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藝報 時間 : 2022-05-23
分享到:
4月28日,由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辦公室、中國作協創作聯絡部、湖南省作協、中南出版傳媒集團等主辦的“《新山鄉巨變》作品研討會”,以線上線下“雙線”形式,在周立波家鄉益陽清溪村召開。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伊始,湘籍女作家余艷提前深入到湖南益陽農村一線。在周立波先生當年寫下《山鄉巨變》的鄉村,這里從環保、產業、人才等12大“痛點難點”突破,借助“互聯網+”轉變了傳統農業方式。扎在益陽、扎在清溪村8個月,余艷用筆墨再現了大清溪這個深具文化內涵和智能智慧的“山鄉巨變第一村”。
“我的采訪就是‘重走立波先生路’,感受深刻的是他的精神所催生的力量,在這片土地上正以獨特的文化軟實力在引領人民奮斗。”《新山鄉巨變》傳承周立波的文學精神,具有“以人民為中心”和“鍥而不舍追求寫作高度”的特征,有著“新時代文學”的鮮活氣息。它展現了近70年的時代畫卷,也展現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學接力和鄉村振興接力。現選發此次研討會發言如下,以饗讀者。
——編 者
一部來得非常及時的新作
文丨何建明
一位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家要具備三個基本能力:選材能力、采訪能力、刪選素材的能力。余艷在這三個方面的能力一直比較突出,加上她的敏感和自覺的時代意識,以及出身于小說家的文學歷練,余艷在報告文學的寫作領域一直獨具特色。在《新山鄉巨變》的寫作中也不例外,“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這一時代主題的激發下,她深扎到新時代下山鄉巨變的現場,感知、發現、激活了這一主題的時代價值。
余艷的《新山鄉巨變》是一部緊扣時代、融入鄉村振興、謳歌人民奮斗,并且來得非常及時的新作品。特別是她把目光聚焦在周立波的家鄉,沿著立波先生書寫人民的足跡,傳承他為黨為國家奉獻的精神,探索60多年后的新山鄉巨變。
書寫這樣的作品,對余艷來說是極具挑戰性的。《新山鄉巨變》不同于其他報告文學作品,最大的特點首先就在于參照性,周立波這個文學巨匠的代表作品立在前面,還要與他的事跡、精神和他的作品對應起來。其次,余艷是以智能智慧新農村為切入口來描寫當下的山鄉巨變。余艷一直生活在城市里,她描寫新農村,情感能不能跟周立波在一個水準上,這是對她極大的考驗。周立波可以做到,余艷“深扎”了8個月也基本做到了。這是余艷這部作品表現得難能可貴的地方之一。
《新山鄉巨變》的又一亮點,表現在宏大的創作視角上。本書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條是鄉村振興的奮斗線,寫了一大批奮斗在農村一線的鮮活人物;另一條是將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人民作家周立波人生的細枝末節、生動故事貫穿始終。此外,章節中突出的新舊山鄉巨變的對比也是令人贊嘆的巧妙之處,這種對比像是一幀幀歷史影像在書里來回閃爍、映照,既詮釋了“巨變”這個核心主旨,也讓人感慨時代的發展。
因此,余艷捧出了一部謳歌時代和人民、寫出了真正“新巨變”的作品。
——“智能智慧”讓作品扎實而又有“新”意。周立波先生60多年前的《山鄉巨變》,寫的是那個時代的農村巨變。時代發展到今天的智能化時代,新農村的“新”,更多地體現在智能智慧上。余艷說采訪以后才發現,這是她的短板,這些帶高科技的互聯網、大數據,她一時搞不懂。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要先到現在的新農村去體驗和感受,并且至少要學懂一點智能農村的智能知識。而這也正是余艷寫這作品的意義所在,一個“新”包含了新時代、新農村、新巨變的新三農的豐富內容。
——作品講述的故事具有時代前沿意義。我們國家剛從脫貧攻堅轉到鄉村振興,余艷已經提前深入到益陽農村一線,立足新時代、新農村的深刻變革,尤其展現了清溪村臥薪嘗膽,突破環保、產業、人才等12大“痛點難點”問題,奮力實現鳳凰涅槃的艱辛歷程。展現了近5年,這里借助“互聯網+”轉變傳統農業方式,實現的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的深度融合,再現了清溪村這個深具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的“山鄉巨變第一村”。這個題材正好搭在了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上。這不是偶然的,是余艷長期對時代風向跟蹤,捕捉新時代最時尚信息元素而得到的。
——這個作品寫“新三農”,其主角是人民。余艷立足新時代歷史坐標,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這個作品寫了上百個從脫貧攻堅而來,又邁開鄉村振興步伐、努力奮斗的人物。她既將思想和情感同人民融為一體,又傳承周立波精神,扎在農村最基層,走遍了益陽的7個縣市區,前后8個月采訪了200多個人物。比如“金扁擔”里的王保良,余艷經過了前后半年的跟蹤,把這個歷經坎坷、不懈奮斗的農民塞進他們的采訪車,一路拉著走。在“燕子峪”一章,她寫孵化農村電商模式的潘遠征、扶貧干部蔡小鵬,跟著他們到邊遠山村點上采訪成功“孵化”的農民典型。余艷的寫作,真正寫在了人民奮斗的征程中。
——作品有高度、接地氣,是余艷創作生涯中的一部優秀作品。為時代畫像、為人民立傳、為社會明德,余艷這部作品的站位高了。她以一個作家的情懷與擔當,用精心打造的文字推動鄉村的進步與發展。她已經完全脫離了自我的小圈子,融入了推動社會發展的大洪流。她是益陽的女兒,她擔當起描繪家鄉巨變的責任又有了最好的對應:周立波的家鄉已經是山鄉巨變的首倡地、智能智慧的示范地、鄉村振興的標志地,而作家奮力寫出益陽模式、鄉村樣板、奮斗標桿、文化靈魂,更寫出了山鄉的秀美、人民的幸福。從文本到現實,形成了新山鄉的一部奮斗史詩!
