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彭世民 時間 : 2020-05-07
分享到:
瀏陽人的蒸菜,平江人的情席,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飲食文化。
瀏陽與平江是山水相連,人文相親,利益相融,唇齒相依的鄰居。我是平江人,去長沙坐高鐵、乘飛機,瀏陽都是必經之地,但很少有機會逗留。4月22日,受到《瀏陽攝卡記》活動邀請,到官渡鎮田螺小鎮參加打卡采風。中午在田螺小鎮桂園山莊就餐,服務員抬著一個竹篾蒸籠直接放置在旋轉的餐桌上。蒸籠上桌,熱氣騰騰,香味撲鼻,我還是頭一回見到,很是新穎。大家舍不得動筷,先是拍照片,十大碗,菜品由紅、綠、褐、黑、白、紫、橙各種顏色組成,有葷有素,蒸出來的菜色香味皆全,原汁原湯,蒸之鮮加上竹之香,更為美味。
我們平江的情席,也是十大碗,菜品中有炒、炸、煮、蒸、湯,瀏陽的十大碗全部是蒸。雖說兩地相鄰,但在吃的理念上完全不同。平江雖然也有蒸菜館,那只是一種快餐式的經營。招待客人,紅白喜事,平江情席堪稱是平江的一大特色。我想瀏陽蒸菜也應該是瀏陽的一大特色。
雖說平江離瀏陽很近,以前我只知道瀏陽的煙花、鞭炮全國乃至世界聞名,但我對瀏陽地理環境,歷史人文,飲食習俗等等都不甚了解。初到田螺小鎮,我開始還以為是一個集鎮。桂園山莊服務員告訴我,田螺小鎮是屬于官渡鎮的一個村,叫竹聯村,因為吃田螺吃出了名氣,去年才改稱為田螺小鎮。在《瀏陽攝卡記》采風活動中,品嘗嗍螺,也是行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園山莊進門的地方,我看到那里正在建設一個大型嗍螺館,外型就是一個大田螺。桂園山莊面積不算很大,里面有玫瑰園、有植物迷宮、有玻璃橋、有各種娛樂場所……我最想看的是田螺,看到魚塘,我們一起采風的人員說,田螺應該就在池塘里,要吃的時候就去撈。我想,田螺應該生長在田里,水塘里雖然也長螺,我們家稱為塘螺或石螺。在玫瑰園邊上,我看到有一畝來寬的水田,里面生長著不少田螺,但我心里依然存著疑惑?這一畝來寬的水田,能招待幾撥客人?
晚餐,吃的還是蒸菜,我們品嘗的嗍螺也是蒸出來的。田螺個大,一吮一吸間,鮮美的湯汁和新鮮的螺肉便到了嘴里,流過喉嚨,填入胃里,整個過程酣暢淋漓,美味饒舌,著實別有一番風味。
我從農村出身,對田螺并不陌生,小時候,我們從田里撿回田螺,先是要清水浸泡,一天換二次水,等十天半個月后,用鉗子剪去尾部,用紫蘇、薄荷、辣椒、生姜等料味品,下鍋爆炒做出來的嗍螺也是別有味道。還有就是把螺絲肉挑出來,炒韭菜吃,這是最為常見的做法。嗍螺蒸著吃,在瀏陽還是吃第一回。
我聽桂園山莊鐘老板介紹:官渡鎮瀏陽河上水灣畔,有一條街都是吃嗍螺的,田螺有產自瀏陽本地,也有來自江西、湖北等地,現在田螺小鎮已經做出自己的田螺“品牌”,如今到這里來的食客品嘗到的絕對不止是簡單的味道,田螺像所有的“藝術品”一樣,已成為當地的一種特色和文化。
夜間到官渡鎮上轉轉,一邊是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嗍螺店鋪,家家店鋪桌上擺著二碟嗍螺,大的像乒乓球一樣,小的也有荔枝,老遠就聞到撲鼻的香味;一旁是瀏陽河水,彎彎的瀏陽河水,緩緩地流淌,流淌的蒸香味道在胃里回腸蕩氣。如果官渡是一幅美麗的水墨畫,那么,嗍螺便成了瀏陽河飲食文化的 “點睛”之筆。
第二天,《瀏陽攝卡記》有十大文旅網紅打卡點任由大家選擇,有胡耀邦故里、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周洛大峽谷等地方,我們選擇到瀏陽市參觀譚嗣同故居、菊花石公館,參觀后,瀏陽市文聯副主席彭曉玲把我們帶到“瀏水蒸香”蒸菜館,一桌子的菜還是蒸菜。可能是平時吃多了煎、炒、烹、燒的東西,偶然換換口味,吃吃蒸菜,還真是有些讓人稀罕。通過與瀏陽的一番美食接觸,品嘗到的是一種地方的習俗和文化。就像我們平江的“十大碗”情席;汨羅的“土八道”……每一道菜都是地方特色的一種傳承,一種情懷延續。離開瀏陽,看著“瀏水蒸香”那塊招牌,我想有機會我還會到瀏陽品嘗一下蒸出來的美味。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