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作家網 時間 : 2021-10-12
分享到:
本網訊(記者 陳欣 通訊員 馬兵 梁學明)10月12日上午,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省作家協會主席王躍文為湖南省第二十期中青年作家研討班、第十期新疆作家班學員授課。他以“文學語言”為題,為學員們講授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學課。
授課現場
王躍文講授“文學語言”
王躍文從“什么是文學語言”說起,認為那是一種“有文采的、形象化的語言”,并以《春江花月夜》《天凈沙·秋思》《野草·秋夜》《巴黎圣母院》等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為例,強調文采和形象是文學飛翔的雙翅。作家要訓練形象思維,五官全開地觀察世界;重視形象寫作,用描述性而非抽象性的語言。同時指出寫作時應多使用名詞和動詞,名詞越多,世界越遼闊;而動詞則旨在描述人同世界發生的關系,文學所展示的正是這種關系。
接下來,王躍文談到“文學語言風格具有多樣性”。典雅如《紅樓夢》,通俗如《金瓶梅》,精致如沈從文,粗放如莫言,綿密如雨果,疏簡如海明威,晦澀如喬伊斯……在他看來,文學的語言世界應該五彩斑斕、萬籟俱響。不同風格的文學語言并無絕對的優劣之分,同一個作家或同一部作品可能擁有多種語言風格,這是由作家自身的氣質和文學表達的需要決定的。
王躍文還提出“作家必須有自己的文字面目”。他以自身為例,他的作品涵蓋官場小說、歷史小說、都市小說、鄉村小說、散文隨筆等,文字風格皆不相同。馬爾克斯的語言則具有時空的大跨度和細節的高密度的特征,因此,這位作家才能用凝練的文字寫出100年的故事。
此外,王躍文提醒學員,小說有兩種語言,一是敘事語言,二是人物語言。敘事語言要雅俗共存,人物語言要根據各自的身份、地位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一個成熟的作家應該區分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有節制地使用將兩種語言雜糅的寫作手法,從而更加準確地表達人物的聲口、神貌以及細微的心理。
王躍文最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的寄語作結:“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鼓勵學員堅定文化自信,走入生活,貼近人民,創作出更多優質作品。
課后,王躍文與學員進行了互動交流,現場氣氛熱烈。
授課老師簡介:
王躍文,湖南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協主席,一級巡視員,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省政協文教衛體和文史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著有長篇小說《國畫》《梅次故事》《朝夕之間》《蒼黃》《亡魂鳥》《愛歷元年》《大清相國》,小說集《漫水》《無雪之冬》,隨筆集《幽默的代價》《無違》《喊山應》等。長篇小說《大清相國》在日本翻譯出版,小說集《漫水》在英國翻譯出版。曾獲魯迅文學獎、湖南省文化創新獎、湖南省文學藝術獎、湖南省青年文學獎,以及《當代》《小說選刊》《中國作家》等刊物文學獎。其作品既有對現實生活的深度表達,又有對歷史長河的人文發現,也有對原鄉故土的溫情回望,在讀者中享有盛譽。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