這部作品好就好在“變”字上。周立波作品的“變”是從舊社會到新社會的變,余艷寫清溪村的“變”則立足于表現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化農業農村農民的變,這種變才是這部書、這個時代現代新農村最大的亮點。
余艷表現出了當代作家一種最偉大的品質,那就是對周立波精神的傳承。“在整個采訪創作過程中,讓我感受深刻的是‘立波精神’所催生的力量。”余艷從清溪村出發,足跡踏遍益陽的7個縣市區,她深刻地感受到這里始終有一種獨特的文化軟實力在引領人民奮斗。她在創作的時候,也不由自主地傳承了這種精神,從而使作品具有了“以人民為中心”“鍥而不舍追求寫作高度”的特征,同時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優秀樣本。
(作者系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
講好鄉村振興故事的生動范例
文丨黃承偉
《新山鄉巨變》直觀上給我三個沖擊:主題特點除了寫鄉村,更重要的是選擇近70年的變遷來寫一個鄉村,這就帶來了第二個沖擊——很有歷史感。長時間觀察一個鄉村,通過周立波先生的觀察、通過時空對話來寫一個村,很有歷史感和沖擊力。再就是時代感特別強。我原來對這個村也不太了解,看了書以后對清溪村,特別是對“互聯網+”的作用滲透到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中有了一個初步認識。所以,我感覺這部作品很有時代性。從國家鄉村振興重大戰略的推進以及目前實踐的視角,我想從三個方面談幾點想法。
一、展現了中國鄉村發展的歷史智慧及其對鄉村振興的時代意義。
這部作品是中國農村近70年變遷的縮影。清溪村是中國60多萬個行政村中的一個,作品寫的是普通人對鄉村變化的情感。中國的城市居民雖然三代以前大都在農村,但畢竟當下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60%左右,在鄉村居住的戶籍人口也就5億,因此這部作品寫出的更是一種情感,寫出的也是作者自身對鄉村巨變的情懷,這種寫法可能會使作品更加感人。
再從歷史智慧的角度來看,清溪村的變遷主要體現了幾個方面的智慧:鄉村發展有自身的規律,是一個歷史的過程。這個村從60多年前到現在的變化印證了這一點,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這是很有歷史智慧的。鄉村發展需要內力與外力的互動,從清溪村的發展也可以印證這樣一種智慧。鄉村發展需要融入時代,新鄉村的巨變是時代使然,是各個方面努力的結果,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發展要融入整個發展的時代。
鄉村發展還需要黨支部核心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一直為人民謀幸福,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在制度、體制上的創新、建立、完善、改革,無一不是為了人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不斷增強。因此對鄉村來講,怎么能夠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治理體系的不斷優化和功能的強化很重要。這部作品中最核心的“鄉村治理體系的完善”,包含基層黨組織的建立和黨支部帶頭人的引領。
這幾點是我從這部書中讀懂的鄉村發展的歷史智慧。另一方面,清溪村發展道路的時代價值也體現在幾個方面:
鄉村全面振興需要農業智能、農村智慧、農民農業農村現代化一體推進。清溪村在建設新農村、發展新農業、培育新農民三方面同步發展,對其他村的發展也具有借鑒意義,這是這部書的時代價值。
鄉村全面振興還需要不斷改革、創新,從理念、技術、模式、合作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地創新,這也是清溪村告訴我們的一個基本經驗。
鄉村振興還需要奮斗者的力量和擔當。《新山鄉巨變》反映了從60多年前到當代近10年的磨合,反映著全村人民以及整個益陽甚至全國人民都在奮斗,都在自主改變我們的鄉村。從脫貧攻堅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樣一個歷史進程中,始終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奮斗和擔當精神。
鄉村振興要始終以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以青山綠水為目標。鄉村到底怎樣才能振興?清溪村的發展告訴我們這一點。
鄉村振興需要精神引領、需要黨建凝聚起全體村民的內生動力,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城鄉發展的一個本質性特征,作品中也充分體現了這種印證。
二、鄉村振興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和偉大實踐必將為中國當代文學創作提供豐富鮮活的人物和故事。
