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 : 2022-04-18
分享到:
肖仁福先生新作《陽光之下》,給人一種很明顯的感覺,感到作者猶如一位冷靜而沉默的看客,站在千變萬化的時代光影面前,把鮮活的現實扔進歷史的長河中,反復蕩滌并彼此融合。
《陽光之下》以紀檢監察人員為主角、以紀委監委一線審查調查工作為主線,立足于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現實,從對“留置點”這個特定場所的描寫起筆,精準切入監察機制體制改革這個重大事件。
作品立足細微處,呈現了作品的張力。這種張力,不僅是腐敗與反腐敗的較量,重在展示紀檢監察隊伍既要清除害群之馬,又要治病救人,還要懲前毖后的立體圖。這種張力,不僅是描述一時一事,重在記敘我們黨在前進的道路上,既要接受人民監督,更要進行自我革命,始終保持純潔性先進性。
作者沒有把腐敗與反腐斗爭描繪成警察抓壞人那樣黑白分明的兩派對立,而是用寥寥數語就了結此案并以此為引,讓作品所要表現的復雜較量中,所有的關鍵人事、關聯人物悉數登場。
這種直擊現實的文風,讓各個層次的讀者都有一種閱讀的欲望,因為那些人和事,曾經好像都在我們身邊走過,很想跟隨作者去探究作品中所要刻畫的人物。
《陽光之下》這部作品中,夾雜著歷史國運、政黨政治、經濟社會、基層民生等各種因素,遍布于黨委政府、國企民企、醫保醫療、精準扶貧、生態建設等各個領域。時而細微到街頭角落,時而宏大到一個時代,既關乎到百姓悲歡,又敘說著歷史進程。作者用五十萬字將一場將載于史冊的改革、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描述出來,實屬不易。
在這些歷史與現實的交錯中,作者還試圖通過一些貪腐之徒的今日之果,來追溯他們悔不當初的因。
曹寄青這位貫穿全篇的反面人物,從吃百家飯長大到官至副市長,從奮力創業干事到殺人放火淪為階下囚。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付出過、輝煌過、委屈過,猶豫過、掙扎過、彷徨過、瘋狂過,最后看似敗給了對手,實則是敗給了自己,歸根結底是在理想崩潰后敗給了現實。
這個現實是人欲無窮、圍獵無休、誘惑無邊,這個現實是社會發展進步中難以繞開的彎道和險灘。如果沒有堅定目標,是很難平安到達彼岸的。交織在曹寄青、周俊才、繆德良等一眾貪腐分子仕途沉浮周圍的,下到窮山僻壤的草根農戶,上到省會要員、京城高官,還有妻子同學,同僚故友,在他的生命中悉數登場,構成一幅豐滿而又丑惡的百態圖,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作品中曾守賢、俞波濤、奚連江以及一大批紀檢監察干部,不但在與腐敗分子的斗爭中體現出了一身正氣,智慧勇毅,德才兼備,還從省市紀委書記,到普通紀檢監察干部,作品圍繞每個人物,用各自日常生活中一兩件家長里短的事,反映出紀檢監察干部也是凡人,也有情有義,有普通百姓的困惑,也有柴米油鹽的困難。而對像陳勇毅這樣個別的腐化墜落的紀檢監察干部,沒有刻意隱瞞和回避,使作品更加回歸真實。
作品將反面與正面人物的感情沖突高潮,安排在曹寄青與俞波濤這對落幕時才相認的同父異母兄弟上,這種構思看似奇特,實則是為了更好地表現人物感情世界。
因為在腐敗與反腐敗這場斗爭中,類似于曹寄青與俞波濤這種兄弟情、同窗情、師生情、戰友情的情況,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處理好這樣一種感情,是紀檢監察干部、紀檢監察工作中避不開、躲不過的。作者在這對感情的處理中,費了不少筆墨和心思,我想也許是為了給后來人、給借鑒者處理類似情感問題傳導一種警示。
“貪腐如同黑色的蝙蝠,在黑暗里翩翩起舞;正義則如同燦爛的鮮花,在陽光之下絢然綻放。”這是《陽光之下》的封面題記,亦是留在讀者心中的鮮明印記。
(《陽光之下》肖仁福著團結出版社出版)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