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作家網 時間 : 2023-06-19
分享到:
編者按:湖南當代文學史,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中青年作家的崛起史。自上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文學湘軍經歷了一系列變化,從嶄露頭角到黃金時代,再到沉寂突圍,繼而建立新的格局,這其間,都是一批中青年作家在文壇上橫刀立馬,鑄就了文學湘軍的影響力。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繁榮發展湖南文學,湖南作家網策劃了“湖南中青年作家系列訪談”活動,旨在通過與當前創作較為活躍,成績較為突出的中青年作家對談,挖掘其寫作背后的真實感受和生命體驗。在傾聽、交談過程中,再現每位作家的創作之路,從創作背后構建一部關于湖南當代中青年作家的心靈史。
本期作家檔案:
沈念,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碩士畢業,文創一級。現任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散文學會副會長,湖南省文聯第十屆全委會委員,湖南省首批“三百工程”文藝人才。從事文學創作20余年,出版有散文集《大湖消息》《世間以深為海》《時間里的事物》(入選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2008年卷),中短篇小說集《燈火夜馳》《八分之一冰山》《夜鴨停止呼叫》《出離心》《魚樂少年遠足記》,長篇兒童小說《島上離歌》等。
曾獲魯迅文學獎、十月文學獎、華語青年作家獎、三毛散文獎、豐子愷散文獎、萬松浦文學獎、湖南省文學藝術獎·毛澤東文學獎、湖南省青年文學獎、張天翼兒童文學獎、湖南青年五四獎章等。曾有四部作品入選中國作協重點作品和深入生活扶持項目,并獲中國作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先進個人。
作家沈念
采寫 | 李麗娜
“我選擇回到寫作這條道路來,也是遵從自己內心的呼喚。就像每一條河流最終會流向大海,我最終還是要成為一名寫作者,而不是一個別的職業的人。”
河堤、閘頭、落日,叢林、濕地、水鳥。
提到過去,沈念腦中總繞不開這些圖景。對于從小在水邊長大的沈念來說,水與水邊的一切,早已像肌膚與血肉般,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湖消息》把濕漉漉的洞庭湖推到眾人眼前,也把一身“水”氣的沈念帶到大家面前。有批評家指出:“沈念的氣質,越來越像他常年觀照的大湖之水,有水的溫柔、水的靈動、水的深遠。”
但你不能當面對他說出這些溢美之詞,不然你將感受到對面的慌亂、躲閃,而后像水面復歸平靜般沉默,不動聲色。
水邊讀書的日子,教師隊伍的“逃兵”
二十一世紀之初的幾年,如果你周末常去洞庭湖邊,又恰巧遇到一個在樹蔭下埋頭讀書的年輕人,那他就是沈念。
“那是一段如饑似渴的閱讀歲月,讀累了,就眺望一下水的遠處,有一種奇異的感覺。仿佛那一刻,我自己也像流水一樣,身體或精神去到了很遠的地方。”
他讀博爾赫斯、卡夫卡、喬伊斯、馬爾克斯,讀韓少功、莫言、余華、蘇童,也讀水和水邊人與事的自然之書。
不同于山中兒女的開門就見山,湖區生活的兒女打開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一碧萬頃的汪洋。“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風霜雨雪,水一年四季的物態變化都一一呈現在湖面,直白,顯觀。因此沈念心中一直有一個觀點:生活在水邊的人往往具有更遼闊的視野,更廣闊的胸襟。
由于湖水汛期的不確定性,湖區的人們更具性情的一面。他們房屋裝飾能省則省,吃穿用度大手大腳,吃早酒,喝夜酒,今朝有酒今朝醉。
“湖廣熟,天下足”,湖區通常還承擔著供產糧食的重任,因此人們圍湖造田,阻礙航道,用水資源換取有限的物產資源。