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戰略任務,是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決定著在整個過程中不僅僅是某個部門比如鄉村振興系統、農業農村工作體系,而是在全國全社會達到和實現的。
鄉村振興總的目標是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作品寫出的新農村、新農業、新農民,實際上就是鄉村振興的目標。不同的發展水平、不同的特點,鄉村振興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但核心追求都是一樣的。
鄉村振興具有豐富的內涵,包含產業興旺、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等,這些構成了一個復雜的鄉村變遷的系統工程。未來的變遷過程中,清溪村的變遷可以是中國60多萬個行政村變遷的縮影。大部分的村都變成清溪村不現實,但應該有相當部分的村都能夠向清溪村看齊才能實現我們總的目標,從而真正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鄉村振興就是城鄉關系的重構過程。通過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工農互助、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未來的鄉村不再是單一從事農業的地方,而是存在著重要的生態涵養功能、休閑觀光功能、文化體驗功能的多元綜合體。類似于清溪村,我們在鄉村振興中要更多地挖掘、發揮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的作用,才能真正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
鄉村振興要求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清溪村告訴我們這樣一條道路。從實踐上,就是健全各級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治理體系。清溪村的故事體現了這樣一種理念和要求。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整個過程是農民現代化的過程,也是我們黨執政體系現代化的過程,必將為我們的文學創作提供更多鮮活的人物和故事。
三、文學創作必定為助力鄉村振興作出獨特貢獻。
從文學角度助力鄉村振興,湖南省委宣傳部對十八洞村的宣傳,在推動脫貧攻堅上做得很出色。我相信清溪村也會如此,在鄉村振興的整個歷史進程中,文學創作必定為助力鄉村振興作出獨特的貢獻。
實際上中國幾十萬個村的發展都有各自的故事,文學作為一種方式和世界交流更加有效,希望更多的作家用文學的語言向世界講述為全球鄉村發展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用感人的故事展現中華民族奮斗不息、自立自強的精神。
再提出兩點希望:一是鄉村巨變中有很多普遍性的經驗和模式,但因報告文學的讀者受眾畢竟有限,怎樣從全國、從示范引領的角度,類似十八洞村的模式,將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的故事,通過從感性到理性的總結,多推出一些作品,希望這方面還能有更多的努力和貢獻;二是怎樣才能更立體性地講好清溪村的發展故事,希望還能看到更多這方面的作品。
(作者系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國扶貧發展中心主任)
以文學方式對時代的回應
文丨肖凌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只有深入人民群眾、了解人民的辛勤勞動、感知人民的喜怒哀樂,才能洞悉生活本質,才能把握時代脈動,才能領悟人民心聲,才能使文藝創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雋永的魅力”。60多年前,周立波先生響應中央號召回到益陽清溪村,以滿腔的熱情投入農業合作化運動。在這里,鄉民們經常可以看到穿藍布中山裝、解放鞋,攜帶一個小本本,講一口純正益陽土話的周立波。他的身邊常常圍坐著抽著長煙桿的老農、靠著扁擔的青年、握著紅纓槍的民兵以及神采飛揚的勞動婦女。宏闊的時代背景、深厚的生活積累、生動的鄉村畫卷、親切的俚語土話……土改運動中那些驚心動魄的場面、那些可敬可愛的鄉村干部和農民的面影,反復在他的腦海里翻騰,催生了長篇小說《山鄉巨變》。周立波等老一輩作家深入田間地頭,與人民同吃住同勞作,把對時代的感知、祖國的禮贊和人民的熱愛全部裝進文學作品,凝聚起創作的奮斗精神,激蕩起磅礴的文學力量。
作家余艷創作的《新山鄉巨變》再現了文學地標清溪村的前世今生,演繹了“山鄉巨變第一村”的傳奇故事。這部作品是作家沿著當年周立波的足跡,靠腳“走”出來的;是作家緊扣新時代,在生活中“扎”出來的;是作家走村串戶,為人民群眾書寫的。我認為該書有四個方面的收獲。
