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國門時報 張雄文 時間 : 2020-06-15
分享到:
俊峰是一個極樸厚的人。
那年,我到北京魯院讀高研班。常自稱明太祖后裔,“抱怨”故宮是朱家祖產,回個老家,進去瞧瞧竟還需門票的朱師兄慷慨給我接風,命我先到附近的香鼎坊訂餐,他就趕地鐵過來。我遵命而行,用手機發了訂好的包廂過去,剛點完菜,門被悄然推開,進來一個光頭男子。他面相倒和善,說話也斯文,不似傳說里兇蠻的“光頭黨”,頗像得道多年的僧人,說的包廂也對,但我素忌光頭,認定他走錯了,生硬將他推了出去。未幾,朱師兄到了,身邊跟著剛出去的光頭。我才知他也是魯29的師兄,叫沈俊峰。他沉然落座,臉色不慍不惱,甚或有淺淺笑意。我忙道歉,笑過后成了好友,后來相聚最多。
俊峰的文字我自然也漸漸熟悉,一如他的為人,實誠、內斂、質樸,淌著泥土的氣息,像稻田里埋首而殷實的一株株禾稻。捧著他千里寄贈的新著散文集《在城里放羊》,我再次領略到了這一點,而更多的是終于窺見了他樸訥外表下豐饒的內心,常自掩卷沉吟,心向往之。
魯院常務副院長、著名散文家徐可說:“散文須有情,唯有真情能動人。”白居易也早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城里牧羊》一書,便是情郁于中的宏篇佳構,每一篇都能于無聲處以真情打動讀者,契合莫言所說的“真心真情真感覺。有真乃大,有真乃美”。
俊峰充盈于文字間的情,最多的是對故土的回眸與不舍。翻檢書頁,我似乎依稀見著了“依北風”的“胡馬”與“巢南枝”的“越鳥”。他的故鄉安徽阜陽,古稱潁州,歐陽修謂之“民淳訟簡”“土厚水甘”,老而退居于潁,最終卒于此。俊峰生于斯,被歐陽修迷戀的“風氣和”所熏陶,度過了“能讓一個人津津有味翻來覆去絮語一輩子”的童年。風風火火跟著一幫年齡大些的小伙伴上學、嬉鬧,啃著紅芋和玉米等粗糧,感受著“做鞋、做衣服,手藝比女人還要好”,又“極講究、極愛干凈”的三老爺等老輩人的勤勉與愁苦,石縫間的牛筋草一般茁然成長。
故土風俗敦厚,卻曾貧瘠難堪。他有過埋怨,“曾經吃紅芋吃到傷,發誓再也不吃紅芋了”,“稀飯、面條、饃,煮、蒸、炒,幾乎都是紅芋。也沒有什么菜,只是辣椒多,把辣椒砸碎,放點鹽,蘸著吃”。他“越吃越瘦,寡黃黑瘦,瘦得像猴”,于是,“有許多年,大米白面敞開吃的日子,我碰都不碰一下紅芋”。我也有過相似經歷,不免莞兒一笑。
苦難是最好的磨刀石。俊峰從大別山深處的鄉間,輾轉奔波經年,硬生生擠入人流熙熙的礦區、省城,最后定居于首善之區的京城,終成一柄閃灼的利劍,也成為鄉鄰們歆慕的“人物”。他卻越來越思念故土,甚或多年不碰的紅芋,他也“邊吃邊感慨”,明白“世間有這么多人能夠存活于世,是要感恩紅芋的”。他說,“人,其實就像一只大雁,居南想北,于北想南。透過你頭頂的那一片天空,一定還有一個精神的故鄉,留待你的飛越和思念。”因之,進了人流輻輳、寸土寸金的京都五環內某小區居住,他卻想著像兒時一般安靜地放羊,“很奇怪,在高樓大廈的空隙,我總是能夠尋找到逝去的柔軟和溫情……我享受著城的繁華,卻總是情不自禁地靈魂背叛”。于是,流光深處被遺棄已久的故土,成為他筆下的精神原鄉,給他提供綿綿不盡的鮮活素材,田地、草木、校舍、小鎮老街、桃源河,甚或傾頹老屋的一磚一瓦,壘就了他做為作家的陡峻高樓。
俊峰新著淌溢的深情,自然不止傾注于故土,還有泥土上蹣跚與掙扎的底層人物,正如他所說:“我的書寫方向,就是目光向下,筆尖向下,一直向下……”他念叨種西瓜因誤聽打了糖精水而賠本的三老爺,“尤其是他在夜深人靜之時驚天動地的哭聲,更是椎心”。他為新婚才十天,卻遭殘忍家暴,被挖掉了雙眼的山村女子萍奔走呼號,討回公道。受害者一家“心中那團不散的烏云,現在終于散去,太陽出來了。不管遇到什么樣的災難,日子還是要往前走的”。他牽掛重情重義,服侍父母活到80多歲,自己五十歲了還打著光棍兒的孝子老董,為他終于能在《脫貧確認表》上簽字而由衷欣慰:“注目,向這古老壯闊的山川和厚重慈祥的土地,致敬。”……
正因為此,俊峰獲得了第五屆中國報人散文獎。文壇大家賈平凹親自給他頒發了授獎詞:“沈俊峰的寫作關注當下普通人的生活形態和內心困境。人與生活,在奮斗與麻木間掙扎而更加鮮活,在生計與尊嚴的搖擺中愈加篤定,被驅趕,也被推動,無力,也奮勇,有迎擊,也有屈服,各種滋味互相融洽又絲絲分明,表現了對生存的審視、關懷、困惑和理解。”摩挲手中芬芳的書頁,我深知,俊峰當之無愧。
俊峰曾說:“人這一生,應該有三個任務和責任:把孩子培養成才,敬愛父母,圓自己一個夢!”而今,他的孩子成了影視界的名角;父母隨他進京,怡然養老;他自己的文學夢,則依舊在渺遠的路上。他淡然說:“往前走,不求多遠,只求不止”。我想,他孜孜以求的這些生于泥土間的淺吟低唱,必將像野草一樣頑強而葳蕤,回饋他一個卓異的未來。
作者簡介:
張雄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協全委、湖南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株洲市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院第33屆高研班學員。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民族文學》《北京文學》《天津文學》《湖南文學》《山東文學》《安徽文學》《散文海外版》《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文藝報》等數十家報刊發表百余萬字,出版有《無冕元帥》、《名將粟裕珍聞錄》等10部書。作品入選多個年度選本,獲山西省五個一工程獎、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等多種獎項。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