而水只是不舍晝夜地流淌,平靜、無謂地觀照岸上的庸碌。
多年后,我們從一頁頁文字中仔細聆聽那位在曾水邊讀書的年輕人的聲音,發現它們如流水般冷靜、克制,卻又有流水深處的無奈、激蕩和溫柔。
水鳥
為什么喜歡去水邊讀書?我們或許猜想對于從小在水邊長大的沈念來說,水天然會產生某種召喚,但當時更直接的原因是,他的住處冬天陰冷、夏天濕熱,熱不可耐的時候,尋一適宜的蔭處當為上上策。那是他第一份職業所分派到的寓所——工廠的青工樓一樓105房。房間布置簡單,一張床、一張桌子、一個鐵架改裝成的書柜。他在這家工廠的子弟學校當老師。
提到這段教師時光,他顯得有些慚愧:“我一直覺得我是教師隊伍里面的一個‘逃兵’。當然這種‘逃’也不是我主動的出逃,而是命運的安排吧,因為我的寫作特長,讓我最終離開了教師隊伍。”
沈念坦誠地說自己在教學上算不上是個“好”教師。和學生成為尊長有序的師生關系相較起來,他更習慣成為學生的朋友。“比起灌輸一些知識性的內容,我更樂于去向學生分享我生命體驗中最真實最真切最自然的東西。”
奇妙的是,十多年后,命運再次讓他以大學教授的身份回到教師隊伍——成為湖南師范大學創意寫作專業的校外導師。這次,和一群大朋友在一起,他更加自如、輕快,像終于穿過崎嶇山路流到平原的溪流,肆意奔淌,發揮最大的能量。
筆者有幸曾是沈念大學散文課堂的學生之一,本科的課堂仍舊是講臺與課桌的布置,老師初授課時一個人站在講臺上,他講我們聽,師生之間保持著互有的矜持,后來他又想出讓學生誦讀文本的法子,又嘗試用問答的方式調動大家參與的積極性,課堂像流水般順暢起來。幾個同學鼓起勇氣給他發了自己的散文,他總會贊許和鼓勵,而后又細心給出修改意見,下節課再來時手里多了幾本自己的散文集,他把交作品的同學一一叫來贈予他們。我那時在一旁看得頗為羨慕,心想沈老師時而遠遠的,時而又覺得好近呢。
說是”逃兵“,沈念也在教師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工作了十年之久。在沈念的人生理念里,人必須要遵從自己所在的位置。只有先做好了本職工作,周遭一切才會順心、安然,社會才得以井然有序。因此他只在業余時間進行閱讀與寫作這項隱秘而浩大的精神活動,這項活動與他的本職工作相互滋補著。
即使放在人生這個刻度尺上,十年依舊是不小的單位。那十年里,陋室的嚴寒與濕熱,獨處的寂寞與荒蕪,青春的困頓與不安,都靠閱讀與寫作去消散。
“我始終都會順著生活中的曲折去前進,我不會過度擔憂也不會過度害怕,我始終有像水一樣的‘隨波逐流’的心態。”
坐在我面前的沈念似乎很擔心自己的這段經歷吹響的是一個名為“寫作改變命運”號角,那多少有些僥幸者的不負責任而又過于簡單蠻橫。在他的視角里,寫作是他在生活的洪流里自然依傍的一段樹枝,因緣際會下改變了自身的境遇,但他從不汲汲于依靠寫作獲得什么名或利,只是順從內心、順從自然地寫著,他所追求的,是更遼闊的自我,是更深一層的精神狀態,是水的“至深”之處。
師大學生手寫對沈念的課堂感受
記者生涯,停滯與出發
2007年,沈念作為人才引進被招入報社工作。在這里,他開啟了為期七年的第二份職業經歷——記者。
如何把新聞寫好成為他的頭等大事。跑一線、做采訪、寫社論評論,不是科班出身,他需要盡快適應從中學教師到報社記者的身份轉變。從零做起,他一頭扎進去,記者的工作幾乎占據了他的全部時間。
“不僅是工作時間,業余時間也在不斷地去思考、學習,怎樣才能把新聞報道做得更好。所以就讀得少、寫得少,白天在外奔波沒覺得,每到夜深人靜,確實很焦慮。”
他曾在散文《身體之霾》中提到那段時間的心緒——
“沒有人知道,這種流水似的忙碌在很多安靜的夜晚沉寂之后,帶給我的是比痛更厲害的酸楚。飽滿的情緒和永不復返的時間被撞擠壓榨,剩下一些虛無的口號,還拖泥帶水地把割裂的美好呈現在你的生活之中。故意讓你欣賞一個乏味的‘尾巴’。”
幸運的是身邊會有一些年長的師友寬解他。《十月》雜志的老主編張守仁因為閱讀并撰寫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的序言相識后,經常以自己多年的生活變遷為例,鼓勵他:坦然接受人生每個時段的經歷,它可能與你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并不沖突,它們只是在兩個不同的序列里。
