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 : 2021-11-12
分享到:
新人推介:林麗英,女,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畢業于湖南師大外語系。熱愛文學,作品散見于各大文學刊物。
文丨林麗英
懵懂無知的年齡,常聽父輩們唾沫四濺、眉飛色舞地說起“走高沙”,直聽得小耳朵豎著、口水流淌的小輩們對高沙充滿了憧憬。
高沙的繁華熱鬧和物阜民豐在家鄉的田野阡陌上早就生根發芽。逢年過節、嫁女娶媳婦需要購置一些大宗物品,鄉親們都會去百里之外的高沙采辦,“走高沙”由此得來。高沙在我童年的記憶里充滿了夢幻般的神奇色彩,且日夜魂牽夢縈,心向往之。
待到長成,才知道高沙只是邵陽市洞口縣的一個鎮。它在秦漢時代即有集市,至唐代已成為湘西南的重要商埠,建街興市已有1300余年歷史,以地方富庶、商業繁榮、文化昌盛和教育發達而享有“小南京”的美稱。
也許,最近的風景往往最容易被忽略。雖無數次路過這座魅力古鎮,卻從未停留,亦未帶走半片云彩。
蓼水脈脈,一眼萬年。繾綣的雨,下了一個春天。千年的盟約,也落滿綿軟的淚。漫天的雨幕,漣漪了我的記憶。五月的雨簾牽引著我,高沙,我來了!
蒼翠的香樟樹上,泛著晶瑩剔透的水珠。飄落的雨花在車窗上點滴滑落,那曲折的紋痕讓人恍惚有時空倒流之感。
高沙鎮北一公里處,一座青磚碧瓦、飛檐翹角的古宗祠靜默在田疇中央,恰似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青山綠水間。這就是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八支祠。它是一座集古宗祠建筑群、革命紀念舊址設施群和地方文史收集展示機構于一體的大型民間文史博物館,雖歷經滄桑卻巋然幸存。
此時,一道彩虹穿越蒼穹撞入我的眼簾,風停雨歇。斑駁與繁華的光影輕舞流轉,心早已遺落在舊夢塵埃里。
八支祠內,曾國藩和曾氏族人正觥籌交錯,把酒問桑麻,相談甚歡悅。酒微醺,人未醉,欣然題書匾聯各一。匾曰:“派衍資江”,聯曰:“資水如帶,鳳嶺如屏,四面盡環淑氣;孝子在周,忠臣在漢,千秋無愧宗風。”
青磚墁地,苔蘚蒼蒼。白鷺來集,清風入懷。孔子高足曾子,一身儒雅,端坐宗圣閣,奮筆著述《大學》與《孝經》。孝德思想、曾子遺風在山山水水間盤繞、浸潤。
朦朦月下云峰塔,悠悠河上回瀾橋。蓼水河東岸的云峰塔,與高沙古鎮隔江默默相望。雨后的塔少了往日的雄偉壯麗,更添幾分清秀俊逸。“萬道銀波寒射塔,宛如金劍吐珠光。”塔身的山水、花鳥等彩繪在陽光的輝映下,有種呼之欲出的錯覺。塔上檐角起翹,系掛串串銅鈴,風吹鈴響,清音遠揚。塔畔潭深水碧,江流到此,觸石翻騰,塔側古廟的鐘聲在反復歌吟著古鎮的繁華。
倒掉的雷峰塔是否隨江河水漂流至此?回瀾橋上的油紙傘是否在訴說著新街雨巷的愛情故事?橋上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橋下的姜太公,悠然自得,無餌的釣竿沉沉浮浮,釣日出,釣月落;釣久逝的回憶,釣老去的歲月。讀水的情侶十指相扣,觀潮漲潮落,看云破天開,似水情愫如蓼水綿延。
老街在一簾雨幕中悄然醒來,屋檐上的雨滴像一串串珍珠般,泛著斑斕色彩。踏在被歲月蹉跎的青石板上,陽光鋪灑,幽長的古巷,透著柔軟的心思。
我行走在十八毛彎的脈絡里。這普普通通的小路,柔軟,潮濕,卻充滿著巨大的神秘和誘惑。小路左一拐,右一彎,沒有熟人領路,你再怎么折騰,就是走不出小路的掌心。
十八毛彎,窄窄彎彎,蜿蜒著穿過古老的屋宇,像一條滄桑的縫隙。我沿著它,見證那曾經喧囂的痕跡,一種別有的愜意、悠閑、踏實的感覺油然心生。
斑駁的門前,有嬌羞的心情掩面而至。房子一間連著一間,古舊的門楣兀自訴說心思,青色的墻磚涂滿兒時的淘氣。透過窗格朝里望,老式的家具,發出暗沉光澤。菜板上的剁剁聲,炒菜的嗤嗤聲,陣陣飄來的棕香,隨著呼吸進入我的身體,充滿了溫馨。
徘徊于深巷、幽弄間,轉個身又是另一番風味了。在初出紅日的映照下,吊腳樓是那么的安靜。雕欄上斑駁的痕跡細數著這座古鎮的滄桑,悠悠的琴曲飄蕩在水墨里。陣陣微風拂過,窗口的風車,好像訴說著在此生息的代代先人的故事。
糯米甜酒像一個精靈般在街角一隅輕歌曼舞。雖無半點疲累,我的目光卻被她牽絆,靜靜地坐下,觀她,賞她,品她。她慢慢地和我的舌尖纏綿,緩緩地入喉,輕柔地滲入我的五臟六腑,溫暖了我每寸肌膚。每個毛孔都透出甜蜜,一種滑而不膩、恰到好處的濃情裹住了整個身心。
高沙古鎮的一草一木和獨特悠遠的文化習俗,就像一根風箏線,牽引著離開的人找到回家的路;讓從未來過高沙的人,醉里夢里都在“走高沙”,無論他身在海角還是天涯。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