面前真誠發聲,讓藍溪、沅江、酉水流淌出的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有風有雨、有幸福也有痛苦的鄉村地理,不僅有了濕漉漉線條分明的輪廓,還有了隱隱綽綽、生生不息的魂魄。清婉樸實的敘述,幽深靈泛的思考,渾璞綿緲的留戀,煙雨微汀的憂愁,似水般淙淙流淌,若山般靜穆厚實,很柔和,很細膩,很溫暖,很質樸,既有局部的精細,又有整體的豁達,既柔情似水,又酣暢淋漓。
秋天的田野,土地很忙,河流很忙,村莊也很忙。而她偏偏愿意忙中有閑,帶著最真誠的生命體溫和文化自覺,將一些越過云層的晴朗,綿延到每一粒種子,每一片莊稼面前。她積著跬步,從一個渡口到另一個渡口,不斷的覓渡、待渡,從此岸到彼岸,用一雙溫婉而又不曾停歇的腳步,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方向、意義和答案。經過的路途,所有的溝壑與裂紋,掙扎與抗拒,刻骨銘心的體驗,咀嚼不盡的韻味,見微知著的思慮,艱辛的幸福,美麗的痛苦,都在她細膩敏感的記憶中,有沉思、有溫度、有靜好、有溫暖、有憂愁,同時還有詩和遠方。
張雪云的散文,字字句句從心里溫溫流出,又幽微靜穆的流回心里去,具著一種明凈的迷蒙,優雅的平衡,心勁的蒼茫,沉潛的隱憂,外向與內省之間,有時如青衣小旦,婉轉水袖間的玲瓏繡線,邁著細細碎碎的步子,一顰一笑一回眸,曼妙出無盡的芳華韻致;有時又如關西大漢,執鐵板銅琵琶,鼓勇而行,邁出鏗鏘大步,渾然出一幅大江東去的壯景。其情懷情思,腔味腔調,化入化出,既安然篤定,一派靜氣,又縱意恣肆,生機蓬勃。不強勢,卻有力量,不姿媚,卻別樣,實在是難得。
平素,她喜歡凝望窗外那條名叫沅江的河流,既預告生生不息,也提挈落花流水。她喜歡在沅水岸邊,一個人站在歲月的拐角處,隔著龍興講寺陳年的月光,尋找水底的故城,期望能夠打撈出一些雞零狗碎的往事,起承傳合的憂傷,并始終相信:一滴水,落在春天,可以姹紫嫣紅;一滴水,落在江湖,可以驚濤拍岸;一滴水,落進命運,同樣可以驚鴻四起。
細草微風岸,她喜歡在鄉村的角角落落尋找那些長在瓜秧上的本事,比如,隨便丟棄的一粒南瓜籽或是冬瓜籽,落在某個旯旮,只要有點烏黢麻黑的土,隔三岔五的雨水,隔不了多久,尖殼殼里就會鉆出兩瓣黃嫩嫩的芽來。端坐在萬物叢生的土地中央,她很喜歡這些寂靜生長的力量,等待的力量,回到故鄉的力量,沐浴情愛的力量,昭示力量的力量,哪怕雜糅那么多的神性和魔性。
《藍渡》以土地河流為經,蒼生萬物為緯,勾勒出一幅別樣的浮云山川畫圖。全書分為四個小輯——席水而居,泊在月光遍地的水途;長歌起處,陽雀子叫了一整天;踮起腳尖,未央的流年剛剛好;微塵蒼茫,一朵雪飄落在云上。字里行間,突顯出一種濃重的鄉土精神和自我意識的表達,通過深沉的凝望,悠長的講述,具著獨有的感念和意蘊,于月迷津渡時,獲取一份柔軟的堅強,疼痛的勇敢,雅潤的力量,并從個體生命的遇見與思慮中,自然而然地上升為一種民族的情結,一種文化的清麗,呈現出在時代快速發展,鄉村振興過程中,對于鄉村人物骨子里堅韌精神的敬重,鄉村風物滄桑之美的固守,彰顯鄉村與城市碰撞融合的生存哲學,心靈軌跡與生命感悟互為一體的智性力量。如此,使得整個作品,有了一絲尋常中的不尋常,可能中的不可能,確定中的不確定。入則五行之內,出則五行之外,形上形下,似乎就有了某種氣質不一樣的靈與象通,物載神游。
