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作家網 時間 : 2021-10-28
分享到:
本網訊(記者 陳欣 通迅員 姜鳳燕 易果)10月26日下午,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紀紅建在毛澤東文學院為湖南省第二十期中青年作家研討班、第十期新疆作家班學員授課。他以“現實與紀實”為題,為學員們講授了一場不同尋常的文學課。
授課現場
紀紅建講授“現實與紀實”
講座伊始,紀紅建給學員們分享了少年時期“5元郵票”的故事。他說高中時,與另一個熱愛文學的同學,去拜訪青年作家鄧建華,兩人苦等3個多小時也未見到本人。回去后他給鄧建華寫了一封信,說了這次拜訪的經歷,同時給他寄去了一首詩。一個星期后,他收到鄧建華的回信,同時還給他寄來了5元郵票鼓勵他。就是這5元郵票,點燃了他的文學夢想,讓他從此堅定地走上了文學之路。
隨后,紀紅建從自身多年豐富的報告文學創作經歷和采訪經歷出發,深入淺出詮釋了現實與紀實的關系,通過《啞巴紅軍》的創作,提出了文學作品中要將筆伸向鮮為人知的細節,還原真實,將敘事與人物描寫有機融為一體,要站在人性的角度、歷史的角度、時代的角度帶給讀者真誠的、眼前一亮的適應市場需要的好作品。
在報告文學寫作和“如何采訪中”,他講述了他在《鄉村國是》的創作經歷,他獨自一人深入武陵山區、烏蒙山區、閩東山區,西藏山南、新疆喀什等脫貧攻堅主戰場,走過湖南、新疆、西藏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9個縣(區、縣級市)的202個村莊,實地采訪了脫貧的老鄉和當地扶貧工作者的經歷。提出了不僅要了解采訪背后的故事,更要挖掘背后故事的故事,“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不能打著非虛構的名義寫著虛構的文章,一定要用思辨的態度,突破采訪的局限性,建立寫作的獨特性,創作適合時代的好作品。同時,他勉勵學員們“寫作是在孤獨與寂寞中前行”,“文學創作就像一場馬拉松,所以一定要堅持”。
紀紅建老師這一堂不同尋常獨特的文學講座,給學員們帶來極大的啟迪。講座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人物鏈接:
紀紅建,湖南望城人,湖南省文聯主席團委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青年創作委員會副主任。著有《鄉村國是》《大戰“疫”》《啞巴紅軍》《馬桑樹兒搭燈臺》等長篇報告文學20余部,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當代》等刊物發表長中短篇報告文學200余萬字。曾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中宣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第二屆“中華文學基金會茅盾文學新人獎”等,系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