首先,這是一部在“新”上下功夫的寫作。“新山鄉巨變”的“新”是大數據、物聯網中的清溪文旅之鄉、南縣稻蝦米、安化黑茶,是農業智能、農民智慧、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青山綠水、人民幸福,是奮斗者的力量和擔當,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是快速發展、夢想實現,也是希望的田野、綻放的笑容……“數字農業,智慧鄉村”的嶄新面貌,成為世人關注的“文旅之鄉”。農民“顛覆”了身份,用手機指揮無人機神奇作業;農村換了“活法”,大花園里同城市一樣便捷生活;大數據讓土地百倍生金,產業興旺發達。
其次,這是一部傳承立波文學精神的作品。《新山鄉巨變》的采訪創作就是“重走立波路,為人民寫作”。作家余艷不斷把“自我”融入這個大時代,以極大的熱情關注并用創作去參與和推動時代發展。她把住了“以人民為中心創作”這個“總開關”,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和感人至深的“人民創造”。她深入村頭、地頭、灶頭,與農民交朋友,與群眾聊家常;也同吃一鍋飯,聽生活變化的細節,思考人民幸福背后的緣由。她深入北峰垸,發現這個從坎坷中走出來的魅力村莊,原來是有強有力的黨支部,有命運都打不敗的領頭人;她與老莊稼漢夏曲輝聊天,陪著他流淚。這個20年的致富帶頭人的曲折故事里,顯現著一個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也就是這樣,她的心與群眾連得更緊,筆下也有了更鮮活有張力的文字。
《新山鄉巨變》將周立波先生的“三同一片”作風融進了采訪創作的全程。為寫好這部作品,作家扎在益陽農村8個月,跑遍了7大縣市區,采訪了200多位典型人物,在這個過程中,為人民發聲,為時代鼓與呼。尤其,她傳承了周立波的光榮傳統,讓厚重歷史感和鮮活時代感同在,讓鮮明創作個性和民眾積極奮斗的故事融為一體。應該說,余艷以時代風向為導向、以勇于創新的人民為主角,扎扎實實地完成了創作。
其三,這是一部接地氣、有擔當的作品。此次創作,余艷挑戰了自己的兩個短板。一是幾十年的城市生活令作家缺乏對農村細致變化的親身體驗。她只能深入深入再深入,泡在農村、扎進農戶。二是智能化的操作是她的短板。可她必須面對智能時代的到來,面對已實現互聯網全面覆蓋的農村。2020年開始下益陽,她舍得跑、挖得深。她深入采訪最牛的種糧大戶、最棒的養蝦能手,深入到5G智慧小鎮、智慧農業第一村。這些當年周立波先生與人民群眾“三同一片”的地方,已經變成奮斗者的成功地、人民群眾的幸福地和數字鄉村的展示地。神奇的“紫薇云”讓蝦稻、柑橘等主打農產品變成“網紅”;清溪村的“互聯網+現代農業”獨具魅力,讓廣大農戶實現“指尖上的豐收”……
作家還深入到益陽大數據中心,看互聯網、物聯網將稻田、農事集中在指揮屏上;深入到種糧大戶、養蝦能手中間,看遙控器指揮無人機實現田間管理,還向農戶學習用手機APP查看稻田、蝦田的溫度、給氧度。慢慢地,作家在深入中找到了感覺,收獲了從田地里“拱”出來的文字,補齊了自身短板。
其四,這是一部有站位有高度的作品。余艷沿著周立波當年走過的“大清溪”,以特色人物和生動細節勾連全書,對應奮斗的村民臥薪嘗膽解決“痛點難點”問題,奮力實現鳳凰涅槃的艱辛歷程,將傳統農業方式蝶變為“互聯網+”,與生產、生活、生態、文化深度融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農村”。看似簡單的“泡”與“扎”,余艷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扶貧干部歷經艱難曲折,深刻明白了“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余艷也明白了,文學作品到底是寫給誰。她還感悟到:文藝工作者獲得的能量是人民給的,是火熱的生活給的。
為積極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以文學力量為新時代山鄉鑄魂,中國作協發起了“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邀請全國作家和文學寫作者共同擁抱新時代、書寫新山鄉。余艷的長篇報告文學《新山鄉巨變》就是響應號召,以實際行動向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人民、偉大的土地、偉大的實踐致敬,向周立波和《山鄉巨變》等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家和經典作品致敬,以文學方式對時代的回應。在“數字農業,智慧鄉村”大背景下,書寫益陽模式、鄉村樣板、奮斗標桿、文化靈魂,凸顯新時代、新鄉村的山鄉秀美、人民幸福,是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的重大收獲。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一級巡視員)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