《藍渡》中的文化類散文,常常通過不斷的深入,不斷的聯想,不斷的追尋,讓人獲取某種莊嚴、平靜、喜樂和力量,給每一個棲身于它的人,以尊貴,以氣度,以溫暖,以希望。如駐足于“學富五車,書通二酉”的二酉山,她會想到,一個手無寸鐵的文弱書生,用一雙腳、一只船、幾輛牛車贏過了一場烽火,一位皇帝,一個王朝。也許,他這一輩子,只贏過這一天,但卻勝過千年萬年。他是自己的祖先,也是自己的后人,他設計了自己的將來,也繼承了自己的過去,一派斯文,一派靜氣,勝過所有的孔武暴戾,這或許就是文化與文明的力量。在“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岳麓書院,她一邊探賾索隱當年朱張會講與鵝湖之會先賢大儒們的對話,一邊又會想到,斯圖亞特王朝傾覆了,牛頓、洛克、萊布尼茨又在做著什么?
《藍渡》中的哲理性散文,常常寓理性于感性,寓實于虛,寓動于靜,通過不斷的尋求、思索、叩問、救贖,讓人在有門的地方,或許沒有看見門,但在沒有窗子的地方,卻把窗子看見了。在黔中古郡,她沉浸在自己的一場春秋大夢里,那里有她的爭戰,她的城池,她的蒹葭,她的篁竹,她的牧歌,她的愛戀。當沿著沅水一路向東,向東,從先秦走到大唐,從大唐走到現在,她在不斷地詰問蒼穹:哪兒是我的故園,我的家鄉?我是誰?誰又是我?我從哪里來,又該往哪里去?她一直在尋找,在求解,在驗證,顧不得修遠的長路漫漫,也顧不上生死的幾度茫茫。
《藍渡》中的鄉土系列散文,樸實、真誠、細膩,情感深厚,而又略帶憂傷。文學更需要“鄉土”,每個人的故鄉都值得被關注、被關懷、被書寫、被記錄,每個鄉村的命運,都值得被分析、被探討、被審視、被救贖,每個人的生命現場,都不容易。她在鳳凰山上看著對岸的河漲洲,在一枕櫓聲中尋覓消失的烏宿渡,以及遺失在蒙湖的草戒指,她生活生長在這方近在咫尺的水土,試圖破解這塊土地生生不息的秘密。一塊土地,就像一首宋詞,上闕是生命生存的空間,下闕是安放靈魂的棲所。她不斷地在它寬廣的胸膛上四處奔跑,試圖讀懂它的滄桑、蓬勃和嘯響,且在屬于她的土丘上,挖一些洞穴,種上她的希望,還有女兒的夢想,這樣,就可以聽到土地深處鬧騰的生命喧響。于各色各樣的山川風物人事,她看著他們,也看著自己,看著看著,就看住了一片時光,也看住了一片幸福,一片前程。
《藍渡》中的親情類散文,飽含內斂的深情,雋永樸潤,讓人無不動容。父母、親戚、街坊鄰里,斯土斯人,那是她生活、生命與寫作的源泉。老屋雖在,可看守老屋的父親,卻不在了。透過簡略的文字,依然可以看到深潛其中的哀傷。瘦小的母親一個人在陌生的大街,孤零零的來回行走,心里就空空的,仿佛失落了什么。不知不覺中,眼淚又止不住地滑落了下來。還有日漸潦倒的木匠二伯,炊煙內外的六姑、冬梅,甚至阿黃、黑雪等等,都無法讓她忘懷、釋懷。好在,太薄的日子,她不想被一滴雨淋濕,被一場風打敗,她始終保持著堅實的內心,在一個句子的盡頭,領著自己回家,用一塘旺旺的爐火,點亮鄉下每一個日子。
忘川之上,桑梓之下。一半是光,一半是影。好的散文,總有著自己特有的文學指歸,既能蹈大方,又能觀大勢,靜氣、清氣氤氳,重視真誠地建構對美的發現和聯想,于啟智啟美的哲思中,伴著寫作者自身的圓潤、悲憫、叩問、哀傷和孤獨,種一田朗月,守一池清念,傾心、傾情、傾智,結晶一座自己的江山,得大氣象與大自在。這樣,斜月初升時,便會彌漫著一片月光般的神秘,具有一種“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的精神維度,讓人走神,讓人感應,既浮想聯翩,又不可測度。
