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劉長華 時間 : 2021-09-07
分享到:
——《甘建華地理詩選》讀后
甘建華的詩歌是從20世紀80年代走來的,從青蔥的大學校園走來的。以“地理詩選”來命名集冊,凸顯的是作者對自己大學專業——地理教育有一種回歸精神家園的想象。詩的本質就是人的棲居。同時也不難看出,作者有志于在詩學譜系和寫作征象上,拓印下自己的意義指紋。
溫熱的詩心
當下詩壇在“抒情”與“反抒情”上一直是聚訟紛紜。確實,過分張揚自我與情感讓人覺得飄忽和虛假,而刻意冷處理那些“意氣”則令人倍感壓抑。塵世間,人總是“左”“右”為難,“極高明而道中庸”抑或是一種選擇。
“朱紅色的花瓣/似火一般地熱烈奔放/讓晴好居詩意盎然/而養花人的我/亦愿永遠是那綠葉”(《三角梅的花語》)。詩中的“我”,可視為甘建華本人自白,那是一種“隔岸觀火”,卻又是“傳薪播火”。
總體來看,詩人是以“溫熱的詩心”觀照世界和擁抱生活。地理意味著與大地密切關聯,大地既是博大的象征,在詩中更是溫熱的符號。
毋庸諱言,青海高原的自然條件在宜居上與南方相比還是稍遜風騷的。詩人卻稱道:“王家飛出一只美麗的鳳凰/穿越霧中的太陽/在冷湖的星塔上縱情歌唱/甜美的聲音播報著預言/吸引了所有幸福的耳朵”(《回到冷湖》),并由此連呼六個“晴好居”。甘建華現今家居衡陽回雁峰下,齋名“晴好”,出自唐人柳宗元詩句:“故國名園久別離,今朝楚樹發南枝。晴天歸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時。”(《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晴”“好”二字正是溫熱的表征與同義。
理性的視角
首先最能體現甘建華地理學專業素養的,是有關青海高原、柴達木盆地、西部之西題材的詩歌?!段槭汐I文魚的滅絕》運用地殼板塊運動等科學理論,但總體上又通俗易懂,似在“科普”但又不止于“科普”,散發著深切的人文關懷。《托拉海胡楊林》《火星小鎮》《千佛崖》等,都或多或少地體現了相關的美學風范。
地理有自然和人文之分。甘建華在人文地理的寫作上投入不菲。這對寫作者來講,是一種挑戰,需要知識的廣博和深度,但又不能脫離地理學的畛域。
在理性視角的驅使下,甘建華在字里行間喜歡采用疑問句,有反詰,有存疑……但總體而言,作品的語氣并不凌厲,而是平和的。在理性的基礎之上,甘建華對社會的“假”“丑”“惡”也是勇于批判的。《南寧雇兇殺人事件嘆》《紅場冷笑話》等等不少篇章即是。
散文化的表達
甘建華地理詩在表達上,總體上是散文化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便是在謀篇布局上比較講究起承轉合?!堵宸蛳壬鷨柵c說》之《先生說》,以“平溪在臺北郊區/這是一個礦區小鎮/有一條鐵路穿境而過/緊鄰著我們的新婚燕居”為起頭,以“那是一九六三年八月十八日/我們在千里之外的臺島/開著所謂的風氣/或者說敢為人所不敢為/你在家鄉湖南衡陽/一個名叫茅洞橋的鎮上/呵呵呵 發出了/嬰兒的第一聲啼哭”為收合,一者在平溪,一者在茅洞橋,用“臺北”“臺島”穿針引線,就有些首尾呼應、結構閉環的味道。
甘建華詩歌散文化的第二特征,便是語感流暢。新詩一直有著“晦澀”之譏,于今為烈。這一點,中國新詩界不能不正視海子的魅惑。海子絕對是詩歌言語上的天才,特別是那些短詩在語感和節奏上,又是流暢耐讀、起伏有致的。甘建華詩歌代表作《茅洞橋記》能給人一氣呵成之感,應是得益于他不俗的散文寫作功力。
甘建華詩歌散文化的第三個特征,就是詩歌整體意蘊比較典雅。甘建華看待世界多以理性的視角,在這一前提下,詩人在語言表達上力圖盡善盡美、合理克制,在古典與和諧中綻放言語的魅力,而又力避傳統古文運動中散文那種“質勝文則野”的狀況。由此所產生的美學效果,讓人倍感親切的同時,又比較的典雅涵泳。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