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沙晚報》橘洲綜合文藝版 時間 : 2020-08-12
分享到:
福臨鋪,在長沙縣東北80里,是長沙通岳陽古道上的古驛鋪。我驅車出長沙城北,走京港澳高速到青山鋪下,往福臨鋪訪古,一路想象著曾經的古道、西風、瘦馬的風景,從喧囂塵世回到生活的原點。
據傳,福臨鋪后山及兩旁曾遍長茯苓,始名茯苓鋪。茯苓鋪后改名福臨鋪,一是諧音,為祈求幸福降臨;另一種說法,鋪名與明正德皇帝朱厚照微服南巡有關,風流天子在影珠山北麓題寫“清泰橋”,并將茯苓鋪改名福臨鋪,即興撰寫一副嵌地名對聯:民歌清泰,春至福臨。
福臨鋪背靠影珠山。
“影珠山,離天三尺三,人要低頭過,馬要卸腳鞍。”綿延數十公里的影珠山,是長沙城北第一高峰,主峰509米。梁武帝時,72峰的密林幽谷之中,曾經點綴48座寺廟。山北麓陡峭怪峻,地勢險要,控長、汨交通要沖。“倭寇不曾留片甲,英雄駐此障長沙”,480余名抗日將士的英魂銘刻在高高的紀念碑上,這里是抗戰時期1942年長沙會戰的主戰場之一,至今散落著當年中國軍隊留下的軍事設施遺址,戰壕掩體、炮洞彈坑幻化出那場血雨腥風的生死之戰。
福臨鋪與影珠山,千年來有神仙氣,亦有英雄氣,更有書生氣。
影珠山東麓有師古臺,相傳是兩千多年前孔圣人弟子講學處,此后,文脈不斷。福臨鋪影珠山地區,特別是晚清以來,文風昌盛,教育開先風之氣。福臨的孩子勤奮讀書在長沙地區是有名的。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初,湖南撫院首次官費派遣學生赴日留學,選出12人,長沙學子占10人,其中有數位福臨鋪的學子。皮宗石就是福臨鋪西沖人,于1903年官費赴日留學,加入中國同盟會,后又留學英國,曾兩任湖南大學校長。據不完全統計,影珠山周邊25公里內,從晚清至民國時期留學海外的著名人士達48人。
福臨鋪還是湖南私立鄉間女學堂的首倡地,那棵仍舊開枝散葉的古樟,目睹過福臨鋪女子第一次跨進學堂的欣喜與自信。1903年,老同盟會會員黃瑛聯合其姊妹唐黃瓊、黃萱祐等人,在西沖樟樹腳下自家私宅,創辦了女子影珠學堂,1905年第1期《女校成績》載:“影珠女學學生突飛進步,文則能操英語,武則能跨馬匹……”福臨鋪女才子還東渡日本,成為湖南成批女子留學之首創。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湖南巡撫端方核準考錄15名女學生送日本留學,影珠女學堂創始人黃萱祐被指派為領隊兼管理員,她帶領15名官費生和秋瑾等5名自費生赴日,其中黃國厚、黃國巽等12名女生就來自影珠女學堂。
師古臺弦歌不絕,1912年執教于湖廣政法學堂的彭海鯤,捐獻田產,募集資金,沿用影珠女學堂舊址創建“開物乙種農業學校”,“耕讀并重,力求發明”,倡導農業職業教育,后衍變成為長沙縣開物中學。從影珠女學堂到開物學校,存世110多年。
我在福臨鋪尋找古道古驛鋪的遺痕,尋找古鎮歷史與現代文明的交匯空間,走進了福臨鋪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這個現代鄉村文化的孵化地,已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紅白相間的屋墻,斜坡清灰瓦,像個時光的文藝空間,在墻面地圖上標識有福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陳樹湘廣場與陳樹湘故居、影珠山抗戰史陳列室、影珠山抗戰遺址公園等基地。有閱覽室、科技文化培訓室、健身室、書畫室、樹湘公益課堂、老年學校、網絡學校,還有文化舞臺、燈光籃球場、羽毛球場等。流螢點點的星光之夜,農民自編自導自演的“福臨之夜”文藝晚會上演,點亮了鄉村的夜晚,也點燃幾萬古鎮人的幸福感。
古道驛鋪,神秘影珠,是詩與遠方的起點與終點,山水草木,雨露云霧,溪泉煙嵐,亭閣泉石,使得人情開滌,日月清朗,野蠻生長著一行行詩句,一縷縷鄉愁。“環幽毓秀得天成,始駐桃源郭外生。開物園中棲鳳地,影珠山下詠詩聲。千秋古道三湘水,百里新風別樣情。問訊當年連戰急,紅花冢上鑄芳英。”在文化站閱覽室讀到幾本《影珠詩選》,是影珠詩社出品的詩集,從2012年來每年出刊一輯,120余名鄉野詩人,勞作之余,吟風弄月,古風儼然。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