雪云的散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具有了好散文的特質,情致意緒,往往能隨風寫意,隨地賦形,且始終以生命體證自然萬物,不華麗,不淺薄,不平庸,不浮華,不矯情,不甜膩,沒有脂粉氣。敘寫山鄉風情,用語節制,富有韻律;抒情議論,明凈高遠,蒼涼厚重;浸潤親情,深沉內斂,樸實真誠。整個行文,既有自己抱樸守拙的眉眼俊俏,又有清白厚實的細膩莊嚴,給人一種秋水文章不染塵的清新明亮之感,同心相應,同氣相求,妙諦盡現,頓悟了然,大有忍不住斜伸海棠一枝,輕盈作欲語狀以和之。
張雪云素來冰雪聰慧,早早便知曉“春風東來忽相過,金樽淥酒生微波”的妙處,懂得“簾外雪初飄,翠幌香凝火未消”的韻味,也明白詩書重讀伴雪夜,疏懷淡淡平常心。她也正在試圖探索與處理散文創作過程中常常遇到的大與小、多與少、虛與實、深與淺、變與不變等諸多問題,并立足于當下與未來的判斷,去審視過去那些屬于自己的場域——生命現場、存在現場、生活場、心理場、情感場、文化場、信息場等等,力求做到行文更機智,更靈巧,更圓熟,更真誠,更得體,更有輻射力,得恣肆于安詳,寄清淺于沉淵。在文化的褶皺中,用心體味,用心拓展,用心靈的智慧之光形成自己創作固有、特有的主體性和審美個性。
記得盧梭說過這么一句話:“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想來,世間眾生,無不是光陰的囚徒,每每耳鬢廝磨的,既有不幸的饋贈,又有不堪的成長。一只麻雀,選擇了一粒鄉村。鄉村的日子有多長,麻雀的日子就有多長。走不出的半畝方塘,回不去的天光云影,待渡在心靈的碼頭。每個生命都有著自己的修羅場,所有的凋零與結束,又總會在下一個春日蓬蓬勃勃地寂靜重生。它們何嘗不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安安靜靜的,渡著光,渡著風,渡著雨,渡著一言不發的命運?
張雪云,是一個喜歡經常與河流對話的人,其實,她本身就是一條河流,有著最初的源頭與最終的去處。所有生活的艱辛磨礪,所有塵世的憂傷眼淚,都是一條條河流,而人們要做的,或是造一座橋,或是駕一葉舟,渡人,渡己,渡著軀體,也渡著靈魂,更渡著時間皺紋中所有的春秋大義。一個喜歡探究河流的人,她終將會帶著一條河流回家,會在一盞燈火,一張漁網、一楫櫓歌中實現時空維度的交織,鏈接人生旅途和故土的流連,拓荒出塵世的方向和眾生萬物諸多的深意。
通往春天的路上,需要耗時整整一個四季。一個人,即便逃出鄉村的寓言,也總是無法在一個城市準確無誤地匿名。惟愿張雪云在今后的創作之路上,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用一顆貞心映照生活,洞見世界,在腳印扔下的每一個地方,不慌不忙的策馬光陰,擁有一個更加從容的自己,成為自己的遠方,自己的傳奇。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渡口。藍渡,既是她的,也是你的,更是我們大家的。或許,的確如此。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