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教師文學月刊 時間 : 2022-08-04
分享到:
湖南師大文學院教授湯素蘭(湖南省作協副主席,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主席)
為時代放歌,為人民抒懷,是我們全體教師作家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會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會以精品力作投身“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我的家鄉十八洞》就是我向這個偉大時代的致敬。
湖南教育報刊集團總編輯吳新宇(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作協會員)
“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無論對我們的編輯出版工作和文學服務工作,還是對我們的個人創作,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們要胸懷國之大者,始終以人民為中心,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瀏陽市教育局蘇啟平(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
中國作協把這兩項計劃的啟動儀式都放在湖南,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和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我倍感榮幸,也感到內心當中有一種自豪感,激發了我的創作激情。這兩個計劃都緊緊地扣住了鄉村振興的主題,很有時代性,很有現實感,對于我們作家來說,寫這樣的主題、弘揚這樣的主題是我們應該去做的,我們我也會自覺地去做。
作為我個人來說,就是三個立足:
一是立足于我生活的地方。我家在瀏陽的一個小山村,從我出生到現在,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感覺社會進步了,山村變美了,更多的是人——也就是鄉親們的內心更美好了,更幸福了,知識水平提高了,這是一個大的變化。
二是立足于我的這個行業。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我們校園的變化,到教學設施的變化,到老師的學歷、觀念的變化。
三是立足于我自己對社會的理解。去寫廣闊的生活,自覺地貢獻自己的一點微薄力量。
長沙市雅禮中學徐昌才(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
中國作家協會在湖南舉行“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啟動儀式,作為一個熱愛生活、熱愛教育、熱愛農村、熱愛文學的教育工作者、文學愛好者、文藝評論員,我倍感興奮,深受鼓舞。兩個計劃的啟動、實施,選擇曾經創作《暴風驟雨》《山鄉巨變》等恢宏巨著的周立波先生的家鄉——湖南益陽清溪鄉作為出發點,象征意義和實際意義兼備,歷史情懷與當下追求融合,可謂恰逢其時,得天獨厚,高屋建瓴,因勢而發,此舉必將有力推動新時代新文學的闊步發展,必將激勵廣大中國作家奮發圖強,勵志前行,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謳歌時代、反映民生、關懷家國、弘揚價值精神,夯實文化底蘊的偉大作品。我將一如既往立足教育工作,響應時代召喚,領會“計劃”精神,深入火熱生活,關注底層人生,努力捕捉并真切表達新時代帶給人們的諸多變化,尤其是心靈嬗變、精神呼喚、道德建構和人性訴求,力爭用細致的觀察、深刻的感受、全新的體驗和生動的文字來記錄生活,謳歌人生,表達理想,讓讀者從文字中感受到光與熱,從生活中萌生希望與追求。
婁底市教育局海葉(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
湖南作家周立波的長篇小說《山鄉巨變》,生動地體現了文學的人民性。幾十年轉眼過去了,依舊熠熠生輝。用文學的方式,用經典作品,為人民書寫,為時代立傳,是每個作家應有的情懷與抱負!
中國作協在湖南舉行 “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及“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啟動儀式,是中國作協向廣大作家及文學工作者吹響的集結號,這種嘹亮的聲音,一定能催生出更多謳歌新時代的經典作品,回應文學應有的社會擔當!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游宇明(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
中國作家協會在益陽清溪村舉辦“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的啟動儀式,我覺得意義極其深遠。其一,這是對文學前輩的致敬。周立波是將自己融進生活,并從中獲得過巨大思想啟迪的作家。在其故鄉啟動這兩個計劃,實際上是要告訴后來者,我們必須繼承文學前輩的優良傳統,終生以生活為師、以民眾為師;其二,改革開放和脫貧攻堅是中國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偉業,表現廣大鄉村在黨的領導下發生的滄桑巨變,表現廣大民眾在新的時代氣氛下思想感情、精神面貌的日趨美好,是新時代作家的重要使命!其三,文學需要高原,更需要高峰,想創造高峰,就不能只關在屋子里想象,而要堅定地走出去,尋找屬于自己的那個文學世界——發現別人遺漏的題材,表現別人忽視的主題。其四,我們啟動這兩個計劃,也是要告訴讀者,真正的文學是美好的,是一個人的生命必不可少的,熱愛文學,厚養自己的人文情懷,人的靈魂能變得更加純粹和偉岸!
