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 : 2020-05-06
分享到:
——魯迅文學獎得主紀紅建的武漢“逆行之旅”
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中,疫病一直如同高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不時以不同程度的殺傷力來威脅人類,而記錄疫情的文字和創作出的文學作品,又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
“對于報告文學作家而言,這是重大的歷史,如果沒有去一線,就不敢下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魯迅文學獎得主、報告文學作家紀紅建,創作一直沒有停止。大年初三開始創作《長沙行動》(1月31日大年初七以《逆風挺立,長沙在行動》為題刊發于《湖南日報》湘江周刊),到2月26日奔赴武漢,他以記錄者身份深入到了這場疫情的中心與前線。
期盼的逆行:記錄歷史是內心的責任
2月25日中午,紀紅建剛好寫完一部20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就接到了中國作協的電話,通知他:去武漢采訪的行程明天啟動。
“其實1月8日起,我就開始關注一些媒體發出的疫情新聞了。1月20日,鐘南山接受央視采訪后,我就轉為密切關注了。”報告文學是使命文學,與當下的社會現實生活息息相關。10多年來的報告文學創作經歷,形成了紀紅建的職業習慣。
正月初二,紀紅建打算去岳母娘家拜年,打電話過去,岳母娘卻說現在疫情嚴重,不要來了。
這天,長沙市文聯開始向社會征集抗疫作品。紀紅建從老家趕回長沙,開始采訪湖南第一位援鄂醫務人員、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感染控制專家吳安華的妻子李鳳云,以及長沙市內一些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并于1月28日創作完7000字的報告文學《長沙行動》,記錄了長沙抗疫過程中的人和事。
文章經新華社和《湖南日報》發表后,成為全國最早關于抗疫的報告文學作品。這時,就有出版社找到了紀紅建,希望他寫關于武漢抗疫的報告文學。
“但當時情況下,我無法去武漢。如果沒有去現場,我便不敢寫,寫了良心上也過不去。”
但在那一刻,去武漢的決心就已經定下了。“報告文學作家是社會的記錄者,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就是報告文學作家的內心責任、內心良知,雖然前往疫區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如果不去現場、不去疫區,就無法真實記錄這一歷史性事件。”
此后,等待機會的紀紅建又先后到湘雅二醫院和三醫院、長沙市第一醫院、望城區人民醫院等多地采訪,并創作了《湖南行動》《寧靜與沸騰》《人民戰“疫”》《照進心靈的陽光》等作品。
2月24日下午,紀紅建接到中國作協電話,得知中國作協準備組織一批作家前往武漢進行采訪創作。他沒有猶豫就報了名。中國作協相關領導問他需不需要和家里商量,他說不需要商量。“報名之后,我誰也沒有說,一是怕有人反對,二是也怕有變數。”
2月25日,紀紅建接到正式通知。2月26日上午11時,他與湖南作家曾散踏上了高鐵,開始了一位作家期盼的“逆行之旅”。
寂靜與火熱:這座城市沒有時間流淚
武漢,對于紀紅建而言再熟悉不過,他滿腦子都是這座城市繁華熱鬧的景象。然而在這個春天,一下高鐵,剛走進這座城市時,“感覺整個武漢是冰冷的,看不到車,看不到人,安靜得可怕”。
除了有組織有計劃的外出,他都蝸居在東湖邊上一個叫“水神客舍”的賓館里。賓館里還有一些全國各地的作家和媒體記者,顯得稍有人氣。“不過,也沒有人串門,在過道碰到的人都戴著口罩,甚至穿著防護服。”窗外嘰嘰喳喳的布谷鳥,似乎成為了唯一的陪伴。
一種悲涼感很快涌上他的心頭。
不過,在中央指導組宣傳組的統一安排部署下,很快他就開始了深入的采訪和創作,隨著采訪的深入和下沉,他的心情開始了轉換。
起初,他主要負責武漢方艙醫院和基層民警的采訪,先后赴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武昌方艙醫院、武鋼方艙醫院、漢汽方艙醫院,及武漢市公安局硚口分局寶豐街派出所、宗關街派出所、漢中街派出所、江岸分局百步亭派出所、武昌區分局中南路警務站等地,共采訪了醫務人員、民警、后勤保障人員30余人。
“當我漸漸走進武漢的心靈深處時,發現武漢并沒有在沉睡,更沒有休眠。這里并不寧靜啊,甚至有了一種這座城市從未有過的喧嘩。”
面對新冠病毒,醫護人員、干部、學生、司機、個體戶、保潔員、心理咨詢員、警察……他們都在戰斗,社區、醫院、方艙……更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滾滾長江水的奔騰聲,齊心協力的“嘿嗬”聲,千里馳援的奔跑聲,白衣戰士來回奔跑的腳步聲,白衣天使輕柔溫暖地安慰和鼓勵病人的說話聲,一位位治愈出院的患者走出醫院時含著淚花的歡笑聲,失去親人、戰友、朋友時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在這座城市里沸騰。一位被采訪醫護人員對他說,我們沒有時間流淚。