他意識到文學是一場沒有盡頭的馬拉松,重要的是堅持跑下去,而不是跑得快與慢的問題。就像每一條河流總會遇上它的冰期,但并不意味著它會永遠停滯,而結冰期所積蓄的能量,會換來冰雪消融時無與倫比的新生。
他坦然接受記者這個場域所帶來的忙碌和停滯,也在不知不覺中被這個場域哺育和塑造著。他既跑在時政一線,見證時代與家國大事,也會深入尋常百姓人家,體味人間冷暖。于是今天,我們看到那份“冰期”涵養下的筆墨塑造出的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群像:留守孤島的麋鹿先生李新建(《麋鹿先生》)、無法原諒自己前半生的殺鳥事業而選擇自盡的漁獵人鹿后義(《湖上寬》)、救了十七條人命兒子卻殞命了的老漁民(《云彩化為烏有》)……
你可以從他那段時間之后的作品中看到記者視角下細膩的觀察,也可以感受到他個人在這段經歷中深刻的思考。把現實抽象為思維再具象為語言,這與寫作殊途同歸,但記者與寫作者的細微差別,又需謹慎處理。即使迅速接受和適應了記者身份的生活,但他還是可以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最渴望的不在此處。
“過好這段生活,但你又要時刻提醒自己,當你一旦有多的時間和自己的空間的時候,你還是得要做你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你心里得時刻惦記著。經歷不是到此結束了,經歷是讓我們看清自己的來處,從而知道自己更應該選擇什么樣的道路。”
到了2014年,沈念已經在記者行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繼續在記者領域干下去,前途一定是光明燦爛的,但當省作協提出把他調到作協成為一名專業作家的時候,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同意這個邀約意味著放棄目前非常好的現實崗位,意味著背井離鄉去到一個新的城市生活,但也意味著七年的停滯后重新開始寫作。
“來到作協后,我不知道自己的寫作能走到哪里,能走多遠,但有一點我是認定的,就是一定得去走,走了才能知道能走多遠。”
“這也是水對我性格產生的影響,有的人遇到挫折、艱難可能會停滯、糾結,會被嚇住了,但我覺得任何事情到來了,就坦然地去接受它,像水一樣的勇敢奔赴,朝著自己既定的目標走。我選擇回到寫作這條道路來,也是遵從自己內心的呼喚。就像每一條河流最終會流向大海,我最終還是要成為一名寫作者,而不是一個別的職業的人。”
湖面
隨物賦形,汲源求新
“走著走著,會聽到嘩啦嘩啦的劃水聲,矮下身子去看,是一位戴草帽的老人劃著僅容一人站立的筏子。偶爾這響聲會驚動幾只藏身水中的白鷺,細長的腿拔拉飛起,在荷塘上空盤旋幾圈,又不知仄身哪片荷葉之下不見了。”
——沈念《長日無痕》
“這些美麗的‘公主’像逡巡般整齊有序地走過……一杯杯酒水的灌溉毫不推辭,而一旦她們躺在機器床前時,那美麗頭顱的切口里露出來的是一束束紅黃藍的金屬管線。”
——沈念《夜發生》
讀沈念的散文,有時像在讀一首詩,不僅是一首簡單美好的現代抒情詩,更是一首古樸的,深遠的,典雅的古體詩。《長日無痕》中這段描寫讓人頓時回到李清照《如夢令》里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而有時又像在看一部賽博小說,新時代的新意象新思想在紙上橫沖直撞,散文與小說的疆域互通有無。著名作家閻連科曾為他的散文集《世間以深為海》寫下這樣的評論:“一篇篇讀下去,才發現這部散文作品在整個中國散文所包含的開創性和開拓性,如同在固有的散文圍墻上為我們打開一扇新的門。”
文學的生命力在于創新,而不是守舊。沈念認為文學創作必然要汲取傳統中的精華部分,讓其在心中生根發芽,長出獨屬自己的風格,更要不斷地創新發展,站在傳統的基礎上,生成新的傳統。
“我想和別人寫得不一樣一點,我就覺得為什么我不能這樣寫?為什么我不能寫長?為什么我一定要和傳統的一樣,為什么我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現代人的敘述方式寫?”