湖南大學劉長華(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常務理事)
《山鄉巨變》中的人物形象不是周立波先生“寫”出來的,而是益陽乃至湖湘這片熱土“生”出來的。這些人物形象就像益陽的擂茶,經得起研磨,耐得起品咂。周立波回到清溪村,就是回到自己的精神母腹。精神母腹毫不吝嗇地饋贈了他這朵常開常鮮、永開不敗的茶子花。大地出作家,生活出作家……藝術研究和文學評論不是理論的簡單演繹、繁復搬弄,“生活”之樹常青,有生命體驗融入的研究和評論才能與偉大作品有所匹配。
株洲市教育局王亞(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常務理事,株洲市作協副主席)
山鄉自古以來便是文人歌詠抒懷的主題,從《詩經》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雞棲于塒,羊牛下來”的樸素自然,到陶淵明辭官歸隱采菊東籬的怡然自得,后又有孟浩然“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辛棄疾“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寧靜恬淡……人們在山川鄉野之間而得天地、人情之美。今人同樣如此,每一位名家的文字里都有一塊山鄉的土壤。如沈從文先生,他的土壤在湘西,文字里都是湘西風物。先生曾說:“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過的痕跡寫在紙上”,這些痕跡都是這片土壤里開出的花、結出的瓜。如周立波先生,一部《山鄉巨變》亟寫清溪鄉的鄉風水色之清峻。而當下山鄉亦正經歷前所未有之巨變,更值得人們去抒寫與歌詠。“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或許給廣大作家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如何回歸山鄉,從原點出發,而見山河大美。
祁東縣教育局充原(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常務理事,祁東縣作協主席)
半個多世紀前,周立波描繪新中國農村深刻變革的長篇小說《山鄉巨變》問世。半個多世紀后,中國作家協會發布“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邀請全國廣大作家和文學寫作者共同書寫新山鄉,以原創長篇小說形式講述山鄉故事。這是個好消息,是廣大小說作家的一次大好機遇。作為詩歌寫作者,我個人雖然沒有趕上這趟車,但從中得到了一個重要啟示:文學創作題材必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否則,很難為大眾所欣賞,很難為時代所接受,甚至很難發表,很難出版,更談不上獲大獎。當然,作為祁東縣作家協會領頭人,我會借助協會這個平臺,發動3-5名本土作家,積極參與到“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中來,以原創長篇小說形式講好祁東縣的山鄉故事。
“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中的“攀登”二字非常重要,給了文學工作者一個不斷向上的指引。關于“攀登”,大家關注尤切的主要有兩點,一是高度;二是難度。高度是目標,難度是過程。文學攀登的高度取決于文學作品的思想維度,而思想維度又取決于題材選擇的角度。我認為,題材越平凡讀者面越寬,作品也更有生命力。文學攀登的難度取決于作者的恒心和毅力,而恒心和毅力又取決于創作動機。我認為,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熱愛是最好的興奮劑,就像一個人再忙也能擠出時間談戀愛。因此,我個人準備用3至5年時間創作一首描寫基層小人物半個世紀生存狀態深刻變革的萬行長詩。同時,以祁東縣作家協會的名義,發動部分本土作家,深入農村,深入山鄉,創作一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精品力作,掀起向新時代文學高峰攀登的熱潮。
沅陵縣教育局張遠文(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常務理事,高級教師)
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每一粒塵埃都值得被看見、被抒寫。“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兩大計劃,聚焦新時代中國鄉村天翻地覆的史詩性變革,向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人民、偉大的土地深深致敬,同時也向周立波和《山鄉巨變》等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家和經典作品致敬,可謂意義重大,必將影響深遠。
1938年11月,周恩來召見周立波,指派他和廖沫沙去湘西沅陵復刊《抗戰日報》。1938年底《抗戰日報》出報,周立波、廖沫沙等在沅陵積極宣傳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曾連續11天全文刊登了毛澤東1938年10月在延安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的報告《論新階段》,在此期間,周立波還到湘西民族地區采寫了《湘西行》《湘西苗民的過去與風俗》《霧里的湘西》等報告文學、特寫和通訊。
作為懷化沅陵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與寫作者,我常常走過《抗戰日報》舊址,想著周立波先生無論是描寫東北土地改革的史詩性杰作《暴風驟雨》,還是散發著茶子花香的小說《山鄉巨變》《山那面人家》……它們都像一股股沁人心脾的清泉滋潤著我與學生的心田。
今天,兩大計劃的開啟,將以文學的力量激發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昂揚斗志與堅定信念,扎根人民、深入基層,在聚焦“物變”的同時,更側重于“人”的巨變,為這個時代的人民掬捧出散發泥土芳香的新時代文學精品,令人心潮澎湃。自己身處鄉村基層一線,教育一線,深切地感受著鄉村的物換星移,日新月異,學生的慎思篤行,夢想啟程,在今后的教育與寫作中,當調整自己的精神定位,用新的格局與視野,新的理解與思索,在內心深處真正建立起與新鄉村、新時代人民、新階段學生的關系,看見與尊重每一個微小的個體,挖掘與抒寫生活精彩紛呈的在場、本真與原味,理解與剖析新農村、新農民及學生們的心理認識、情感結構和精神風貌的內在根源,探究和審思人物內心世界的變化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努力用充滿力量感的抒寫,讓山川風物人事,讓鄉野的每一粒塵埃都值得被看見、被尊重、被抒寫。
