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婁星區文聯 婁星文藝 時間 : 2021-10-18
分享到:
10月16日,“文學照亮三湘”公益講學走進婁星區“婁星文藝講堂”,省文聯主席團委員、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得主紀紅建主講,在婁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文學與時代同行》主題講座,來自全區各個領域的基層作家、文學愛好者及婁底三中窗外文學社等青少年文學愛好者130余人通過報名參加聽講。講座由區文聯主席李哲主持。
“我是一個愚鈍的寫作者,沒有太好的寫作經驗,只有一些個人的采訪與創作的感悟。”講座上,紀紅建老師十分謙遜地開場講學,直言中學時代從文以來便熱愛文學,只做了“堅持、孤獨、笨拙、學習、敬畏”等幾件事。紀紅建認為,歷史上杰出的文藝作品總是時代的鏡子。“一個作家最大的本事,便是寫出既與時代密切相連,又不過于被時代拘束的作品。”紀老師舉例《山鄉巨變》《哥德巴赫猜想》《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落淚是金》《塘約道路》《漫水》等與時代同行的優秀著作并指出,作家如何以強烈的文化自信與文化擔當,以文學特有的方式記錄當代中國正在發生的史詩般的變化,書寫出屬于偉大民族的現代傳奇,其實不光要與時代同行,甚至要先行。
講座上,紀紅建老師以個人著作《鄉村國是》《大戰“疫”》舉例,分享創作感悟。“我為什么創作《鄉村國是》,除了時代的使命,作家的選擇與契機,因為我作為一名報告文學作家沒有缺席。”紀老師坦言,扶貧是個宏大的題材,自己作為一名湖南作家如何來寫就全國性的題材,在集齊并反復研讀了157本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扶貧文學作品、理論研究及資料匯編后,他從中國扶貧在世界脫貧史上的地位來定位作品,開啟“聚焦老百姓、用心靈行走”的采訪之路,足跡遍布全國202個村莊,記錄了精準扶貧重點地區貧困鄉村脫貧攻堅的現實場景。“要有獨特的思維,尋找人心的善良,文學的空間,戲劇的沖突。”他指出,報告文學是行走文學,也是使命文學,還是挑戰文學,作家應有文膽、史膽、史家的敬畏,文學家的擔當。
“我從普通人的視角,寫普通人的故事,遵循我所認識和理解的真實故事,進行采訪和創作。”講座上,紀紅建老師在分享《大戰“疫”》的創作感悟時指出,“作家應該探索人性,向人民展示高尚。”講座最后,紀紅建老師還與聽眾生動、真誠地暢談了“人民至上”、“獨立不遷”、“始終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寫獨特,獨特寫”、“打深井,深挖井”、“善于在困境中突圍”、“正確的價值取向”等體會。
本次講座為婁星文藝講堂第21講,由省作協主辦,婁星區文明辦、區文聯、區作協承辦。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