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作家網 時間 : 2023-06-27
分享到:
首先,是非常敬佩水運憲老師的創造力與對生活的激情。寫一部長篇小說,需要超常的體力,非凡的藝術的創造力,還需要對文學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激情。水運憲老師的生活就是充滿激情的詩篇,他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對于文學創作始終情有獨鐘,不斷為我們奉獻名篇佳作。尤其在古稀之年,全情奉獻的長篇小說《戴花》,也是為他自己戴的一朵大紅花。
從水老師1981年推出并引起廣泛關注的中篇小說《禍起蕭墻》到最新推出的長篇小說《戴花》,水運憲老師的作品,無不體現出水運憲老師對社會生活深刻的洞察力,對現實人生的深刻關懷,以及一個作家對時代脈博的深刻把握,以文學經世致用的責任擔當。
我這兩天重讀了水運憲老師發表于1981年的中篇小說《禍起蕭墻》,非常敬佩作家對于社會生活的深刻的洞察力與對現實的批判精神。作品通過主人公傅連山的遭遇,敘述了某省電業局在體制改革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使我們通過這一典型的局部事件看到了全國經濟體制改革所面臨的嚴峻形勢,看到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其艱巨性。作品寫得蕩氣回腸,對現實問題的反映特別深刻。在那些血肉豐富的人物里,除了政治部主任“大王”,其他人都不能算“壞人”,而這些人所主政的佳津地區,卻因為體制的問題,地方利益的問題,就像主人公傅連山在大雨中所感悟到的,大家“不知是自覺自愿,還是被迫,總不出來看看罩子外頭是什么天地,反正法定只能在天蓬罩子的統治之內,弓著身子,府首聽命”。地方利益與長官意志所造成的可怕的專制,“它不容許任何人冒犯,它用它的鋤頭經營著它的寶地,一切有礙于它的既得利益,不管是外面扔進來的石頭還是自己寶地里生出來的雜草,都在被鏟除之列!盡管雜草還吸收過它的養份。”這是一部在改革開放之初深刻反映現實問題的小說,但沒有一般問題小說的漫畫化和主題圖解,而是用豐滿的人物形象與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來反映改革開放之初重要的體制問題。故事從法庭的庭審開始,通過倒敘,從傅連山滿懷激情開始改革,到自己不得不用自己的毀滅,化作一聲霹靂,來震動那個如大雨一樣罩著的錯綜復雜的“佳津”的天空。作品的結尾嘎然而止,將作品深刻的思考與選擇留給讀者。這部中篇小說是一部藝術的佳作,更是時代的一段紀錄。作品人物形象特別鮮活,敘事特別有現場感,現在讀來,依然能感到作者當年創作的激情和以文學對生活干預的意圖。
與《禍起蕭墻》不同,《戴花》通過一群年輕大學生與學徒工的成長,深刻詮釋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這部作品的歷史跨度長,如果說《禍起蕭墻》作為工業題材作品,寫的是長官們的權利之爭,地方利益之爭,《戴花》寫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塑造了以“莫正強”為代表的工人群像。作品既有時代氣息,又有歷史的縱深。在小說筆法中,又吸收了電視藝術的滋養,既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活細節,還有好看的故事與戲劇化的高潮。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每一個家族的繁洐生息,上溯三代,都是農民。因此,鄉土題材、家族小說一直豐富,佳作不斷。而工業題材的佳作并不太多。水運憲老師的這兩部作品,都是工業題材的作品,對于我們湖南作家的寫作來說,水運憲老師的寫作,不論是從題材領域,社會思考,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不可替代的。如果說《禍起蕭墻》是一個時代的橫切面,《戴花》卻進入了歷史的縱深;《禍起蕭墻》突出的是社會問題以及社會問題所引起的改革者的悲劇命運,《戴花》表現的是中國工人的奮斗史詩,傳承的是中國工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從《禍起蕭墻》到《戴花》,作家對現實人生的關切是一貫的,但《戴花》已經沒有金剛怒目式的揭露與批判,而是對于一個已經逐漸遠離的時代的記錄,對珍貴的民族精神的挖掘。小說這一成就的取得,來自于作家自己覺的文學擔當。水運憲老師自己也說:“這一個時代的作品,這些人際關系,我們一直不寫的話,以后的作家可能寫不了了。時代過去了,他們不熟悉。再想寫,那都算歷史題材了——把我們當成歷史來寫”。從《禍起蕭墻》到《戴花》,水運憲老師以豐沛的創作激情,深刻的社會洞察力與豐富文學表現,構筑了自己亮麗而巍峨的文學大廈,同時也為我們樹起了照見時代生活的一面面鏡子。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