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藝術報 李炳銀 時間 : 2021-06-01
分享到:
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近十年來為自己設定和全力追求的歷史性宏大目標。這項偉大的、空前的脫貧攻堅行動,在全國各地鋪展開來,聲勢雄壯。湖南也是一個主戰場,其表現令人矚目,除花垣縣十八洞村成為精準扶貧的范例外,在省內還有不少地方表現出各具特色的脫貧攻堅的精彩動人情景,令人欣慰與感動。
張雄文的長篇報告文學《雪峰山的黎明》,即是表現湘西雪峰山區溆浦縣一帶貧窮艱難的地區群眾,在本鄉赤子、老退伍軍人和共產黨員陳黎明真誠的故鄉情懷和無私奉獻、勇于開拓擔當的精神促動下,以開發推動旅游文化產業,逐步改變閉塞、貧窮和落后面貌,漸漸脫貧走向富裕的故事。作品內容真實質樸,情節親切生動,蘊涵赤誠情感,再現了雪峰山地區脫貧攻堅、人們走出貧困的現實努力。該作品有地方特點,有個性經歷,也有精神與情感溫度。
雪峰山地區,是一塊神奇美麗的土地。可是因為大山綿綿阻隔,交通不便而偏僻孤處,與外界脫節,發展滯后導致貧窮。但這里曾經是屈原投注情感的地方,是戰爭年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紅色革命更是在這里留下許多遺跡。但當美麗與傳奇豐富的歷史不幸遭遇忽略,成為貧困面前的無奈時,美麗與豐富就可能因遭遇遮蔽而失去價值。陳黎明及他的團隊在國家脫貧攻堅的偉大開拓歲月中較早意識到雪峰山的價值,走近它并著力開發,使之顯露出其巨大的價值。他們為這里修路、架橋,為民眾裝修房屋,引領群眾養殖各種家禽及種植果木藥材等。為了使他們適應旅游環境,還開展了人員培訓,用心并努力開發傳承這里的花瑤文化與民間技藝等特色風俗文化內容。在旅游開發的強力牽引下,這里的脫貧攻堅情形以一種特別的樣貌呈現出來,成為一道全新的風景。同時,作品既有對諸如此前“養懶漢”式幫扶方式的反思,也有對一個村民生怕耽誤陳黎明的大事,牽著牛步行幾十里山路送牛的感人情景等精彩細節描繪,引人入勝。
張雄文在他流動行走的觀察理解和描述下,講述了雪峰山的民眾由貧窮昏暗走向黎明的喜人情境。作者心懷欽佩與喜悅,所以語言輕快、情動于衷、敘事暢達。略為遺憾的是,《雪峰山的黎明》以線性結構貫穿,以陳黎明的經歷作為故事遞進,可讀性強,但橫向展開不足,對個別貧困人家命運變遷的充分呈現似嫌不足,豐盈厚重性存在提升空間。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