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日報 吳雙英 時間 : 2020-07-24
分享到:
——讀唐之享《歲月詩痕》有感
《歲月詩痕》,以古體絕句、律詩和詞牌的格式寫成,收錄有唐之享從少年到古稀之年近300首詩歌,作品題材十分豐富,內涵深廣。300首詩,寫盡50年歲月的悲喜滄桑,寫下9萬里河山的舊貌新顏,寫出了一代教育工作者、改革推進者的靈魂日記,也寫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忠誠擔當。這是一個幾乎與共和國同歲的人的心理變遷,也是一個古典詩詞創作者對時代的紀錄。
詩人寫第一首詩時,已是換了人間的新中國了,他深受湖湘先賢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影響,不僅在事業上追隨他們的足跡,希望能為黨盡責、為民解難,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他們的影響。他赴京求學,寫下“天公幸重村夫子,盛世偏贏伯樂眸。筆賦雄文心底出,敢將鵬志寫云頭。”他踏春鄉野,寫下《踏莎行》:“舜繼炎黃,唐承顏柳,文章道德根基厚。今朝四處卷春潮,蒼梧更見風華茂。”不管是公務繁忙,還是偶有閑暇,寫詩填詞都是作者最為稱心的事情。談到退下來的心境:“老樹新枝處處春,天高地闊長精神,云煙一掃八千里,賽似神仙一老人。”筆端流露的是真正的開心。他寫君山賞荷:“出污不染直而通,茂叔文章世所崇。品德清廉人共仰,《愛蓮說》自播高風。”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自喻吧。
通讀這本詩集,我以為有三條線索貫穿在作品中。
第一條線,是一條紅線。那就是詩人內心信仰的力量。考入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后,到北京第一站他就去了天安門。他學生時代的游歷,幾乎都以紅色革命根據地為目標。每年到韶山毛澤東故居去瞻仰,表達對革命偉人深深的敬意和懷念,幾乎已經成為他家庭的儀式;湖南幾乎所有的革命領袖故居,他都去參觀并寫下了懷念的詩句;還有他對國家領袖治國方針的理解和解讀,他終身堅守、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他參與的推進文化教育體制改革的工作等。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他還在湖湘文化研究會等機構繼續為文化建設服務。
第二條線,是一條綠色的線。就像封面的顏色一樣,綠意蔥蘢,詩心肆意。這是一條以空間為節點,以詩心為線索串起來的線。這條線通過中華大地五千年文化傳遞給他,通過民族的文化記憶傳遞給他,通過屈原自沉的汨羅江水傳遞給他……這些文化的記憶,牽引著他的腳步,讓他走遍三湘四水,走遍全國各地,走向異域他鄉,通過自己的文字、詩歌,來贊美祖國,弘揚祖國的文化,更深刻地審視異國他邦,以更好地建設自己的家園、自己的祖國。
第三條線,是一條無色的線。這條無色的線表達著對天地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這條線讓他懂得珍惜,懂得珍重。這條線以時間、地理或事件為標志,沒有那么明顯的目的性,而是隱含在詞句中,成為影響詩人的一種生命態度。比如他寫“大海”:“龍吟虎嘯巨瀾張,倒海排山氣勢揚……胸懷寬廣百川納,心底忠良萬寶藏。”社會要禎祥,內心要忠良,詩人從最質樸的做人的角度,提出了他的生命觀。這種極為樸素的生命觀,不僅影響詩人為人做官的基本標準,也成為影響他衡量生命價值、進行生命判斷的重要因素。
《歲月詩痕》凝結的,不僅是詩人以文字記錄的個體生命痕跡,還包含了時代的宏大旋律。詩人以滿腔熱情投入、凝結的工作成果,化為了湖湘大地動人的詩行。他所觀照的湖湘大地、他關注的家鄉親人,也讓他在詩中注入了詩性的色彩。
古人云,人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書。也可以說,人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詩。唐之享老先生以詩行記錄歲月,以詩行為人生做注腳,醞制成綠意盎然的精神佳釀,可為吾輩良師焉。
(《歲月詩痕》 唐之享著 岳麓書社出版)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