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日報 雷霖 時間 : 2020-12-04
分享到:
《守望》是江月衛最新出版的扶貧題材小說,也是湖南省“夢圓2020”主題文學征文活動的獲獎作品;他以自己的扶貧經歷為基礎,書寫在黨的精準扶貧政策下,天井侗寨的貧困戶們學會創業、擺脫貧困的故事。
這部小說將精準扶貧這種由國家主導的政治實踐,放置在侗族鄉村人倫關系中,建構起一種內在的鄉村欲望動力學,從而讓社會變革以鄉村社會傳統可以接納的形態出現,使鄉村成為政治實踐的主體,煥發出巨大的生命活力。
政治敘事與鄉村經濟倫理
小說在敘事結構上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以張天益這個“外來者”進入天井寨領導精準扶貧開篇,描寫他動員組織村民實現脫貧的全過程。
“外來者”張天益與天井寨天然隔膜,這使他要把“政策”“文件”貫徹到天井寨里去變得困難。張天益要召開一場達到人數的貧困戶投票會都幾乎不可能。而投票會最后得以成功進行,歸功于廣播里結尾的那句話“不去會后悔”,它與張天益鼓囊囊的包一起帶給村民強烈心理暗示,激發他們對金錢的渴求。
村民把投票會誤作分錢會的心理錯置既是張天益打開工作場面的前奏,又是他繼續推進工作的依歸。由此張天益將利益優先、追求實效和好處均沾的鄉村經濟倫理運用自如。接下來幾度浮沉的養豬扶貧事業,以及他在朋友圈幫賣天井寨土特產,都是將鄉村經濟倫理與國家政策結合、實現政策的在地化和落地化的表現。
小說中村民上訪保張事件便是例證。他們上訪的理由:他是個好干部,帶我們搞養豬場,老百姓得了實惠;他不當經理,公司就會垮,我們就會血本無歸。張天益似的人物是國家權力下沉到地方的保證。
政治敘事與鄉村交往倫理
李紅光是小說中不很起眼的人物,但在中國鄉村的政治實踐中卻是必不可少的人物,因為他最懂得鄉村社會的內在邏輯,尤其是鄉村的交往倫理。這種倫理由一整套儀式、觀念和風俗組成。李紅光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順應交往倫理法則,因勢利導。所以喝酒不僅是李紅光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工作方式。侗族社會人際交往的親密性,使得彼此只要借助共同的媒介如酒,就能很快建立起信任和雙方的價值認同。
李紅光正是靠喝酒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借助村民的信仰去排解糾紛。如趙鐵男不肯搬遷牛欄豬圈影響公路改造,他抓住趙鐵男迷信風水與命理,憑藉自己通曉五行之說的優勢,用令人信服的解釋讓趙鐵男毫不猶豫地挪了地方。這種方式是傳統侗族社會解決糾紛的一種,雖然好笑,但很有效。
總之,不管是李紅光還是張天益,扶貧工作的開展總是盡可能地與侗族社會的人際交往倫理同步,并借這種倫理的力量推動政策步步深入。
政治敘事與鄉村精神倫理
這里的鄉村精神倫理指的是鄉村的權威性資源,以及這種資源所產生的精神效應?!妒赝分械恼斜闶嵌弊迳鐣駛惱淼捏w現物。文中他出現的次數不多,但都在關鍵的場合:一是帶村民去市里上訪保張天益;二是動員村民修通往風箱口的路;三是號召村民鋪電線。這幾件事都關乎天井寨扶貧的成功與失敗,和村民的生計與未來。寨佬作為侗族社會的權威性資源,并不擁有單獨處置任何村民的權力,他所擁有的權力是公權力,是全體村民給予的,代表的是大家的意志。因此他的作用主要在于統攝村民的精神。
正是通過對這三重倫理的利用,張天益的扶貧才得以成功。國家的每一項鄉村政治實踐,一方面必須有政策和執政者的強大保障與推動,另一方面又必須有效順用鄉村的民間倫理形態,從內部激活鄉村的主體性,鄉村政治實踐才能成功。在當前國家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背景下,《守望》這種整合“民間”因素的政治敘事提供了某種經驗和啟示。
(《守望》 江月衛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