生活在既是底蘊深厚的古城又是“網紅城市”的長沙,復古與流行的交織、傳統與新潮的碰撞隨處可見,沈念筆下的世界,也如他所生活的城市般,既有畫境里的人間草木,也有商業電影里的燈紅酒綠。
從2009年《時間里的事物》到2015年《出離心》到2021年《世間以深為海》,無論從散文到小說還是從散文到散文,都可以明顯感知到沈念逐年增長的筆力和日新月異的表現力。而到了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的《大湖消息》,書寫視域由人與人轉到人與自然,其文字之精煉,境界之闊大,又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也許過了5年、10年你看我的文字又發生了許多變化,因為我始終在不斷地求新求變。”
流水不停地向前奔涌,沈念不斷擴充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富有厚度、深度和廣度。他不會簡單停步于此,希望自己最好的作品永遠是“下一部”。
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大湖消息》
游泳,寫作與生活
不寫作的時間里,有很多其他的興趣愛好。打乒乓球、羽毛球,和三兩朋友在一起喝茶聊天……但現在最喜歡的還是游泳。
“一個人在水中,不用有人協作,也不需要考慮技巧,就在水里面讓自己漂浮起來往前游。在這過程中你可以冥想,可以思考寫作中的某一個情節,也可以什么都不去想,放空自己,單純的讓身心得到一種調整,一個舒緩。”
鐘愛游泳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從岸邊一頭扎入水中的過程與從外界進入寫作世界的過程如此相似——周圍的嘈雜、紛擾漸漸隱去,只留下自己和自己的呼吸聲,自如地在思想的國度里徜徉。
與這種偏愛“單獨行動”相對應的性格往往是離群、孤僻、憂郁,但沈念,不完全是。
我從與他較為熟識的人里聽到一個特別的詞——“悶騷”。“熟起來后你會發現他特別幽默有趣,看起來沉默寡言實際上特別能說。”確實,在沈念的生活里,獨處的游泳樂園必不可少,與朋友品茶聊天的時光也不可或缺。離開人群思索,回到人群見證,不做文學之旅的苦行僧,而是快意江湖的獨行俠。
在沈念的散文寫作里,主題較多集中于病痛、孤獨、死亡等較為灰色的生命體驗,朋友曾開玩笑說他寫這類的文章多了,自己也變成了悲觀主義者,他笑笑回應道自己是看起來悲觀的樂觀主義者。他寫作的內核永遠是積極的、溫暖的、充滿希望的。
采訪當天,傳來知名藏族作家、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突然辭世的消息,沈念采訪中偶有失神,不自禁幾次拿起手機查看消息,想起在采訪又匆匆放下。
“萬瑪才旦是我的朋友,我們既傷感又無奈,他走了,是一個既成事實,我們是沒有力量的,可是我永遠不會覺得生命是無意義的。我永遠覺得生命是在你活著的時間去發現意義,產生意義。每個人都是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但我們不能就不去創造了,不去奮斗了,不去改變了。”
人們總會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遭遇不同的挫折,家庭變故、親人離世,而寫作者以其“敏銳的觸覺”,表現出對世事的驚人的洞悉力和深沉的悲憫心,這也正是他們的珍貴之處。
“寫作是生活的變異。”他說。寫作是需要與生活區分開的,就像游泳時在水里和在岸上不同。在生活中他不會讓自己處于過度自我的狀態,那樣也會給他人帶來不便。
在寫作里,他也不會讓自己簡單沉溺于某一憂傷的情緒里。“你寫憂郁的,也要寫明亮的,簡而言之,你要讓自己像水一樣是豐富的,包容的,勇往直前的。”
由“水”入“山”
關于未來寫作計劃:最近一直在寫洞庭湖邊的鄉村故事,一些中短篇,但更主要的還是在推進湘西山區長篇作品的創作。
由“水”入“山”,從中短篇到長篇,這將是個不小的挑戰。
有人曾問從山里到城里上大學的賈平凹:“山里和城里有什么區別?”
他答道:“城里月亮大,山里星星多。”
今天一身“水”氣的沈念就要從水邊走到山里,我們都想問他:“水邊和山里有什么區別?”
翹首盼望著他用新作品,回答我們。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