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時間 : 2021-10-09
分享到:
數年前,朋友送我一塊未琢之玉。號通天玉,說是鴻蒙之際,女媧補天遺落之石。我順勢也附會說,此石后經數億年演化,頗通靈性,因產自郴州臨武通天山,故稱之為“通靈寶玉”,有好事者曹氏雪芹,一把辛酸淚,將這荒唐之事,敷衍成曠世奇書《石頭記》,又名《紅樓夢》。朋友聞之拊掌大笑,妙哉,奇哉!
辛丑桂月,友人曉達及碩男,邀我上通天山,不為尋玉而來,而是在半山腰中,觀瞻一座暫不為世人所知的梧桐書院。
我喜書院,尤其喜愛參觀那些名重一時,偏于一隅,人才倍出的書院。本世紀初,我去梅州參加全國文學院長會議。會議隙間,我便邀上二三好友,專門踏訪梅州的東山書院,書院雖偏于客家居住的梅州,但近現代許多如雷貫耳的名家赫然入目。黃遵憲,丘逢甲,葉劍英,肖向榮,曾憲梓……等,均承霑這座小小書院陽光雨露。我久久盤桓書院,雖無奇景異物,但耳邊猶聞書聲朗朗,尤其是那些巳被摩娑得斑駁陸離的課桌,讓我想起莘莘學子晨曦暮靄的課讀與誦詠。
這次來尋訪的通天山中的梧桐書院,原以為書院是掩映于一片梧桐樹中,當我們沿著彎彎山道,越過山門之后,豁然開朗,平曠之地,一座白墻青瓦的湘南民居建筑,立現眼中。書院的后山,不見梧桐,而全是密密匝匝的紅楓,只是今年秋來的遲,酷陽之下的楓葉,只有點點黃紅閃爍。
梧桐書院就包裹在這楓葉初紅之中,讓通天山有了岳麓山的意味。照壁橫陳,正書梧桐書院,反書崇學厚文,見賢思齊。而五個單體的慈賢堂,鄉賢堂,聚賢堂,晉賢堂,禮賢堂相互勾連,渾為一體,極具傳統建筑特色。
夕陽西下,當天地蒼茫一色時,山風飄飄,只有在這個的時候,你面對梧桐書院,就會涌起一種肅穆的感覺。照實說,在經濟居入高位的時刻,郴州及臨武的一幫有識之士,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早已荒廢的遺址上,庚續歷史的文脈,把傳統與現代無縫銜接。短短幾年的時間,讓占地36畝,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梧桐書院,拔地而起。
我曾經在岳麓山愛晚亭的一次集會中說過,如果說有過蔡黃之葬的岳麓山為湖湘革命的血脈,則岳麓書院堪為湖湘的文脈。岳麓書院始建于宋代,積蓄幾百年的力量,到近現代出現井噴式人才集群迸發!思想的形成,文化的積淀,人才的出現,中國古代書院,無不展現出這種共同的文化現象。
暮色四合,通天山把寂靜留給梧桐書院。在這寂寥之際,更使你思接千里,不能自已。
梧桐書院始建于漢代,初盛于唐宋,明清鼎盛,而近現代弦歌不絕,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廢棄。但翻開臨武史冊,但凡才俊志士,莫不與此交集。以明代曾朝節為代表的臨武賢者,讓梧桐書院聲名鵲起。這就不能不讓人感慨,舊時的書院,的確是人才的集散地,猶以碩儒名師傳教一處,堪為一方學子的福祉。梧桐書院的鄉賢堂,就為學子,明禮部尚書,廉官曾朝節塑像,而整座堂宇,有近百尊石塑半身像,均為臨武史載的歷代鄉賢,憑吊先賢,追慕先賢,儼然為梧桐書院莊嚴的課件。他們高揚是國學的旗幟,化無形為有形,一磚一石,都飽含歷史的記憶,一碑一壁,都穿越歷史的風云。在書院,構建者的精心設計,處處都呈現國學的印記。樓宇壯闊,是厚重歷史的承載,學堂生機,是深厚文化的支撐。
一夜無話。當第二天紅日躍上通天山頂時,和臨武的一群校長們共同探討中華文化的偉力時,我不能不動情說,首先我們有必要讀懂身處的梧桐書院。由近及遠,由今到古,我們就更能體會,文化自信,何其箴言?
[責編:陳普莊]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