他的腦海突然涌出一個思路:寂靜與火熱。
——一個一千余萬人口的城市,因為封城而變得寂靜,又因為這座城市里每一個市民的付出,在肌理內更加繁忙而火熱。
隨著采訪的深入,紀紅建連續創作了《生命之艙》《春天的聲音》《武漢“轉運兵”》《一個武漢民警的春天》《湖南援鄂第一人》5個短篇報告文學作品,并分別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人民文學》《芙蓉》等報刊發表,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
那段時間,紀紅建基本上是一天采訪,一天寫作,每篇都在5000字以上,寫完又接著采訪,處于高負荷的狀態。
他叮囑自己,一定要吃好穿暖,不能感冒,不能生病。口罩一般戴兩層,到半污染區則穿上防護服,隨身帶著消毒水,全身噴過,包括腳底。“不然,路上到處量體溫,體溫異常寸步難行,想要采訪就很困難了。”
情感的凝聚:人心的震撼與人性的呈現
報告文學是行走的文學,沒有深入采訪就出不了好作品。
除了對方艙醫院和基層民警進行采訪之外,紀紅建又繼續深入武漢雷神山醫院和武漢市中心醫院、協和醫院、金銀潭醫院、第九人民醫院、同濟醫院等醫院,進一步采訪武漢本地醫務人員,以及來自上海、遼寧、湖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地的援鄂醫療隊。他還深入武漢的街道、社區、隔離點等地,對下沉干部、黨員、志愿者等進行采訪。
離開武漢時,紀紅建已經積累了40萬字的采訪資料。隨著采訪的深入,他對武漢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對抗疫有了更多角度的認識和理解。
紀紅建說,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雖然醫生和患者的傷心無奈讓人心情沉重,但此次采訪經歷中,更多的則是讓人感受到溫暖和信心。不論是中華民族的團結與力量,還是舉國體制發揮的極大作用,還有普通人深摯的家國情懷,都在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彰顯得淋漓盡致。
一部關于抗疫題材的長篇報告文學也圍繞這個主題開始著手創作。
“這部作品將通過事物的發展邏輯和情感的邏輯來寫。首先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不光是歷史也是現實的,不光是武漢本地人的,也是外來人員的。所有的情感,整個國家與民族的情感,都凝聚在了武漢。”
發掘與思考:抗疫戰斗者的人性之美、之善、之愛
紀紅建認為,這是一場人民的戰爭,更是一場人類與病毒的戰爭。對于武漢來說,這場抗疫不是開卷考試,是一場閉卷考試,也就是說,這場戰役知己但不知彼,對手是陌生的、未知的。而在其他地方,抗疫則是開卷的考試。所以武漢的戰役是一場遭遇戰,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最終仍然取得了勝利。這場遭遇戰不僅展現了我們強大的動員和執行能力,同時也為其他國家和地區贏得了抗疫時間,為他們應對疫情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典范。不過,也必須意識到,雖然中國抗疫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人類對新冠疫情的認識還需要不斷深化。
紀紅建關于抗疫題材的長篇報告文學將聚焦武漢主戰場,以人民的視角,獨特而細微的場景,展現這場人民戰爭的艱巨,展現中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齊心協力、萬眾一心,克服一切困難,打贏這場大仗的決心、勇氣和力量,展現新時代的中國面貌、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同時,以一位報告文學作家對社會民生的真誠責任及對疫區的質樸愛心,從人心和人性的角度、深度,深刻揭示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人心的震撼與人性的呈現,深入而真實地發掘一線抗疫戰斗者的人性之美、人性之善、人性之愛。
紀紅建認為,一場疫情必定也會給人們和創作者帶來反思與思考。比如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特大型城市的基層治理怎么做……
在采訪中,紀紅建看到,武漢不少數千人的社區匯聚了眾多黨員干部、社工、志愿者等為小區做服務、搞管理,形成了良好的治理模式。“眾多的小區構成了這個大城市,把小區管理好了,這個城市就管理好了。這樣的方式在以后的城市治理中也值得借鑒與保留。”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