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康海燕 時間 : 2020-11-18
分享到:
接到湖南省作協會員在婁底開辦主題學習班的通知時,我正在貴州采訪中醫藥報告文學。
離開家鄉二十多年,近幾年才頻繁往返。滿懷期待參加此次學習,是希望周末充電學習總書記有關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也很期待和家鄉的新朋老友會面交流創作心得。家鄉的土壤是一片文藝的沃土,也是我創作的源泉。在北京學習工作的二十多年時光里,在人到中年的鄉情回望中,我一直也在尋找安放靈魂的土地。年輕時總以為詩和夢想都在遠方,走過祖國的大江南北和歐洲美洲澳洲才發現,世界那么大,家園故土才是文學之鄉。
湖南省作協主席王躍文,婁底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建平出席開班儀式。王躍文主席說,此次培訓是落實中宣部、中國作協關于加強作家隊伍建設的有關精神,作家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時間是檢驗文藝作品的尺子。文學組織將適應新的要求,充分發揮作用,團結、聯絡作家。提高文學創作的生產力度,加強引導作用。吳建平寄語廣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
培訓課上,王躍文主席做了專題學習輔導。省作協黨組副書記、專職副主席游和平、婁底市作協主席廖志理分別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作了培訓。
我認為這樣的集中培訓是非常必要的,也十分受益。結合我自身的成長和創作來看,也對相關精神理解更為透徹。
要堅定文化自信,要舉精神之旗,首推文藝。在談到文藝復興時,恩格斯說,“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我們曾站在巨人的腳下,卻忘記了文藝的根本。當今時代文藝最突出的問題是浮躁,這與社會整體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作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書寫和記錄時代和人民,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作家要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存現實,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
《小康之路》從2013年開始動筆2020年出版。起先有100萬字左右的素材,在創作中多次取舍。作品緊扣時代脈搏,講述脫貧故事,以國家級貧困縣為創作背景,講述了主人公康正道、康金花二代人艱難的脫貧之路,刻畫中國人立志脫貧、奮斗圓夢、實現小康的生動群像。
作品出版發行取得了一些讀者的認可,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作品接地氣。通過青年一代的夢想追逐和成長陣痛,直面時代變革與社會現實,戳中了奮斗者內心深處。有人說,作品是否成功看二點,能否讓人笑讓人哭。有讀者反饋,看完小康之路,還是被其中的一些情節深深感動。其實這些故事,都來自當年在家鄉生活的回憶,來自童年的歷練,來自對故鄉風土人情的感悟。
心靈和胃舒服的地方就是故鄉,只有足夠的鄉土情結,才能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創舉。我慶幸我曾經在婁底這片熱土上生活過,是這片土地賦予了我創作的激情。創作過程中也多次來到婁底、新化、漣源、冷江、雙峰等地采訪,得到了家鄉朋友們的真誠幫助。圖書發行出版后,家鄉也給予了熱情支持。
寫了小康題材,再寫健康題材,這或許也是我關注當下中國書寫時代的選題抉擇。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如何用通俗的語言向大眾和世界傳播中醫藥文化,我希望通過翔實的調查采訪,發現行業發展的問題與不足,厘清社會對中醫藥的誤解根源,思考中醫藥傳承創新的方向,推崇預防醫學和健康養生,為全民健康獻微薄之力,這是我創作思考的新方向。
故土滋養,游子思鄉,見到了二十多年前熟悉的家鄉文友,聽到年輕文友的創作心得,同一方水土養育,卻綻放了風采各異的文學之花。文學之路雖然艱難,但總能看到希望之光。通過學習,我們更堅定了創作信念,也深知作家的使命與責任。抒寫時代現實、繁榮家鄉文藝、關注鄉村振興、促進全民健康、弘揚社會正氣、傳播真誠善良,我在努力的路上。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