石門縣一中楊拓夫(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協會員)
我正在鄉村做鳳凰詩歌村,遷日又在張家界慈利縣建起了首家詩歌客棧。我有幾次扶貧經歷,親自見證了鄉村的發展變化。我一直關注著鄉村,2012年我出版了《行走的村莊》之后,我繼續關注、行走村莊,十年來,我一直追尋著鄉村的美好、文化的回歸,過去我們一直在說詩與遠方,越走越飄,丟失了許多傳統的美好的東西。我總覺得需要一場文化的回歸,于是,我又想到了詩與村莊,也是我今年即將出版發行的新詩集《詩與村莊》的名字。近年來關于鄉村變化的詩作近千首,還可以出版好幾本書,在這些作品里也記錄了山鄉巨變、人民的辛勞與幸福,也有關于青山綠水、金山銀山的詩的敘說。
今后,山鄉依然是我創作的重點,我的理想是創建百家詩意文化名村,同時創建詩歌客棧,為城市人提供一個個好好的去處,為各路文人墨客提供創作基地,為研學旅行提供詩意陣地。未來我將開始新的鄉村之旅,創作更多更好的詩篇,也希望有十部關于鄉村的詩意之作服務于我深愛的那些鄉村,那純樸的人民。同時也希望我們的作品少一點虛假、花哨、故弄玄虛,多接地氣,多有泥土的芬芳……
長沙市怡海中學盧望軍(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理事,高級教師,首屆教師文學獎散文獎獲得者)
這兩個文學創作計劃,最吸引我的是“山鄉”。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鄉村,既是我永遠的文學原鄉,也是我永遠的精神原鄉。它決定了我看世界的眼光,也決定了我與世界相處的方式。其實,大部分分中國人都是如此——推而廣之,現代中國,仍然是植根在鄉土中國之上的。然而,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們似乎一邊在拋棄鄉土、農民以及田園牧歌,又一邊在懷念那種淳樸、寧靜、簡單和自給自足不外求的生活。失落的荒蕪的鄉土和田園,靈魂無依、精神內耗的現代人類,這就是我們與鄉村的相處的現狀。
可喜的是,隨著國家政策對農村扶持力度的加大,鄉村經濟振興穩步推進,農村人口回流明顯,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已是不爭的事實。文學作為時代的鏡子,必然要對這種巨變做出積極反應。我覺得,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正是這種反應的結果。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固然是美麗鄉村,值得我們永遠懷想,但是,直面新時代的新農村,直面汽車、手機、電商、直播帶貨等鄉村新命題,更是文學的光榮使命。
文學發展史上,每當一種文學潮流、文學樣式陷入僵化的境地,就會自動選擇回歸普通人民的生活、回歸勞動人民的語言,并因此而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產生新的文學潮流或者樣式。中國作協的“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是向文學原鄉的回歸,更是向文學新高峰的出發。
我期待偉大的作品,因為這兩個計劃而誕生。
益陽市一中甘健(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理事,特級教師)
文學之樹只有深植民族土壤,汲取時代養料,方可茁壯,方能長青。百年展新顏,山鄉迎巨變。“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再次提點了文學創作的來處,也指引了文學創作的方向。作為教師作家,我們既要以自身創作豐富新時期文學藝術的內涵,也當在文學創作的浩蕩隊伍里留下自己的獨特豐姿,努力成為文學創作的攀登者。
安化縣教育局陶金生(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理事)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新時代鄉土文學的主題肯定是描述與謳歌“山鄉巨變”,中國作協響應時代的要求,啟動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攀登計劃,必將涌現出一大批精品力作,史詩般呈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成果,必將為文化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吹響號角,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我也將抓住機會,為創作出好作品加倍努力。
瀏陽市田家炳實驗中學黎凜(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理事,瀏陽市作協副主席,高級教師)
鄉村是文學的根與沃土,也是新時代文學的鮮活現場。當今,文學表達需要注入鄉村活力,鄉村振興需要借用文學賦能。深入鄉村,扎根鄉土,練好腿力腦力筆力,用情用心用力,講好鄉村新故事,寫好鄉村新史詩,弘揚中國新精神,表現新時代鄉村巨變,我們責無旁貸,逐夢前行。
湖南工商大學教師賀予飛(湖南省作協教師作家分會理事,博士)
隨著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我們看到近年來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農業”、數字鄉村、科技興農、農旅融合等讓農民早已不再局限于狹隘閉塞的一方天地。這些新的社會現實要求我們創作者走出傳統鄉土寫作的濫觴,擯棄城鄉二元對立思維和挽歌式創作,描繪出當代農村的生產發展與生活方式變化,凝練出新時代新農民的典型形象,更重要的是揭示出當代農村的精神面貌、社會結構與文化心理,從鄉土現代性書寫中提出新的問題和反思。我相信,通過中國作協此次“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當代文壇將涌現出一批講述新鄉土、新故事、新人的精品力作,新的鄉土經驗也必將成為新時代中國文學經驗的重要變革力量。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